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為何要在身份證上加一箇中文名字?說出來你別不信

中國和周邊一圈國家的故事,充滿著各種版本。在中國的官方文字中,一般多見某某國家某年“入貢”,若是翻翻其他國家的史籍,中國的宮廷秘史到民間花絮,都有詳細記載。於是不少文章的引用文獻,就是來自某個王朝的“實錄”

韓國人為何要在身份證上加一箇中文名字?說出來你別不信

也許有人覺得這沒啥啊,就如馬可波羅的那本遊記,不是常被後人拿來作為研究元朝的旁證嘛。不過若是去翻翻《朝鮮王朝實錄》,沒準第一感覺就是找錯書了,要不就是感覺眼神錯亂,怎麼滿眼都是漢字?

某個王朝的統治者也覺得這漢字扎眼,於是準備舍漢字,立韓語。

韓國人為何要在身份證上加一箇中文名字?說出來你別不信

朝鮮人“舍漢字”的小故事

不要以今天的事實去推斷歷史,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朝鮮王朝的官方文字就是漢字。韓國的建國時間,好像只有兩位數,不過人家可不這麼認為,將史上的高句麗等王朝都統統納入自己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甚至版圖還有擴大。

那韓語是何時有的?公元1443年12月,朝鮮王朝發生一件大事,政府頒佈《訓民正音》,意在全民上下說“韓語”。看這文件的名稱,就知道推出的這套語言體系,是建立在“音”上。其實不難學,一共才28個字母,11個元音字母,其餘為輔音字母,怎麼看都和英語很像。

只是,這個政策遭到文人們強烈抵制,有些理由至今來看,很讓人有些感動。其中著名學者崔萬理就說:“別的國家是有文字啊,如日本、蒙古等,不過他們都是夷狄。放棄漢字,和這些夷狄學習,不就是等於捨棄蘇合之香,去抓什麼螗螂之丸嘛。”

韓國人為何要在身份證上加一箇中文名字?說出來你別不信

朝鮮王朝是有自己的文化,不過它是以漢字記錄,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漢文化對於該地區的影響,並非一朝一夕。(是不是可以這麼說,當時的中國文化絕對統領東亞圈,或者範圍更大?)

第一次“舍漢字”結果是,官方依舊用漢字,韓文只限於民間或者地方政府。

再提立韓語一事時,已經到十九世紀末期。歷史反覆證明,文化的興衰和國家是休慼相關。千年華夏文明的璀璨,卻是在清朝後期迅速萎縮。清政府那時已經失去對朝鮮的影響力,於是朝鮮人要迫不及待拋棄漢字。

客觀上說,這其實也無可厚非,他們有選擇的權利。任何一個國家的統治者,都不希望自己生活於他人的“陰影”下。就如西夏,也創建了自己的文字,方塊文字。

韓國人為何要在身份證上加一箇中文名字?說出來你別不信

後續引發問題

不過來了一個問題,由於韓語是使用音節,這就會造成很多人的名字“一樣”。有人不解,英語的字母還少倆,也沒見全名多少重複啊。人家的名字系統複雜,還能將祖父母的名字都加進去,有時為了區分皇帝順序,後面還得加上一世、二世等。

朝鮮人的這場文字革命,也就是侷限於“文字”,其他的都依舊。就連現在取名字,感覺和中國也沒啥區別,還是祖先的那套。取名的方式沒變,但是對應的“字”變了,不再表意,而是表音,這讓人如何區分張三李四呢?

就如漢語拼音LiChun,看著音挺簡單,對應的字海了,立春,醴醇……朝鮮人在給自己起名時,就面臨著這個問題,本是不同的人,但是名字符號是一樣的。為了以示區別,政府又支招了,這個好辦,後面加上中文名字。這事說給你聽,你會相信麼?

韓國人為何要在身份證上加一箇中文名字?說出來你別不信

事實就是這樣。如今韓國人的身份證上,都會加一箇中文名字。明明是要徹底拋棄漢字的,但是現在每個韓國人至少要會自己名字的漢字,當然讀音有區別。

小結

有人說此舉很狡猾,用著自己的文字,而又不會發生誤會。其實用一個詞更合適吧,“弄巧成拙”。文化不是割裂的,漢文化根植於生活各個方面,為何中國人的取名方式,不同於他國,如此博大的漢字庫,足夠後代翻來覆去用很長很長時間。任何一個小小的環節,都可以看出這個文明的精巧處,只是很多人學了很久,還只是停留在皮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