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的人情:当误会袭来,靠什么去消解?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误会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观点看世界、看他人。当这种观点没有被揭示时,大家都相安无事;当相互的观点和理解彼此冲突时,误会便产生了。

有些误会是情感的催化剂,有些误会却是一段关系的终结者。

01

一位朋友C,她的父母与我的父母曾是几十年的老同事,关系还不错,直到退休后都还有联络和见面。

我与C一起在父母单位的家属院里长大,从小便认识,现在因工作原因都还有交集和联系。

3月,从我父母那里得知C的母亲在春节后不久因病去世了,十分震惊。而我父母也是刚刚才从单位的退休办得知此消息。我赶紧给C打了电话,询问她最近的状况。

朋友在电话中言语很少,面对我关切的询问,几乎就是简单的一两个字“嗯”“是的”“没有”……我理解她的心情和悲痛,也感觉到这种对话的尴尬,安慰之后,只能挂掉了电话。

一个月过去了,因工作原因,我与C再次联系。我发了微信,直到下午快下班,都没有收到回复。“可能是太忙,或者没看到吧。”我一边安慰自己,一边拨通了她的电话。

电话中,仍然是简短的交流和寒暄。我问了她最近工作忙不忙,家里是否一切安好,她简单回复后,并没有问我的近况。

很多时候,单向的问答,很容易让对话陷入“终结话题”中。以前的熟络消失不见,这一次,我明显感觉到,我们之间隔了很遥远的距离,一定是有什么误会,横亘在中间。

因为我们没有在她母亲去世后及时慰问?可我们知道得太晚,不知消息是传漏了还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因为我们没有亲自去看望?可那时分明是疫情吃紧的时期呀……

揣测了很多,没有答案。

02

又过了半个多月,我的父亲让我给朋友C传个话,让C的爸爸到单位退休办领取消毒酒精和防护口罩。

我很吃惊:“单位退休办怎么没有直接通知他呢?您跟C的父亲也有联络啊。”父亲面露难色:“C的爸爸一接电话,一听对方报上名字,就挂掉了,包括我。”

这次该我吃惊了。“C的爸爸最近还好吗?是受到精神刺激了吗?”其实我心里有一种感觉,一定是有什么误会。

父亲接着告诉我,C的爸爸在去年底的时候,与单位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他觉得单位里的人对他不耐烦,不闻不问,敷衍了事。当时C的爸爸曾经打电话向我父亲咨询,但实质上我父亲也不清楚具体操作办法,回答得模糊,C的爸爸便觉得也是在敷衍他。

原来如此。误会一层接一层,一环扣一环。单位误会了C的爸爸的诉求,C的爸爸误会了我父亲的回答,我误会了C冷淡的缘由,C听了她爸爸对单位和我父亲的控诉,连带着误会了我的关切……

当所有的误会都被揭示开来,关系却再也回不到过去。

03

人很容易相信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东西,即便那是假象,所以生活中才会有那么多误会。有些误会可以说得清,而有些误会,明明是特别小的事情,却很难说得清楚。不是因为不善言辞,也不是因为道理难讲。

就好像这一次,最终知道了原因出在哪里,却并没有一个合适时机和人物去解释和调解。

就算有,也不一定能消解误会。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事物的观点和认识,并很难改变。

我想最好的方法,只能把所有误会都交给时间,让该冷却的冷却,该重启的重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