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難嗎?疫情前都簽了協議,一些律所寧願賠錢也不惜違約

“我們法學院畢業生的就業率一直很高,但今年的就業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就業率可以說是‘一塌糊塗’。有的學生三方協議都簽好了,最後還是沒去成。”

4月24日下午,市人大社會委舉行促進就業專項監督調研座談會。上海外貿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李磊說起大學生就業的一些情況。他所在的法學院畢業生,很多人會把律師事務所作為就業方向,有的學生已經簽好三方協議了,但受疫情影響,一些律所寧願賠錢,也不惜違約。

“這還是最優秀的一批學生,可想而知,那些過去就業不是太好的學校、專業可能會面臨更大的困難。”李磊提到,往年這時,大學生簽約率已達百分之六七十,今年差多了。高校想盡辦法來提高就業率,法學院甚至自己出錢送學生去律所實習。

李磊認為,過去也經歷過像4050下崗高潮,2008年的金融危機,政府也都曾推出過大量的促進就業措施。而有些措施隨著各種各樣的原因,可能已經被束之高閣,或者覺得已經不合時宜。“是不是可以充分挖掘一下現有的資源,將一些政策充分利用起來?”他舉了個例子,當年有個青年見習計劃,政府選了一些定點企業,讓大學生到公司見習6個月到一年,由人社部門出相關補貼。“現在這個政策能否再挖掘一下?”

“疫情來得太突然,以前沒有碰到這種情況,疫情發生後,才知道後果有多嚴重。”談起法學院畢業生找工作,上海市華誠律師事務所主管合夥人、專職律師楊軍也有很多話要說。她所在律所上海總部有300多名律師,疫情一來,歐美、日本的業務都斷掉了,這些國家的業務出訪出不去、也來不了。

“而新客戶也不會再增加今年律師費的投入了,能夠維持新一年的法律顧問費已經很好了。這種情況在律師界很普遍,大所有大所的問題,小所有小所的難,之前我們長期招實習生,還給一定飯貼,但疫情期間難以為繼。”她建議,法學院能否和律協、律所之間進行溝通,雖然很多律所近期不招律師和律師助理,但也有些團隊也需要招實習生,能否三方進行短期簽約,將這段時間先過渡一下。

“我們公司想給大學生提供崗位,但招不到人啊。”市人大代表、上海凱泉泵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林凱文遇到的又是另一種情況,他說,他所在的水泵、機電製造行業,大學生難招,很多大學生不願意來上海就業,因為生活成本太高。“這是我們公司面臨的困難,上海面臨的是就業結構的問題。”

他提到,公司招技工也很難,企業招了一些工程技術人員,但因為戶籍和子女就學問題,一些技術人員幹了幾年就回老家了。在他看來,疫情期間,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很有力度,也有溫度,但在吸引人才方面,希望也能將居住證等戶籍問題也考慮進來。

上海市公共行政與人力資源研究所所長李國權表示,他曾跟蹤金融危機期間對上海的就業影響,發現一個很簡單的特徵:受到大的經濟波動,企業第一選擇是不招人,把招聘計劃取消掉,這個動作受影響最大的是大學生,因為他們是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一批人。實在兩三個月擋不住了,企業就開始裁員。裁員影響最大的是外來從業人員,也就是說農民工,因為與這些人解除合同相對來說比較方便的。這兩個群體,可能是受疫情影響比較大。

一些代表認為,就業最關鍵的環節還是穩企業,企業活著,才有就業機會。有些政策要求企業不能隨意裁員,可以如果企業都活不了,還怎麼發工資,索性申請破產算了。“失業、就業、消費和經濟的復甦,這個鏈條是一個閉環,你不能單獨拿一塊出來說,先解決什麼問題,這其實是解決不了的。”楊軍認為,企業活著,經濟才能運作起來,有錢了才能帶動消費,在解決就業問題時,這個順序不能搞混了。

市人大代表陳繼剛說,這次疫情的影響是長期的,受疫情影響比較大的諸如餐飲、旅遊等行業,危機還沒完全爆發,所以要有長期的戰略準備。社保也好,還是相關稅費政策,要給企業減負,穩住企業帶動就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