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黑龍江的《大地情書》:鏡頭背後的故事更動人

最近,在黑龍江取景拍攝的紀錄片《大地情書》在網上躥紅,豆瓣評分高達8.8,預計5月將在央視播出。有人誇它比日本電影《小森林》更治癒、更真實,有人說這是東北版的《舌尖上的中國》,還有不少東北人直接在彈幕裡喊話,想讓更多南方人來看看“不一樣的東北”。

其實,《大地情書》還有另外一個名字:《黑土地和她的朋友們》。用導演胡峰的話說,“這是獻給東北大地的‘情書’。”4月21日晚,記者連線該紀錄片的主創人員,講述《大地情書》背後的故事……

寫給黑龍江的《大地情書》:鏡頭背後的故事更動人

綏稜深山的跑山父子

從農家院裡蒐羅熱氣騰騰的故事

《大地情書》於2018年年底籌拍。導演胡峰是西安人,80後,此前多次來過黑龍江。他對東北人以及這片土地頗有好感,想要拍出更真實的黑龍江,而不只是傳聞中的“大金鍊子和小燒烤”。

沒有明星助陣,沒有宏大敘事,在經過大量的前期調研和篩選後,胡峰帶領攝製組輾轉於綏化、小興安嶺周邊取景,走進黑土人家。他想從農家院裡蒐羅出熱氣騰騰的故事,不僅展現當地的四季美景和風土人情,更想講述這些普通人的親情、愛情、友情。

寫給黑龍江的《大地情書》:鏡頭背後的故事更動人

“跑山人”徒手爬70米高大樹採松塔

十段故事背後,是十段苦樂參半的人生。鏡頭裡,有綏稜深山中徒手爬70米大樹的“跑山人”;有零下30℃,在漂移不定的冰面上切割冰塊的採冰隊伍;有安達草原上自由馳騁的“馬痴”;有身患絕症依舊堅守舞臺的二人轉演員;有在綏化早市賣了30年大醬的“醬人”夫妻;還有為找不到後來人而憂心的望奎皮影傳承人……

寫給黑龍江的《大地情書》:鏡頭背後的故事更動人

冬捕

“你要是不孝敬老人,都不發財”,“我覺得我還是喜歡他多一點兒,要不日子就沒法過了”……樸實的面孔,熟悉的鄉音,沒有劇本和臺詞,一群普通人在鏡頭前真情流露。他們採松子、種大米、砍白菜、攪動著東北大醬、用大鐵鍋燉酸菜粉條,畫面裡是滿滿的真性情和煙火氣。片子播出以後,有人問胡峰:“他們說的那麼好,是不是你教的呀?”胡峰笑著說:“真沒教,東北人樸實、樂觀,自帶光環,我只是記錄了普通老百姓的真實故事。”

寫給黑龍江的《大地情書》:鏡頭背後的故事更動人

老母親和農家院

在冰河上給攝像機貼暖寶寶

航拍鏡頭下鬱鬱蔥蔥的小興安嶺原始森林,一望無際的金色稻田,陽光下如翡翠般油綠的菜地……這些被網友讚歎“隨手截圖可作電腦桌面”的鏡頭,得來不易。

胡峰一直很欣賞BBC《人類星球》裡面的森林畫面,2018年秋天,在小興安嶺南麓拍攝時,他下定決心“既然來了,拍得不能比那個差”。為了拍出龍江森林之美,攝製組和當地人把重達幾百斤的20米搖臂運到了山頂,“我們把搖臂拆分成好幾個,倒著開拖拉機才運上去的”,站在山頂,眺望美麗絢爛的五花山色,胡峰笑了,他第一次明白了“層林盡染”的真正含義。

寫給黑龍江的《大地情書》:鏡頭背後的故事更動人

零下30℃,採冰人拖拽冰塊

有一集叫《冰面上的“縴夫”》,攝製組將鏡頭對準了一群職業採冰人。在零下30℃的冰河上,採冰人用冰鑹擊透堅實的冰面,喊著號子,鉚足了勁兒,用雙手和肩膀一次次努力嘗試將700公斤的冰塊拖出水面……這集成片雖然不到20分鐘,但他們從凌晨三點開始拍攝,在室外凍了一整天。

“我當時穿了兩件厚羽絨服,還是感覺很冷,我們不得不給機器貼暖寶寶,否則極寒環境下無法運轉。”胡峰迴憶道,攝製組裡有很多南方人,他們的臉凍僵了,連話都說不利索,尤其是攝影師白波,他以前拍《舌尖上的中國》來過黑龍江,但這次室外拍攝時間長,對於寒冷他只說了四個字:刻骨銘心。

寫給黑龍江的《大地情書》:鏡頭背後的故事更動人

農家醃酸菜

寫給黑龍江的《大地情書》:鏡頭背後的故事更動人

想當“米模”的慶安大姐畢家英(左五)

儘管拍攝艱難,胡峰卻不好意思喊苦喊累。那天晚上拍攝結束後,他們請採冰隊員們吃飯,席間,採冰隊長李春武說過一番話:“打工人很累也挺難,每天最放鬆的時刻就是完成任務,吃上一口熱乎飯,大家開開玩笑,喝點兒小酒,吃飽喝足躺下就睡了,也就不想家了……”

“他們為了養家餬口那麼辛苦,依舊樂觀知足,相比之下,我們這些人還有什麼好抱怨呢?”胡峰感慨道。

寫給黑龍江的《大地情書》:鏡頭背後的故事更動人

下鄉演出時的馬三兒和趙曉敏

困厄命運中的人性光輝

有人評價,這部紀錄片“在平凡甚至困厄的命運中,展現人性的光輝。”的確,這些平凡的小人物不是盲目樂觀,而是有種獲知生活真相後的豁達。

“沒尋思我還能看到這個片呢。”54歲的趙曉敏是海倫的二人轉演員,她患宮頸癌13年了,是《生死二人轉》裡的主人公。

寫給黑龍江的《大地情書》:鏡頭背後的故事更動人

海倫二人轉演員馬三兒

趙曉敏所在的榮華地方戲劇團裡,有很多病號。馬三兒腸癌晚期,領隊劉嬸做過膠質瘤手術,王實玲脊椎病變十年,被醫生警告“不做手術,容易癱瘓”。這群病人在治療的間隙,組織了一個業餘的二人轉劇團,常年免費下鄉義演。

分集導演喻志專,是個85後湖南小夥,他坦言,“第一次拍二人轉,愁壞了,方言和腔調完全聽不懂”。可這並不妨礙他尋找這些人身上的閃光點。在他看來,“他們各有各的魅力,也各有各的苦衷,是生活和疾病壓不垮的一群人。”

寫給黑龍江的《大地情書》:鏡頭背後的故事更動人

喻導對馬三兒印象很深。馬三兒雖然病重卻十分樂觀,他對著鏡頭苦笑著說:“實際上我早就應該死,現在活5年了,不錯了。”有一個場景,讓喻導百感交集,當時在河邊,馬三兒一邊淡定地釣魚,一邊把止痛藥嚼碎,他很疼,覺得這樣能吸收快點兒,“看著他,能感覺到一種力量,馬三兒沒有認輸,他一直在跟自己鬥。”

第二集上線播出首日,喻志專得知馬三兒離世的消息,很難受,他唏噓道:“沒想到馬三兒走了,如果不是這場疫情,我們本想包個電影院,組織大家一起看片子。”

寫給黑龍江的《大地情書》:鏡頭背後的故事更動人

安達草原上的馬倌老王

寫給黑龍江的《大地情書》:鏡頭背後的故事更動人

種有機大米的“宅男”老丁

寫給黑龍江的《大地情書》:鏡頭背後的故事更動人

期盼繼承者的望奎皮影

“所有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生活尊重”

“尋找地道的風物,探訪有趣的面孔。”胡峰說,他在黑龍江拍攝期間,最大的收穫是有幸結識這群可愛質樸的人。

79歲的肇東“邵把頭”,一輩子都在打漁,跟工人們一網能打出30萬斤魚,他愛嘮嗑,性格有點兒倔;“宅男”老丁,一絲不苟地種著有機大米,叫他“宅男”,是因為他從不糾結人間是否值得,踏踏實實地守著這片土地;剽悍而又細膩的馬倌老王,純東北爺們,被媳婦下通牒“你到底回不回家,你跟我過還是跟馬過?”,他一臉蒙圈;綽號“大油門”的慶安大姐畢家英,充滿喜感,看到她會想起宋小寶,她不善歌舞,仍盼望能當上“米模”;“醬人”老趙跟媳婦忙乎了一輩子,雖然沒有大富大貴,但他們說“來世還做夫妻”……

寫給黑龍江的《大地情書》:鏡頭背後的故事更動人

綏化做30年大醬的“醬人”夫妻

一個個普通人,既平凡又可敬。即便是在紀錄片拍完之後,胡峰仍能感受到黑龍江人的熱情,有人給他發信息:“鐵鍋燉大鵝已經準備好了,你們啥時候來喝一頓?”讓他感到有些遺憾的是,在黑龍江待得時間太短了,他還想去更多縣市,拍出更多動人的故事。

“這次去黑龍江拍《大地情書》,也讓我重新思考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這世上每個人經歷的事情不一樣,受教育程度不一樣,生活環境也不一樣,可就像片子裡說的:所有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生活尊重。”胡峰說。

圖片由採訪對象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