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挂了,你希望谁来参加你的葬礼

今年特殊的疫情,4647个鲜活的生命,走的那么突然,走的那么可惜。

对于死亡,中国人一向是讳疾忌医的,不但自己拼命的回避,说到死亡就呸呸呸的,好像一个呸就能把黑白无常送回阎罗殿。

而且是能不给孩子解释,就不给孩子解释,就跟性教育一样的遮遮掩掩的。

但是这一次,死亡,就这么直接的,带着冲击性的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让人无法再无视死亡——每一个人的人生终点。

"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这是在2016年5月23日,"追问生命尊严:医学的使命与关怀"的主题圆桌会上,发表对生命、对临终关怀的思考,白岩松在会上的发言。

既然死亡是每一个人的终极归宿,那把它当成是生命历程的一部分,提前讨论讨论也不失为对生命的尊重。

如果有一天你挂了,你希望谁来参加你的葬礼

尼采说:"不尊重死亡的人,不懂得敬畏生命。"

有的时候,对待死亡的态度,就是对待生命的态度。

今天就来讨论讨论,如果有一天,你挂了,你希望谁来参加你的葬礼。

这一天肯定会来,提前想一下也没啥关系。

虽然我对会不会有葬礼这件事持怀疑态度,但如果有葬礼,我不希望任何人来参加我的葬礼。

不论中外的葬礼,都充满了仪式感。

在这样的仪式感中,追忆逝者的生平,说出来都是令人感动的高光时刻,但很可能并不是真实的逝者。

有个段子:

一个隆重的葬礼正在进行着,悼念一个刚刚因病死去的人。在让死者入土为安之前,牧师用他沉痛的语调,诉说着这个人的生平:"……在这里,躺着这样一个人,他生前是一个诚实有信的好律师,一个富有爱心的好丈夫,一个具有家庭责任感的好父亲……"这时,遗孀低下头,悄悄对她的孩子说:"你去看一看那棺材里面躺着的是不是你爸爸!"

虽然很讽刺,但也说明不论中外,都讲究死者为大,死了,坏话就不要说了,即使是彩虹屁,也没有人来指正。本着死都死了的心态,参加葬礼的人也只会捡好听的说。

中国的葬礼更是多了很多表演的成分,据村里的老人说,以前送葬的时候,孝子会在额头上弄个孝帘,遮住眼睛。这样即使假嚎,在外人听来,也是哭的肝肠寸断。

如果有一天你挂了,你希望谁来参加你的葬礼

农村的葬礼,通常会成为一个村庄村民的狂欢。

首先,酒席,八个菜,十个菜,十三花,满汉全席,流水席。

其次,锣鼓喧天,唢呐管乐歌舞一个不少,有的还会请戏班子,吸引十里八村的人来观看。

热闹的葬礼,跟躺在棺材里的那个人一点关系都没有了。

死后的热闹,并不能弥补在世时的苦难。

要来何用。

等我挂了,谁都别来,谁都别请。

爱我的人会永远记得,泛泛之交,何必强人所难。

爱着我的人,我也希望,我挂了,他们能尽快投入到正常的生活中,而不是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

人生在世,唯一可把握的,不过是当下。

所以,活在当下,认真过好每一天。

死后的事情,就让尘归尘,土归土吧。

而我,并不希望有人在我的墓前哭泣。

我大约会去对头的坟头去看看,毕竟,不管多大的仇恨,能够活的久一点,就已经是最大的胜利了。

这大概属于我的恶趣味。

我承认自己对待死亡的态度有点潦草,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对待生活的态度同样的潦草。

我应该算是那种罗曼•罗兰说的:"真正的英雄主义只有一种,就是看清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依然去热爱它。"

嗯,有点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感觉,所以我觉得自己有时候挺分裂的。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向死而生,直面死亡我们才能更好的生活。

如果有一天你挂了,你希望谁来参加你的葬礼

好莱坞电影《遗愿清单》,讲的是两个身患重病的老头儿关于死亡与梦想的故事。

一个黑人机械工卡特,博学,话不多,梦想当历史教授。

一个白人亿万富翁爱德华,社会地位高,话痨,暴脾气,幽默。

因为癌症,这俩现实中不会碰面的人住进了同一间病房。

面对末期癌症带来的"死刑",他们在余下的日子里度过了丰盛和欢乐的生活,爱德华帮助卡特实现他的"遗愿清单"上的那些愿望,他们在彼此的陪伴下真正明白了生活的意义,生命也变得圆满。


搜更多精彩内容

《遗愿清单》


影片的预告片中,摩根•佛里曼说,有人在1000个人中间做过一个调查,问你是不是愿意提前知道你准确的死亡时间,答案里面96%的人选择不愿意。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

我想我是那4%。

毕竟你我都在生死之间.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