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孙中山葬礼过程:12万民众护送,76万人吊丧,108名杠夫抬棺

直击孙中山葬礼过程:12万民众护送,76万人吊丧,108名杠夫抬棺

在中国近代战火纷飞的历史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打开大门汲取新知识、走向新时代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中有身先士卒的将军,有开创人民思想先河的文人墨客,但每逢谈起中国近代史都有一个不得不谈起的伟人,他就是"国父"孙中山。

孙中山先生被称为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之一,很少有人没有听过他的名字。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缔造者,他竖起的"反帝反封建"旗帜引领了无数后辈前赴后继地踏上了拯救国家于危亡的征途。孙中山先生穷尽一生开创的革命事业也为中华民族的前进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 "赢得生前身后名"

年幼时期的孙中山启蒙于传统的私塾教育,但与绝大多数孩子不一样的是虽然生活在清王朝统治下他却十分崇拜诸如洪秀全一类的反清人士,这也为其后来义无反顾的踏上革命之旅埋下了种子。

直击孙中山葬礼过程:12万民众护送,76万人吊丧,108名杠夫抬棺

1879年,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辗转多地接受新型的西式教育,在前卫思想的熏陶下,孙中山愈发察觉到国内封建体制的落后,他试图以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唤醒沉睡的中国,但他不知道传承两千多年的封建观念已然渗透在了无数普通民众的骨子里。他破除封建迷信的举动遭到了同村人的指责,为此孙中山只得辗转来到了香港。

直到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李鸿章失败后,他赶赴檀香山组建起了中国最早的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重振旗鼓中孙中山连同早期的革命党人给残破垂朽的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

随着战争爆发,孙中山在1912年1月1日宣布组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同年2月宣统帝溥仪正式宣布退位,统治中国267年的大清王朝走向覆灭,这也象征着孙中山所率领的中国民主革命真正的瓦解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

直击孙中山葬礼过程:12万民众护送,76万人吊丧,108名杠夫抬棺

但事实证明看似迎来新生的中国终究不敌内忧外患的窘境,致力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全方位改革的孙中山受到了国外帝国主义与国内封建主义的双重挤压,仅仅过了一个月,偌大的民国政府便政权旁落。尽管如此,孙中山仍然游走在全国各地捍卫着他未尽的民主革命事业。

晚年的孙中山接受了中共和苏俄的帮助,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一片困境中开辟了国民政府发展的新道路。然而,在重新定义了"三民主义"后不久,孙中山先生于1925年3月12日溘然长逝,临终前在《国事遗嘱》中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夙愿。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无疑堪称传奇,他用有限的生命为中华民族打开了尘封已久的思想大门,就如主席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所言,他的存在就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生命不休,革命不止在孙中山先生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直击孙中山葬礼过程:12万民众护送,76万人吊丧,108名杠夫抬棺

2. 哀思如潮,归葬南京

孙中山先生早年间在紫金山打猎时就曾说过:"等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人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因此即便是孙中山先生是在北京辞世,当时的人们也遵从他的遗愿,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将其遗体安置在了南京中山陵

由于孙中山先生后期的许多政治意见在国民政府内部饱受争议,所以在其离世后,对于葬礼到底采用国葬还是党葬产生了许多争议,此时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临时执政的段祺瑞下令举行国葬祭奠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

其实在孙中山先生临终前曾表达过想要将遗体捐赠给北京协和医院用作医学解剖研究,而葬礼和棺木则采用苏联的入葬方式,任民众瞻仰,但由于彼时的医学手段尚不能满足保证尸身常年不腐的要求,只得在入殓前将尸身送于协和医院进行摘除内脏、遗体防腐的手术。

直击孙中山葬礼过程:12万民众护送,76万人吊丧,108名杠夫抬棺

1925年3月19日装有孙中山先生遗体的西式玻璃盖楠棺被移灵至中央社稷坛大殿,据悉,在移灵过程中有12万民众自发护送,随后的3月24日至4月1日间,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前往停放灵柩的大殿祭拜、吊唁,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表达哀悼,李大钊、邓颖超等我党人士也前往悼念。

根据统计在这短短的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就有76万人吊丧,挽联、花圈更是不计其数。本意上,孙中山先生希望葬礼能够仿照列宁逝世时的样子,用玻璃钢棺木陈殓,但由于各种因素,由苏联赠送的棺木迟迟未能送达,原本的那副棺木由于质地不佳,等到苏联玻璃钢棺木送达时,孙中山先生的尸身已经无法长期保存

治丧结束后,南京尚未选定修建陵墓的地点和图纸,只得将遗体移至北京海淀区的西山碧云寺。在转移灵柩的过程中,发送队伍沿长安街、西直门行进,沿途有近三十万民众夹道默哀,场面宏大且肃穆。

后续苦于战乱频发,停放在西山碧云寺的遗体多经磨难,专职负责保卫的小分队用尽心思,甚至将尸身藏于山洞之中以保遗体不受损伤,但是在此过程中

遗体仍然呈现日益腐败的趋势。最终在经过专家鉴定后,负责筹办葬礼的委员会和家属商议决定使用铜棺土葬。

直击孙中山葬礼过程:12万民众护送,76万人吊丧,108名杠夫抬棺

1929年南京方面传来消息,在海外侨胞的仗义相助下,中山陵终于落成。委员会紧急组织、落实,将孙中山先生的尸身被移至美式铜棺之中,由108名杠夫抬棺,经长安门、中华门最终登上了前往南京的专列。

一代伟人的身后之事也就此尘埃落定,坐落在南京的中山陵不仅蕴含着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同时从空中俯瞰整体又形似西方的"自由钟",融汇了中西特色的陵墓也象征着孙中山先生一生都在传播给世人的思想,虽然道路坎坷,但好在最终他还是长眠在了最爱的南京。

文/斋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