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他在銀行門口擺了個假金庫,30分鐘裡面達2000萬,後來呢

說到搶銀行,相信很多讀者腦子裡浮現的都是一幫蒙面悍匪,拿著各種槍械武器破門而入的情況。當然,這是最普遍的情況。不過,對於循規蹈矩的日本人來說,搶銀行完全不用這麼費事,這要巧妙抓住他們的民族特點,便能輕易得手。

1973年,他在銀行門口擺了個假金庫,30分鐘裡面達2000萬,後來呢


說到底,日本人的民族特點便是循規蹈矩,他們和德意志民族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按部就班的民族。這種民族特徵有他的好處,即社會秩序十分和諧穩定,且容易培養匠人精神。但也有一個缺點,就是難以變通。正是這個難以變通,才促成了1973年,發生在日本的一次重大“搶銀行”事件。

時間來到70年代的大阪,70年代正是日本戰後經濟的一個高速增長期,原本被二戰破壞的經濟凋敝的日本社會,開始走向崛起,日本人的錢包也開始鼓了起來。

1973年,他在銀行門口擺了個假金庫,30分鐘裡面達2000萬,後來呢


70年代的人對錢的觀念還比較保守,一般就是默認存銀行裡,並不會像現在這樣月光或是搞投資理財。因此,在當時的日本,銀行幾乎是門庭若市,日本各商家每天都會將一天的營業所得存入銀行。每到傍晚時分,銀行門口就排起了長隊。

那會可沒有什麼ATM機,能方便人們自主存取款,只能全權由櫃檯處理。不過,銀行櫃檯一般只營業到晚上8點,為了方便更晚的顧客過來存錢,銀行特意提供了一種叫“夜間金庫”的服務。

1973年,他在銀行門口擺了個假金庫,30分鐘裡面達2000萬,後來呢


“夜間金庫”號稱不睡覺的銀行,什麼意思呢?即銀行關門後,顧客想要存錢就把現金封包後投入夜間金庫。早上銀行工作人員上班後,便打開金庫人工清點後入賬,算得上是顧全了顧客存錢和銀行工作人員休息,可謂兩全其美。

當然,夜間金庫不是想存就能存,店鋪得事先給銀行一筆合約金,銀行才會給他一把夜間金庫的鑰匙。這樣便可防止無關人等進入,算是夜間金庫第一道安保措施。

1973年,他在銀行門口擺了個假金庫,30分鐘裡面達2000萬,後來呢


故事便發生在1973年的日本大阪,這天晚上8點過後,人們像往常一樣在夜間金庫排起了長隊。然而,隊伍突然停滯不前了。定睛一看,夜間金庫的大門上貼了一張告示,上面寫著“抱歉,各位顧客,因為鎖芯壞了金庫門無法開啟,請轉用出口處的臨時金庫。”落款處還寫上了銀行名稱,蓋上了章,看起來十分正規。

當時排隊的人也沒多想,很快便轉到出口處,果然有一個碩大的鐵箱擺在那,上面寫著“臨時金庫”四個大字,也沒有人懷疑,大家都很有默契地將存款往裡扔。並且,這個“臨時金庫”在放置存款後,還會彈出一張存款憑條,甚至比夜間金庫還要貼心。

1973年,他在銀行門口擺了個假金庫,30分鐘裡面達2000萬,後來呢


就這樣,半個小時內,這個“臨時金庫”竟收到了2000萬日元的存款。後來,金庫已經被完全塞滿存不下,後面的顧客在存錢時,還以為是機器故障,遂聯繫了警察。警察到場後也沒發現破綻,也以為是機器問題,便聯繫了銀行的工作人員。直到工作人員到場後,真相終於大白天下。

原來,這個“臨時金庫”根本不是什麼銀行的金庫,而是想要搶銀行的犯罪分子故意誘導顧客存錢的假金庫。後來這個假金庫被拆卸,存款也陸續轉移到了真正的夜間金庫。

1973年,他在銀行門口擺了個假金庫,30分鐘裡面達2000萬,後來呢


耐人尋味的是,這個製作假金庫的罪犯一直沒有現身,或許是知道自己犯罪未遂,便再也沒前來認領。不過,這個罪犯開了先河,後來“假金庫”搶銀行的案件在整個70年代的日本如雨後春筍般頻發。

不善變通的日本人並沒有吃一塹,長一智,而是在該騙術上不斷上當。而除了第一個犯罪未遂的罪犯外,之後其他的罪犯都落入了法網。直到80年代出現了ATM機,假金庫犯罪才銷聲匿跡。

1973年,他在銀行門口擺了個假金庫,30分鐘裡面達2000萬,後來呢


這種事情在我們國人看來簡直是天方夜談,倘若真有人弄了個假金庫在路邊,尚且不說有沒有人來存錢。即便是有,還沒等到犯罪分子收贓,也會分分鐘讓城管部門拖走。而且,我國人並沒有日本人這麼死板,根本不會上這個當。

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還是民族性格的差異。作為世界公認三大最聰明民族的華夏民族,這種低級的騙術,也就騙騙我國的小孩子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