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廣為流傳。
但她一身都是解不開的謎團。
首先是她的姓名
要說一個這麼有名的歷史名人,口口相傳了幾百上千年,難道我們連英雄的姓名都搞不清楚??
還別說,花木蘭真就不一定是其真名。
“花木蘭”最早出現與南北朝時期的《木蘭辭》,其中記載“木蘭不知名”,言外之意可能是木蘭只是她的姓並不知道她的名字是什麼。
更悲催的是,現在關於花木蘭的姓都有十分大的爭議。
廣為流傳的的花木蘭來源於徐渭(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寫的一部雜劇《雌木蘭替父從軍》。
在這部劇中,扮演花木蘭的角色開場時便說:“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
然而,清代《曲海總目提要·雌木蘭》反駁說:“木蘭事雖詳載古樂府,按明有韓貞女事,與木蘭相類,渭蓋因此而作也,木蘭不知名,記內所稱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意思是說,花木蘭是徐渭杜撰出來的文學作品。
《雌木蘭》增加了“放小腳”“練武藝”“勸爹孃”“擒賊首”和“配姻緣”等數個與北魏歷史不符的情節。
徐渭的雜劇為了戲劇角色的豐滿,對故事的改造很明顯,確實不能太當真。
緊接著是由姓氏引發的民族之謎。
在北魏民歌《木蘭詩》中,並沒有任何說法認為花木蘭一定是漢朝人。
有人認為
木蘭是複姓,這種說法與前面提到的《木蘭辭》中“木蘭不知名”很相符。古籍記載鮮卑族確實有姓“僕蘭”的,今天內蒙古還有木蘭圍場。
為啥叫“木蘭”,木蘭這個名字,在南北朝的時候,發音為“muklan”。
這和古阿爾泰語(突厥語,蒙古語和滿洲語)的兔子的發音有點接近。
並且與詩歌結尾用公兔雌兔暗喻木蘭的描寫相呼應。
另外,木蘭很有可能並不是當時鮮卑軍隊中唯一的女性。
因為當時的鮮卑族,保留了部分母系氏族的傳統,女性的地位非常高。
對於部分女性,特別是鮮卑貴族而言,她們有軍隊指揮權也很正常。
所以,花木蘭很可能就是北魏政府塑造的一個姓木蘭的女子的英雄形象。
被鮮卑族統治者當作了宣揚“孝道”的重要榜樣!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木蘭就是鮮卑族人了。
當然,也有很多作者認為木蘭是漢族人。
在《新唐書》中就記載:“少女木蘭,姓任”。
元代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說道:“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
明代學者焦竑在其《焦氏筆乘》則道:“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徵。
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
明人劉惟德所著《韓木蘭(娥)傳》載:少女木蘭,姓韓,原名娥,生於元末,系四川閬中人。
在清代康熙年間的《黃陂縣誌》中也曾記錄道:“木蘭,本縣朱氏女,生於唐初,……假男子代父從軍,……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
但在清代官修的地理總志《大清一統志》裡面反而公然說“木蘭,魏氏女”,可以說是官方聲明木蘭是漢族人姓魏了。
查閱最具權威性的《辭海·詞語分冊》,其解釋為:“木蘭姓氏或作花,或作朱,也作木,均無確證”。
可以說是已成歷史懸案了。
故里之謎
最為人關心的當屬木蘭的故鄉歸屬問題。
她的故鄉到底在哪裡呢?
《中華活頁文選》中曾寫到:“關於木蘭的姓氏和籍貫……有人說她是譙郡人,有人說她是宋州人,有人說她是黃州人,有人說她是商丘人。”
我們從後世當地關於木蘭的紀念活動中可以篩選出較為可信的兩種觀點:商丘人和黃州人。
其中河南商丘木蘭祠始建於宋代,金朝泰和年間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並創塑了花木蘭像。
至元朝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
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7年),又募資修祠立碑。
現倖存祠碑兩通。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內東側。
另一通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外西側。
另一派觀點據繆鉞的《杜牧傳》謂:“黃州城西北百五十里有木蘭山,南齊時曾在此設縣,名木蘭縣,梁朝改名曰梁安縣,隋又改為木蘭縣,唐朝併入黃岡縣。
但如果只從當前文化的推廣來看,明顯河南商丘佔據上風。
“虞城縣木蘭傳說”於2007年3月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6月被國務院確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木蘭之鄉!
拋開這些歷史學上的爭議。
花木蘭其實就是你和我,是每一個忠孝仁義的中華子民。
她從民歌中來,一路上被人民的傳說和熱愛塑造的有血有肉,跨過幾千年時間走向現代,走向國際舞臺,走到所有人的面前。
這個形象依舊是那麼的令人熱愛。
她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身邊。
我是@從此看水不是水 一個喜歡歷史的假理工科博士,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