“中國式”產學研協同8大現象與思考

星辰產學研:在醫療產業的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產業化的協同協作過程中,涉及各種各樣的專業領域和參與要素,需要重點解決各個環節的信息溝通、貢獻度量化、信用保障三大問題。

“中國式”產學研協同8大現象與思考

產學研協同創新是指企業、大學、科研院所/研究機構,這三個基本主體投入各自的優勢資源和能力,在政府、資本等相關主體的協同支持下,共同進行技術開發的協同創新活動。目前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主體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普遍遇到了成果轉化難、對接成本高、落地風險大等問題。

對此,聰明的中國人又有何良策呢?

1、專利“見光死”

現象:大學申請的國家項目更重視論文,專利多半是例行公事,象徵性地拿到申請號與授權即可,基本不考慮專利在行業內是否管用,未進行專利佈局,在申請專利後就浪費了。

思考:企業瞄準合適的科研團隊,直接與團隊合作,由企業對核心技術做好專利挖掘、佈局,一方面避免浪費好專利,另一方面防範對手的專利訴訟,狙擊技術轉化。

2、蹭idea

現象:企業以與大學合作交流為名,派技術人員來學習,結果把大學的idea直接拿回去就申請了專利,相當於來“蹭”idea,再把這些從大學“蹭”來的idea申請為企業自己的專利。

思考:術業有專攻。大學以諮詢、科學顧問的方式參與企業技術轉化過程,並及時給予技術上的指導。

3、“偏科”嚴重

現象:大學的項目不需要考慮經濟效益,論文是評職稱的重要標準,強調發表高影響因子論文。企業的項目不需要學術地位,只看重產品上市,專利獲得授權。

思考:論文和專利兩相結合。大學與企業深入合作,並確保申請專利的優先權日在論文公開日之前, 企業主要拿成果和專利做轉化,大學拿論文,獲取學術地位。

4、“雞同鴨講”

現象:高校與企業存在天然的知識背景差異、信息不對稱等情況,雙方很難用對方能聽懂的語言,專業、直觀、準確地表達技術難題的參數等關鍵信息。

思考:找到對的“人”。找到既懂科學研究的語言體系,又懂商業語言的機構。他能整合翻譯雙方信息,然後推薦給對的人。在這個過程,他可以參股或者投資。

5、“彈藥”不足

現象:科研機構和高校,不具備實現自我轉化的資金實力,開拓市場也不是他們的優勢;企業對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需要承擔高風險的巨大壓力。

思考:政府設立專項基金,提供穩定的產學研合作資金來源,同時引入政策(如補償)或風險投資機構、金融機構介入共同承擔。

6、“交鑰匙”式合作

現象:企業要求科研方將科技成果直接送到生產線上,並負責技術支持和人員培訓工作,並將風險過多地轉移給科研方。

思考:提高產學研的合作層次,從技術轉讓、合作開發和委託開發等低層次合作提升至共建技術聯盟、共建科技工貿一體化的經濟實體等高層次的合作。

7、“馬達”乏力

現象:產學研合作雙方目標不一致,高校及科研人員目的出論文,出專著,不重視科研成果應用;企業追求短平快的項目,以求資金快速回籠,重視“好看”的財務報表。

思考:加大高校和科研院所改革力度,建立貢獻度可視化,信任度可評價的體系,完善分配機制。

8、“各自為戰”

現象:產學研三方都有各自的政府主管部門,既希望推進產學研合作,又保護各自基層單位的利益,部門、科研機構間存在條塊分隔。

思考:統一協調分管產學研三方的政府部門,通過政策、稅收、法律等,建立創新的非市場激勵機制,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