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PPP模式”将何去何从?

从一夜暴富到一夜爆“负”

中国式“PPP模式”将何去何从?


一、东方园林激进拿下PPP项目

2014年是东方园林最困难的年度之一,那一年东方园林实现营业收入46.80亿元,同比下降5.9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48亿元,同比下降27.17%。当时,园林景观业务陷入困局。

不过,2014年年底,财政部下发《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鼓励推行PPP模式。

PPP模式让东方园林看到了希望。当不少民企还在观望时,东方园林则快速切入,并将主营业务变更为以PPP模式开展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及全域旅游业务,成为国内最早参与PPP项目落地的民营企业之一。

东方园林在PPP领域步子迈得很大。从2015年开始,东方园林至今共中标PPP项目113个,总中标额达1693亿元。一些业内人甚至认为,可以说东方园林实际上是一个靠PPP项目养活的企业。

不过,对企业来讲PPP模式绝非是一种稳赚不赔的模式。在业内人士看来,PPP其实是把双刃剑,虽然能带来规模的快速提升,但战线太长,周期性过长,会占用大量资金。过于激进拿取PPP项目,对于一些民企来说,可能是一种饮鸩止渴式的订单获取方式。

东方园林在8月的投资者交流会上回应称,“PPP模式的问题在于,如果利润不能覆盖投资,公司会有现金流问题,所以大家对PPP都不看好。但对于东方园林而言,只要贷到款,就没有风险。

在这种模式下,东方园林不断举债。数据显示,2014年年底,公司负债总额73.46亿元,今年6月底为281.94亿元,短短三年半激增了208.48亿元。同期,资产负债率从56.22%增长至70.21%。

不过,由于各种不规范运作,PPP一度出现大跃进现象。针对PPP领域的乱象,2017年11月,财政部下发通知规范PPP项目库管理,进行“清库”,表示要防止PPP异化为新的融资平台,坚决遏制隐性债务风险增量。大整顿随后持续铺开,大量不合规项目被清除出库。PPP项目融资雪上加霜,也导致了一些“半拉子工程的存在”。

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东方园林仍然没有停下PPP的步伐。2018年上半年,公司共计中标36个PPP项目,涉及水环境综合治理、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等领域,中标金额约为339.48亿元。

二、华夏幸福大裁员背后

据《经济观察网》消息,华夏幸福正在全国范围内的撤销其产业小镇,涉及裁减的雇员数目千人左右。


中国式“PPP模式”将何去何从?


华夏幸福自有其独到之处——它不同与其他房地产商简单粗暴的上杠杆拿地建楼、出售回款、继续拿地的循环往复,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产业模式——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产业新城,也就是大家所说的PPP模式。

2017年华夏幸福总收入近600亿,产业新城占47.7%,这一模式的循环滚动下,华夏幸福在过去多年当中迅速扩张——公开资料显示,华夏幸福在2015年前仅签约20来个园区,处于成熟及开发建设阶段的近7个,但到2017年,已签约近70个园区,处于成熟及开发建设阶段的超30个。

一方面房地产调控愈发紧张,特别是环京市场很多楼盘的价格近乎腰斩,华夏幸福的销售现金流受到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地方开始降杠杆降负债,依赖政府支付的PPP模式遭遇严重挑战,回款问题突出。

中国式“PPP模式”将何去何从?



据公开数据整理的图表所示,最近5年,华夏幸福产业新城的投入累计达到1000亿左右,而结算仅不到亿元,其中还有接近200亿是没收到钱的应收款。也就是说,产业新城目前累计-500亿的现金流(还不算管理费的分摊),完全处于加速投入期。投资周期十分漫长。

以上两个例子只是一个PPP模式的缩影,最终问题在于:

每个地区都有当地房企,各自耕耘当地政商关系,掌握天然资源优势。做产业新城需要非常好的政商关系,外来者站稳脚跟并不容易。另外各地区政府诉求并不相同,导致产业新城可复制性大大降低。

企业与政府的亲密关系从来都是双刃剑,往往难以长久。政府是换届制,而产业地产模式的有效合作,需要打通每一届政府的关系链,长期依赖地方政府的支持,而这就容易产生问题。


中国式“PPP模式”将何去何从?


中国式PPP模式任重而道远啊!

单纯的房地产资本已经步入寒冬,

产业综合文旅的春天将要来临。

(北京创意江山旅游规划设计院 编辑:张士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