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中國碳纖維產業化的開創者:《民族之光:陳光威傳》出版

紀念中國碳纖維產業化的開創者:《民族之光:陳光威傳》出版

4月22日,中國碳纖維產業化的開創者、先行者,威海光威集團創始人陳光威先生逝世三週年紀念活動暨《民族之光:陳光威傳》首發儀式在威海舉行。

紀念中國碳纖維產業化的開創者:《民族之光:陳光威傳》出版

紀念中國碳纖維產業化的開創者:《民族之光:陳光威傳》出版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在給《民族之光:陳光威傳》所做的序中指出:在面臨國際封鎖,碳纖維成了掣肘的難題時,他做出重大決策,投資碳纖維預浸料,走出了萬里長第一步;他帶領光威試水“863計劃”,懇請“給一次失敗的機會”,如願進入國家隊;從全套生產設備和工藝到大容量間歇聚合、高效脫單、水洗、高溫石墨化爐,光威獲得了全套設備和工藝的核心自主知識產權;他舍小利、取大義,讓軍機用上“中國芯”,愛國心再放光芒;光威如願挺進資本市場,10年峰迴路轉,成就碳纖市場的第一股。


嘔心瀝血、摸爬滾打、日夜奮戰;國產化、研發、國產化,失敗、試製、失敗,直至成功;他以實踐證明,勝利的密碼是堅持不懈,“碳鐵”就是這樣煉成的。天道酬勤、天道酬善,歷史不會忘記——“碳纖維產業突出貢獻獎”對他來說實至名歸。


碳纖維終將被寫入中國戰略型新材料發展的光輝歷史,陳光威老先生和他的光威集團也已留下一筆濃墨重彩。

01


在全球商業界,有一個關於管理創新的話題持續爭論不休,“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模式到底能否通往成功?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美貿易戰、全球經濟下行三重風險疊加的2020年,科技創新路徑的選擇不只是管理問題,已經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要知道,無論貿易戰、疫情戰還是經濟戰,最後都指向科技戰,如果核心科技掌握在別人手中,必將付出慘重代價。


過去兩年,轟轟烈烈的貿易戰將“卡脖子”這個專業術語得以全民普及,背後則是一段長達70年的科技抗爭史。1949年11月,美國秘密發起巴黎統籌委員會(正式名稱“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會”,簡稱“巴統”),目的只有一個:限制各成員國向社會主義國家出口戰略物資和高新技術。剛剛誕生的新中國毫不意外被列入制裁名單。1994年4月“巴統”雖然解散,但新的“不平等條約”《瓦森納協定》變本加厲,西方33個國家聯手繼續遏制中國,他們列出很長很長的軍民兩用商品和技術清單、軍品清單,對中國實施禁運和封鎖。


比如,在中國“卡脖子”最嚴重的領域之一碳纖維產業,打破歐美、日本壟斷封鎖的,竟然是一位山東威海的農民。他的名字叫陳光威,是一位應該被歷史銘記的民族英雄。


2019年6月25日,正值中美貿易戰激戰正酣之際,筆者因機緣巧合趕往威海,在光威集團展廳裡聽企業領導講述陳光威的人生傳奇,回顧光威的發展歷程。對於碳纖維技術知識、專業名詞和產業格局,知之甚少,卻對這家國產碳纖維“隱形冠軍”印象深刻,尤其是陳光威產業報國的情懷令人敬仰欽佩。


後來,通過三部企業宣傳片瞭解,陳光威在“脫富致貧,回頭無岸”的碳纖維道路上,展現出遠超於常人的強大意志力,他在鏡頭前用威海口音濃重的普通話說道:“我人生的時間也不多了,所以下定決心,一定要抓住生命最後這幾年。”

02


陳光威1942年生於威海,與魯冠球、柳傳志、任正非、何享健、宗慶後等著名企業家屬於同齡人。這一代人經歷過戰亂動盪、新中國成立、“文革動亂”、改革開放等歷史轉折,特別渴望在艱難環境中通過奮鬥改變命運,常懷愛國之情、報國之志。

紀念中國碳纖維產業化的開創者:《民族之光:陳光威傳》出版

1987年11月,陳光威擔任鎮辦石油化工科研器材廠廠長。


1987年,陳光威在不惑之年臨危受命,將一家瀕臨破產倒閉的鎮辦小廠起死回生,經過十年開拓進取,成為全球漁具領跑者。如今,光威僅漁具業務年產值近10億元,擁有“GW”、“光星”兩大自主品牌,是中國漁具產業綜合產能最大的企業。

紀念中國碳纖維產業化的開創者:《民族之光:陳光威傳》出版

1998年從日本引進寬幅碳纖維預浸料生產線。


一位46歲(虛歲)創業的企業家,能創造以上成就已屬功德圓滿。但是,陳光威在1998年進口中國第一條寬幅碳纖維預浸料生產線,生產出真正意義上第一卷中國碳纖維預浸料,打破美日對我國的壟斷和封鎖。光威的多項碳纖維預浸料技術填補國內空白,成為國內技術領先和產能最大的復材研發和生產基地之一。


2002年,陳光威正式成立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專業從事碳纖維的研發和生產。
2003年,光威碳纖維研發項目和國家科技部“863”項目攻關方向契合,由此得到科研院所的技術支持,進入“國家隊”。2005年,光威“863”項目通過驗收,由此開啟國產碳纖維在航空國產化應用驗證的歷程,此為“民參軍”。經過兩大關鍵節點,光威逐漸形成“原絲-碳纖維-織物-預浸料 -複合材料製品-設備”的完整產業鏈,完成向科研型生產企業的轉型。2017年9月1日,隨著光威復材在創業板上市,光威的碳纖維事業迎來跨越式發展,行業領先地位不斷加強鞏固【截至2020年4月19日,光威復材(代碼300699)市值268億元】。


縱觀光威碳纖維發展簡史,可以下定論為:光威是中國第一家從事碳纖維研發生產、實現核心裝備自主保障、實現碳纖維國產化、國產高端碳纖維主力供應商、改變了世界碳纖維格局的民營企業。


如果你瞭解中國碳纖維材料發展史以及所面臨的現實,就能更深刻的讀懂光威碳纖維事業的意義和價值,感知陳光威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碳纖維是一種高性能合成纖維,是應用廣泛的高科技材料,也是國防武器裝備保障的重要戰略物資,被譽為材料界的“黑色黃金”。受“巴統”等禁運條約限制,我國碳纖維技術到21世紀初期仍然沒有根本性突破,產業沒有建立,成為新材料研發中是為數不多的失敗案例,嚴重製約我國工業、國防、科技發展。


光威原本只做漁具,與碳纖維的關係僅在於碳素釣杆需要用到進口碳纖維材料。然而,由於碳纖維屬於軍工材料,進口受到嚴格限制,供給方多次派人調查光威是否將碳纖維用在釣竿生產上。更嚴重的是,西方國家對中國碳纖維供應實行“通知式漲價,賞賜性供給”,

這不僅意味著光威的未來前景受制於人,而且嚴重危及中國碳纖維產業發展。陳光威吞不下這口氣,他說:“泱泱大國,豈能仰人鼻息?”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從未過時,陳光威就這樣十年如一日,突破發達國家的重重封鎖,靠自主創新點燃了碳纖維產業的“民族之光”。光威成為我國第一家實現碳纖維工程化的企業,我國也成為世界上少數掌握高性能碳纖維工程化關鍵技術的國家之一。

03

歷史長河奔騰不息,民族精神歷久彌新。作為國防軍工、航空航天領域需要的戰略性材料,發展和壯大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碳纖維意義重大,事關“強軍夢”、“強國夢”的實現。在這段艱苦卓絕的征程中,凝聚了以陳光威為代表的一批企業家、科學家的心血,承載著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不懈奮鬥的民族精神。


企業家沒有國界,但是企業家有祖國。

陳光威生於抗日戰爭時期,吃過苦受過罪,深切理解國富民強的意義。1991年美國洛杉磯釣具博覽會,剛邁出國門的陳光威發現各色國旗中唯獨沒有五星紅旗,立刻找組委會交涉,愛國之情溢於言表。2002年,“863”課題組在絕望失落之際找到陳光威,他毫不猶豫表態“為國家乾點事”。當陳光威聽說國家支持項目的科研費不用還,立刻意識到國家對碳纖維的重視,不僅沒有任何投機心態,反而下定決心,要為國家做貢獻。即使細微的產品質量問題,陳光威也能上升到愛國的高度,他說:“不是中國人不受人尊敬,而是中國的產品質量不如外國,只要我們的產品質量能夠趕超外國,就一定會受到外國的尊敬!”


陳光威崇尚天道酬勤,勇敢擔當國家責任和時代使命。在人生最後十幾年,陳光威帶領團隊廢寢忘食,攻堅克難,終於突破各種技術壁壘,成功實現國產碳纖維產業化,為中國碳纖維在國際舞臺贏得尊嚴。為此,陳光威承受了常人無法想象的壓力和痛苦,從2002年到2017年,光威在15年間研發投入40多億元,除國家給予的部分配套支持以外,其餘全部靠自有資金和貸款。最困難的時候,陳光威將所有漁具生產的廠房、設備甚至訂單全部抵押,連自住的房子都抵押了,他不惜傾家蕩產,卻從未向國家講過一句困難,提過一次要求。


陳光威經常說:“四大發明是中國的發明,古代我們能行,現在我們依舊能行,農民也可以幹釣魚竿、幹碳纖維。市場就是戰場,我們要始終有戰鬥的姿態。”在陳光威的人生歷程中,他始終自立自強,不屈不撓,奮鬥不息,既無愧於自己,也無愧於國家、無愧於時代。

紀念中國碳纖維產業化的開創者:《民族之光:陳光威傳》出版

2004年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師昌緒來威海光威考察碳纖維情況,與陳光威親切交談。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材料科學界泰斗師昌緒與陳光威年齡不同,身份不同,閱歷不同,卻因碳纖維事業惺惺相惜。2005年4月2日,師昌緒在光威參加一次會議之後為陳光威題詞:“發揚威海精神,創建中國碳纖維基地”,並稱贊“你為民族爭了光!”


2013年,一位退休將軍感慨:“我由衷地欽佩陳光威先生,心甘情願、毫無所圖地希望幫他做些事。陳光威是一個民族英雄,如果我國的產業界能再多幾百個、幾千個像陳光威這樣的人,那我們國家就會更不得了。”


2017年4月18日,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看望陳光威時鼓勵道:“陳光威同志,你這一輩子不容易。你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一個真正的民族英雄!”4天之後,陳光威因病溘然長逝,享年76歲(虛歲)。


歷史衡量一位企業家的價值,不是看他以何種方式收穫名利與地位,而是看他離開時為社會留下了什麼。陳光威以耕耘與奉獻點亮一道“民族之光”,讓人們看到民族精神的力量,感受到為國為民的理想和情懷。


來源 | 潤商財經 文 |陳 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