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必看!華語之光!為了孩子的一切——《遙望南方的童年》

六月的江西宜春農村的清晨是霧濛濛的,偶有風吹過,沁人心脾,在太陽逐步升起的背景下,一個看著身形不那麼偉岸的男人站在破爛的車上,開始了他的發光之旅。

靦腆的他拿著喇叭也沒太好意思大聲招喊,廣告只能依賴那個看著有些可笑的「為了孩子的一切」。

兒童節必看!華語之光!為了孩子的一切——《遙望南方的童年》

對於易老師的發光行為,村裡人當然也是議論紛紛,有人表示易老師在做好事,當然更多的是現實中的農村八卦一樣,認為易老師這每孩子每月60元還包午餐的義舉行為也是為了賺錢(雖然他們也不明白這麼便宜的學費到底哪裡能賺錢)。

更多的討論在於讀書有啥子用,是的讀書無用論這個觀點已經在很多農村人心中紮根。

讀師範大學畢業的易老師紮根農村月入1千多,還不如農村小孩初中畢業去深圳打工收入三四千。

兒童節必看!華語之光!為了孩子的一切——《遙望南方的童年》

兒童節必看!華語之光!為了孩子的一切——《遙望南方的童年》

兒童節必看!華語之光!為了孩子的一切——《遙望南方的童年》

兒童節必看!華語之光!為了孩子的一切——《遙望南方的童年》

兒童節必看!華語之光!為了孩子的一切——《遙望南方的童年》

兒童節必看!華語之光!為了孩子的一切——《遙望南方的童年》


農村的碎言碎語讓易老師很是無語,不爭論只能掉頭走開,路上遇上了16歲剛初中畢業的想去深圳打工然後去參加超級女聲的李響,父親不同意這麼小的女孩外出,只能扣押了她的身份證和錢,硬生生的把李響從火車站拖了回來。後面送到了易老師新開張的幼兒園幫忙。

兒童節必看!華語之光!為了孩子的一切——《遙望南方的童年》

辦幼兒園是要包接送的,所以校車也是關鍵,易老師只能發揚艱苦創業精神,自己利用板車自制了校車,還刷上了好看鮮豔的顏色,大哥也是純幫忙性質的每月只拿100元就幫助易老師趕起來了接送孩子上下學的活。

兒童節必看!華語之光!為了孩子的一切——《遙望南方的童年》


易老師在勸李響留下來幫忙的路上,碰上了以前的學生文才,打工多年的文才帶著18歲不到還拿不了結婚證的已經挺著大肚子的女朋友回到村裡先辦酒席,然後把孩子生下來。

只比李響大兩歲就挺著大肚子的形象深深的紮在李響心裡,這麼早出去打工的下場可能也就像眼前的這個姑娘一樣,18歲看到了盡頭。

兒童節必看!華語之光!為了孩子的一切——《遙望南方的童年》


就這樣,簡陋的鄉村幼兒園——啟明星支稜了起來,雖然引起了一些爭議,但是送過來的孩子還真不少,15個學生報名,卻只收到了530元(是的60元的學費還有人賒賬、付部分等)。

兒童節必看!華語之光!為了孩子的一切——《遙望南方的童年》

在老婆因為虧錢碎碎念中,在每個清晨江西的霧濛濛大哥拉著板車挨家挨戶接送孩子的歡笑中,易老師的幼兒園開張了,第一天,因為加了肉菜,平時很少在家吃肉的孩子們都多吃了飯,搞的老婆不得不去大哥家借飯。

歡樂的時光總是那麼短暫,因為接送孩子耽誤農活,大哥被大嫂唸叨的不行,只能辭去了接送孩子的任務,好在有腦子不太好使(小時候得過小兒麻痺症)的瘦根迅速頂上,幼兒園才繼續正常運轉起來。

於是,每天清晨,鄉村中都響徹起給瘦根喊加油的童聲。

兒童節必看!華語之光!為了孩子的一切——《遙望南方的童年》

正常起來的幼兒園引來了一位特殊的小朋友,那個一直在村口樟樹下靜靜坐著等待父母歸來的坨坨被元根送來了幼兒園。

兒童節必看!華語之光!為了孩子的一切——《遙望南方的童年》

坨坨的父母因為外出打工被寄養給元根目前,而坨坨的存在使得元根本來不向好的相親雪上加霜,所以被元根全日制的寄養給了啟明星幼兒園。

坨坨是個安靜的小男孩,以前不上學的時候他就坐在樟樹下等待給他說了只出去幾天馬上就回來的父母歸來。

上學了也只是安靜的坐在課桌上,孩子的饞,他也忍住了,沒有偷吃隔壁桌的牛肉乾,卻因為被狗吃了,而遭到李響小老師的責備。

實在是委屈的不行,無人訴苦,也只能等待去村口樟樹下,對著遠方的不真實的父母抹眼淚。

坨坨丟了,這個事,使得易老師們焦急萬分,找遍了村裡面,找遍了河裡面,好在易老師最後心領神會的想到了樟樹下。

夕陽下,坨坨對著焦急的易老師喊了伯伯,好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人在乎自己。

回家的路上,坨坨也忘記了那些委屈與不快,唱起來童謠。

兒童節必看!華語之光!為了孩子的一切——《遙望南方的童年》

兒童節必看!華語之光!為了孩子的一切——《遙望南方的童年》

因為這件事,李響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她帶著大袋零食去給小坨坨道歉,她覺得自己沒有準備好做一個老師這麼重大的責任,她對易老師講希望繼續讀書將來唸幼師。

易老師聽到李響想要繼續讀書,當然十分支持,他塞給李響200元,對她說:“回去努力讀書耶。

李響走後,幼兒園依舊熙熙攘攘,一起學習,一起遊玩,一起合影拍照,這是孩子們難得的快樂時光。

秀秀的爸媽回來了,可是長久未見父母的秀秀早已忘了他們的模樣,躲在門後面遲遲不敢出來。

兒童節必看!華語之光!為了孩子的一切——《遙望南方的童年》

原來這次回來只是短暫的相聚,卻是長久的離別。

秀秀媽在外打工多年,幫助丈夫還清了房債,卻因為與家庭的疏遠,丈夫出軌,這次回來就是離婚的,但是法院卻因為是秀秀媽主動提離婚的原因將秀秀判給了丈夫。

秀秀媽一無所有,只能再次踏上南下的路途。

易老師面對這樣的局面無可奈何,只能帶著秀秀去送媽媽,媽媽的車漸行漸遠,易老師指著車子對秀秀說:要記住那是你媽媽!

兒童節必看!華語之光!為了孩子的一切——《遙望南方的童年》

秀秀很懂事的點點頭,可是這麼小的孩子是要有多懂事?才能記住一個一年只見過一兩次的人?


幼兒園的要停辦了,因為校車不達標,鎮裡不讓辦了。一輛校車至少四五萬,可是易老師最值錢的也就他那房子,賣出去也不到一萬元。

沒辦法只能停辦了,易老師拉著小孩一家一家的送,退還了剩餘多的人家學費。可是那些賒下賬的家庭裡,易老師怎麼著也沒好意思開口要回來學費。

兒童節必看!華語之光!為了孩子的一切——《遙望南方的童年》


送到最後,還是剩下兩個小孩,一個是秀秀,一個是坨坨。

秀秀,被父親要回來撫養後,馬上甩給了他大哥大嫂,自己外出打工,可是平時白日有幼兒園還好,現在幼兒園停辦了,秀秀大娘是一萬個不答應,有個孩子需要照顧,白天可怎麼幹活啊?且秀秀爸當初離婚爭孩子爭的火熱,現在卻自己不顧。

面對這種抱怨,易老師也是無奈,畢竟現在也只能這樣,最後去送坨坨。

兒童節必看!華語之光!為了孩子的一切——《遙望南方的童年》


坨坨家的情況更不好。坨坨家只有一個奶奶,是一個眼睛失明已久的連自己都照顧不過來的。

易老師也只要把坨坨又帶回了家。

兒童節必看!華語之光!為了孩子的一切——《遙望南方的童年》

回去路上不放心的易老師,又去看了下秀秀。

果真秀秀一個人被拋棄在家門外。易老師動了惻隱之心也只能也帶走了秀秀一起回家。他是一個普通人,無力改變什麼,只能拉穩二輪拖車,讓孩子們做得更穩妥一些罷了。

回家的路上,孩子們問起來,伯伯,爸爸媽媽去了哪裡?

去了深圳!

深圳在哪裡?

深圳在南方啊!

南方在哪裡啊?

易老師帶著孩子們登上山頂,望向了那根本看不見的南方!

兒童節必看!華語之光!為了孩子的一切——《遙望南方的童年》

易嫂嘴上埋怨著易老師沒有收回來錢,還帶回兩個拖油瓶,可一聽到孩子們說餓了,馬上就給他們盛飯。

天色已黑,夜裡出行的人都是沒有辦法的,文才就是,他抱著出生不久的孩子求易老師照顧,那18歲就當媽媽的對象,早已受不了農村的柴米油鹽枯燥生活,提前一步跑路。而文才不得不去找回他那不靠譜的對象。

易老師易嫂接受了這個還在吃奶的嬰兒,也沒有要文才的奶粉錢。

文才浸沒在深夜裡,易老師對著黑夜中那已看不清的背影叮囑了句:早點回來呀!

兒童節必看!華語之光!為了孩子的一切——《遙望南方的童年》

就像是在向那千千萬萬漂泊異鄉的人們所呼喚的早點回來吧。


這是2007年易寒執導的小成本鄉村電影《遙望南方的童年》所講述的故事,這部僅有了19天拍攝時間花費幾十萬成本製作的導演處女作,卻深深的打動了不少人。

因為題材與製作成本,以及非專業的演員,電影上映時無人問津,後經過CCTV6等渠道發酵,現在已有不少人觀看過。十幾年來,豆瓣一萬四千人標記,均分依然高達9.4分。可謂華語之光。

這是一個發生在江西小村莊的故事,卻也是發生在我們所有農村生活身邊的故事,是整個農村生活的縮影。

自己都還是孩子的二十歲小年輕,就早早的當上了父母,又不得不離鄉背井外出打工養家,孩子只能留給爺爺奶奶或是親戚照顧。

還沒到18歲都不能領取結婚證的小姑娘就挺著大肚子開始了枯燥的一生,最終敗給柴米油鹽,選擇逃避擺脫一切。

初中沒讀完就被流行文化所洗腦想先去打工,然後一夜成名。

夫妻雙方常年分居造成了婚姻實質性死亡。

然而這一切又都沒有對錯,我們去問那些飽受離別之苦的父母為何離鄉背井之時,得到的只有一個又一個的無可奈何。

不出去賺錢如何養活家庭?可是出去賺錢,卻只能成為孩子們一年見上一兩次的過客。

我們常常說孩子的童年是至關重要的,好的童年治癒一生,糟糕的童年要用一生來治癒,可是在現實的窘迫面前這一切顯得沒有那麼急迫。

中國是一個魔幻的國度,有一兩億人已經過上了發達生活,他們的子女需要操心的童年是學不完的課外輔導課。

而另外有那麼六億多人口,每月均收入只有一千,他們光是填飽肚子就要背井離鄉去討生活。教育孩子是優先級比較低的事項了,他們優先考慮的是養活孩子。

這就造成了當前農村的社會大現狀,大國小民們不關心貿易戰,不關心GDP增速,光是填飽肚子都費勁全力的時候,這些都是那麼的虛幻遙遠。

我從小生活的村莊,不大,只有二三十戶一百來號人,和江西宜春一樣,我的家鄉也是一個勞動力輸出地,在我的童年記憶中,每年過完元宵節,大人們基本都會外出打工,知道寒假來臨,大人們又都神奇的回來了,像是候鳥般的準時遷移。不同的是,因為整個孝感地區的男人們好像都是泥瓦匠,那時候們都流行“上東北”去做建築工程,所以年小的我眼中,東北是一個百廢待興之地,到處都是新做的房子。

那時候的我們,是計劃生育後的產物,沒有了兄弟姐妹,大多數人的童年也沒有爸媽的陪伴,更別說什麼幼兒園了,就連上了鄉村小學也都是放羊式的,時至今日,我都不知道我小學到底學了什麼,那時候殘缺的記憶都是關於家鄉旁的鐵道,未大提速時期的鐵軌是沒有防護欄的。

火車也成立我童年時期不可或缺的記憶:

我小時候的娛樂項目貌似都與火車有關,這其中就有猜火車,和那些愛爾蘭青年一樣,我們一群小孩子那時候都熱衷於守在鐵軌旁邊去猜測下一趟火車的車廂節數,這樣的節目我們都讓我們樂此不疲,我現在分析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這樣的猜測的答案是永遠無法去驗證的,我說我是對的,他說他是對的,但火車是不會倒回來給我們重新數一遍的,這好像我們的青春,我們的時光,那時候的我們也不會懂得去記下那些火車的車次號等待下次驗證的,在小小的我們眼中,每天來來回回的火車都不是一樣的,我們每天去花一秒鐘去猜火車,一分鐘數火車,卻要花一個小時去爭論誰對誰錯,每天如此,在一個留守現象很是嚴重的村子裡面,我們這樣的去成長,當然不僅僅包括猜火車,我們還會圍繞火車進行很多很多項目,我們會用火車來為我們壓刀子,我們可能會比勇氣,然後一哥們會毅然的把鐵軌底下的石子掏空,把自己裝進去,等待火車在他眼前呼嘯而過,這樣神一樣的人物才是我們孩子中的孩子王,在我還不滿十歲的時候,他就隨父母搬走了,我就再也沒有見過他,他留給我們唯一的記憶就是在鐵軌地下的那一次,我到現在還很震撼,今年春節的時候他和他老媽回到村子的時候,我們已經陌生,我唯一在想的是他還敢不敢去完成小時候的那次的那次壯舉。還有的就是隔壁村子的有人用紅色內褲弄停過一輛火車,這在現在的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這使得我們村的小孩子們都模仿起來,用紅色的布去招停火車,但都沒有成功。我們也聽說用石頭能弄停火車,就在鐵軌上擺放好多石頭,卻依然無法弄停下它,在我的記憶中,它們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管我們多麼怎麼做,都無法停下它的車輪子。 關於火車我還不得不說的是六年級的那次,我們都去看屍體,對一種特殊的屍體,被火車撞死的人的屍體,我們一群小傢伙組團去看,那樣的慘狀我無法形容,我很奇怪的是那時候的我們居然都沒有害怕,我們還分頭去找那個人其它的部位或器官,我們很是傷心的是我們怎麼也找不到那個人的臉,當不知道是哪個組織的人用三輪車拖走他的時候,用布蓋上他的屍體的時候,我產生了一個很奇怪的想法就是那個臉此時此刻一定在嘲笑著我們,我很委屈,想對他說我們很努力了很努力了,可是三輪車已經拖走了,這也是我那段時間的遺憾之一,這種遺憾伴隨著老媽的禁令而被轉移消失了,大人們看到那場面以後,就禁止我們到鐵軌旁邊去玩了,我們也只有嘆息,那一年的暑假家庭的變故使得爸媽和我一起來到了城裡,從此我就再也沒有去鐵道旁邊玩過。那一年,火車提速了,兩旁裝了鐵製防護網。有時回村子的時候我還是可以看見有比我小的孩子們越過防護網去做著我過去做的事情,比如說壓刀子,比如說放石子在鐵軌上。 ——選自以前自己的日記《猜火車》

現在回想起來,被池塘與地鐵包圍的我們村,我們這群毫無顧忌無法無天的小朋友們都能安全的活下來,也算是一個奇蹟,只是偶爾聽說隔壁村有溺水的小夥伴後,被家長們禁止了去玩水。

就是這樣的童年,跟我童年的十幾二十幾個小夥伴,真正能走到大學的,也只有三四個,比例已算高,隔壁大村,比例更加低。大多數的小夥伴們上完初中就如同他們的父輩們一樣,晃盪一兩年後學門手藝外出打工,二十來歲娶妻,過一兩年生子,然後繼續留守由以及升級為爺爺輩的我爸媽這代人帶養,只是現在這些留守孩子們的玩具變成了手機。

我不敢說我的這些侄輩們未來會怎麼樣,再苦再難總會有路走。只是深刻的感覺他們這一代人的路會比我們這些九零後更加難走,以前我們跟城裡小孩的差距可能也就是一個幼兒園插科打諢的差距,現在可能一到小學一年級,農村小孩就差城裡小孩2000個英語單詞量,更別說什麼綜合素質了。教育資源的差距隨著城鎮化的建設越來越大,已經開始有類似於“就算是同樣大學城裡學生綜合素質也會比農村學生強的”論調出現了。

當然總會有所謂的寒門貴子出現,然而這個概率的出現可能已經越來越低了,更何況,相比十幾年前,讀書無用論的泛濫不減反深了。

不是所有孩子都能遇到易老師那樣的人生導師,也不是所有人能像《你當鳥飛往你的山》書中塔拉那般自我驅動去逆天改命。

這給我們,給我們這個時代拋出一個大大的問號?

我們要給那些六億多人口的農村孩子什麼樣的童年?

除了等待農村再成樂土吸引勞動力迴流這種不太現實的未來之外,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讓那些孩子的童年充滿有想象力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