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把宋朝的滅亡歸罪於王安石變法是否有失偏頗?

清水暖陽


一家之論罷了,我們如今只能根據短短的歷史文獻來了解,應該說猜測當時的情況,即便是現在發生的事,大家也是意見難以完全統一。現在網絡發達,有疑問的話,建議自己去找找史書,已經一些名人大師的著作,我覺得歷史不是用來說清楚的,而是讓我們在瞭解的過程中思考,去不斷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思維。補充一下我的看法,宋朝勢必滅亡,王安石只是統治階級的一小份子罷了,即便沒有王安石變法,宋朝就能長治久安了嗎?從宋朝建朝開始,它的滅亡結局也就是早早晚晚的事,可悲的朝代。


心氣平空


一、林語堂是在文學作品中評價王安石的

1947年,林語堂出版了《蘇東坡傳》,這本書描繪了蘇東坡精彩的一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長篇傳記開標立範之作。

蘇東坡是主角,不可避免地涉及他的政敵王安石,在這本書,林語堂對王安石的評論十分激烈,而且多是激烈地否定。

我們選幾句話來看看林語堂對王安石的批評:

“每一個革命黨未得勢之前都能顯出最大的力量和團結,一旦得勢根除反對派之後,就開始因內鬨而分裂。”  

“無論古今中外,每一個極權論都以國家、人民利益為口號。歷史上多少政治罪惡假人民的名義而推行,現代讀者不難了解。”

林語堂認為王安石視為極權者,以人民的名義推行罪惡之事。

後來《蘇東坡傳》還有一個英文版,因為要面向西方觀眾,林語堂就在書中增加西方人可以理解的東西:他認為王安石和希特勒一樣,有“妄想狂”的性格,把王安石的改革稱作國家資本主義的改革,認為王安石的改革結果是“國家消除了私人壟斷,卻建立了自己的獨佔制度”。

可以看出,雖然林語堂不是專業歷史學者,對歷史人物王安石的評價其實也並不是專業的,儘管人人都可以對歷史人物表達自己的看法。

二、林語堂對王安石的評價其實是秉承了南宋以來官方對王安石的一貫評價

自從建炎南渡,南宋君臣就反思過北宋滅亡的原因,他們將矛頭指向了王安石,指向了改革派,認為正是王安石等改革派改變祖宗之制,禍亂朝政。

如建炎三年,大臣趙鼎上書宋高宗,認為江山社稷衰敗“源實出於安石”,宋高宗於是“罷安石配饗神宗廟庭,尋詔以富弼配饗神宗廟庭”。

王安石的改革得罪了太多既得利益者,在黨爭的背景之下,北宋滅亡的這口鍋只能由王安石來背。

歷代士大夫對王安石的主流評價都是極差的。

昔王安石當國,惟以破壞祖宗法度為事,每於言路,多置私人,持寵養交,寖成大弊。

今日之禍,實安石有以啟之。

林語堂對王安石的看法,是秉承了歷代對王安石的一貫看法。

然而很多士大夫的看法都離不了固有的“替罪羊”意思,情不自禁地要為統治者者找一個人來背鍋。


微史春秋


對王安石變法的態度其實能看出一個人歷史的水平,處於不同階段的人會有不同的認知。

1.王安石變法是壞的

如果對歷史有初步的瞭解,對王安石變法以及對他的評價有所瞭解,會大致的形成一個印象:王安石變法是禍國殃民之道,起到了反面作用,是壞的。

但是對於到底壞在哪裡,為什麼壞並不知道。

2.王安石的變法是好的

有這樣認識的人是有著一定的歷史知識的。因為王安石變法的構思理念是不錯的,並且在軍事和財政上都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就。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元佑更化時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蹩腳的表現,令人不禁會覺得王安石變法確實有可取之處。

3.王安石的變法影響惡劣

隨著認識進一步的加深,會看到王安石變法背後百姓負擔的加重。變法並沒有創造財富,只是將已有的財富重新分配。朝廷多取,則民窮,從長遠的角度來說是不利的。

從最後的結果來看,除了部分軍事改革外,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全部以失敗告終。新法的接替者質量也參差不齊,直至新法徹底變成亡國之策(蔡京)。

從南宋開始,對王安時候變法的批判聲音就越來越重,甚至將北宋滅亡的責任全都推到了新法身上。其實這是不合理的,北宋從宋真宗後期就是開始走下坡路。北宋的統治者(從皇帝到士大夫)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開始想方設法的自救。有保守,有激進,王安石的方式是其中看起來最為合理的,所以呼聲很高。

等到失敗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只看到了變法的失敗,對於前面已經存在的問題也要考慮進去。

歡迎下方討論,如有不足之處,還望下方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