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現階段外貿營銷4.0精細化運作“治標不治本”的根本癥結

在上一篇短文中,我們總結了現階段外貿營銷4.0精細化運作的3大特徵:(1)基於基本運營程序的劃分、(2)基於外貿營銷“運營”部分的劃分、(3)“選品難”成了主要矛盾。開始具有“流程化、標準化”的特點,同時也具有明顯的“局部性”缺少“系統性”。上一篇短文我們只是基於“營銷”部分在闡述,今天我們將從“公司”層面闡述,試著找到“外貿營銷4.0精細化運作模式”執行要求高,落地難度大,治標不治本的根本癥結。

一、外貿工廠企業的根本癥結:“三高一低”

隨著國內外環境的不斷髮展變化,在政策環境、市場環境、勞動力資源等各個領域都處在劇烈的動盪變化之中。過去十年的優勢在今天儼然已變成了劣勢。中國是世界工廠,當前各行各業的企業都出現了“三高一低”的癥結:“生產成本高、管理成本高、獲客成本高、業績利潤低”,2020這一年情,更是加重了這一癥結。無論是外貿4.0還是外貿5.0,如果企業的改變,不能完全解決或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一根本癥結,那麼最終的結果都是:治標不治本”。

現階段的外貿營銷4.0精細化運作實際上並沒有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一根本癥結,精細化的營銷佈局,必然就需要對應的人力物力投入,從“開源節流”這四個字看,如果企業的改變只是起到“開源”而不能同比例甚至更大比例的做到“節流”,那麼“一頭進一頭出”永遠難以成為一個閉環(如下圖)。

解讀現階段外貿營銷4.0精細化運作“治標不治本”的根本癥結

精細化是一個系統性思維

外貿營銷精細化,無論是單一模式單一渠道還是雙模式多渠道佈局,主要對應的是“獲客成本和管理成本”。獲客成本主要對應的是渠道成本、引流成本,管理成本主要對應的是人力資源成本。近期大家經常討論的“多渠道營銷”—阿里國際站、獨立站、海外社媒...等,在小編看來渠道與平臺現階段都是成熟的,成本也不高,但具體到要從這些渠道中營銷的“獲客成本”確是很高,比如阿里國際站,已相當成熟,“深多粥少”的局勢越發嚴重,所以“分層定位競價”自然不是隨隨便便誰都能玩得起的。另一個方面,在運營精細化以後,人力資源上自然是專業人做專業事,還是傳統的“一個蘿蔔一個坑“的運作模式,那麼“冗兵”現象自然會進一步加劇“管理成本”......。闡述到這裡,其他方面小編就不再贅述,畢竟會從公司的角度去看這些東西的人必定是老闆,營銷人員自身只會從營銷的層面去看這些東西,這便是當一部分運營大咖熱烈的討論完精細化運作模式後,大部分的老闆會覺得“要求太高、落地難度太大”的原因之一。

二、外貿營銷4.0局部精細化運作,改變不了系統性模式缺失。

“動盪的時代最大的危險不是動盪,而是你還是用過去的邏輯做事,而且還想用過去的邏輯做未來的事,這是非常糟糕的”,小編個人很喜歡管理學大師德魯克的這段話。過去“開源節流”只要做到其中一部分,你就可以活的很滋潤,並不需要你具有系統性邏輯,而現如今環境條件變了,你繼續用著適應了過去環境的做事邏輯做著現在與未來的有著系統性要求的事,這是你存在的最大風險。

外貿工廠型企業如果要解決這一根本癥結,必然要從“發展模式和運作模式”開始做出精細化改變,其次才是具體的精細化營銷策略(現實中大部分人本末倒置),個人認為這是趨勢,不以個人意識轉移(可參考下圖)。

解讀現階段外貿營銷4.0精細化運作“治標不治本”的根本癥結

模式精細化,解決“三高一低”

基於此小編彙總提出了“外貿5.0 製造+跨境營銷新模式”,生產端由“產銷一體”向“產銷分離”改變是一大選擇,管理端“封閉式生態”向“開放性生態”改變是必然的趨勢,營銷端“系統精細化”取代“局部精細化”是必然的選擇。根據產品輸出定型,我們將外貿工廠企業,劃分為“工業成品輸出型=2+N模式”,“工業半成品和工業原材料型=1+N模式”,同時“互聯網品牌化營銷”是傳統外貿營銷的必然選擇。

今天小編對現階段外貿營銷4.0精細化運作“治標不治本”的根本癥結的分享就先闡述到這裡,關於外貿5.0 製造+跨境營銷新模式的更多內容,日後再找機會與大家分享!

以上僅代表個人理解,歡迎大家指正,分享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