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信你真的get到了好好學習的真髓?

幾乎每一個上過學的寶寶們都知道,“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樣的標語。很可惜,很多人只是認知這幾個字而已,今天,就讓我靜下心來,好好理解究竟怎樣才是好好學習?

在沒有讀成甲這本《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之前,我承認我對待學習是一團亂麻的。

  相信許多成年人和我一樣,白天忙於工作,平常利用有限的那麼一丁點時間看書,但細數下來,每年起碼還是能夠閱讀幾十本書的。

  當初看見朋友圈裡有很多人發聲每年會閱讀兩三百本書,我鼻子一哼,很不屑地認為人家是吹牛。

我不信你真的get到了好好學習的真髓?

無知總是讓我們走彎路。

  讀書還要講究目的嗎?當然,尤其是以學習為目的的讀書,更需要講究功利性了。

  一個人,不要總是埋頭拉車,還得時刻記住抬頭看路。好好學習,在道和術上就能解決掉人生的紛繁複雜。所謂大道至簡是夜。也就是成甲老師說的:術從簡,道從心

  世界紛繁複雜,對於知識精進我們不需要記住那麼多的誨人不倦,正如多角度沙龍創始人徐金琪老師說的“成甲老師對知識管理方面的研究非常到位,且爛熟於心,娓娓道來、酣暢淋漓、風格幽默且充滿正能量,將知識管理上升為哲學思考,以更高的思維格局統領整個課程,在他的指導下,學員們可以將繁雜無序的知識迅速地梳理盤活,有效地將其系統化、立體化,最終實現知識的內化和外化。”

  “術從簡”是成甲老師講述方法論的一個特點。這正暗合我的心意,我想我們大多數人都不喜歡繁瑣吧。那些高深複雜的套路其實也只不過是故弄玄虛,這本《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講述的全是簡單易行的好方法。

  不知道你注意到沒有,有人罵架的時候喜歡罵別人沒知識。確實,現在社會認字的人多了去了,而我們學了很多年的知識,可什麼是知識,似乎一下子說不清楚。

  我們每天都在接收信息,成甲在這本書裡說到只有把信息轉為行動才是知識。

  你看,是不是運用很簡單的道理就能讓人明白了。

  知識與知識是不一樣的,有些知識比其他知識的威力更大。少數的知識能夠給我們帶來關鍵的影響,這就是臨界知識。

  實際上,我們身處這個時代獲得的信息量相當大且隨手拈來,那麼在海量信息即時獲取時代,我們拼什麼?

我不信你真的get到了好好學習的真髓?

  知識深度帶來認知優勢。如何提升認知深度?

  而實際上,我們對很多問題的思考並沒有深入地理解,比如書中介紹到什麼才算深度認知的時候舉例,北京的房價為什麼高?有兩種回答,第一個回答:都是炒房團搞的!第二個回答:北京的土地供應稀缺,而高購買力人群又過度集中,所以推高了房價。很顯然,第二個回答比第一個回答要有深度得多。

  簡單回答和深度回答,成甲在書中提到至少有三方面的差別:

  1、從形式上看,簡單的回答往往是對具體的問題或事情本身做出的回答;而深度回答卻是在分析具體現象之後找出抽象規律。

  2、從回答的思考方式看,簡單的答案往往是根據自己的直觀感受、情緒與經驗做出的回答;而有深度的答案往往依託於有實驗驗證或者數據分析支持的結論。

  3、從答案的效果上看,簡單的答案往往只能用於解決一個特定的問題;而有深度的答案能夠更普遍地解決類似問題,啟發我們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地思考問題。

  所以,有深度的認知能力是這樣的:在分析問題的時候,能夠跳出問題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況;在尋求答案的時候,能夠根據理由可信度判斷是否接受這個結論。

  這些結論就是這本書中要說的臨界知識。

  所謂臨界知識,便是我們經過深度思考後發現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掌握臨近之時,我們便能開啟學習的少即是多,四兩撥千斤模式,從而極大地提升學習效率。

讀到這裡,我彷彿明白一點點了,腦袋沒開竅,讀再多的書又有什麼用呢?

  問題:為什麼大多數人的學習層次上不去?

  作者例舉了90後李叫獸微信公眾號文案成功的案例分析提出我們大家都普遍關心的問題,為什麼大多數人的學習層次上不去?

  不是我們不努力,不是我們不聰明,是因為我們一直把時間花在想辦法提升”技術效率“上,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認知效率”。

  如果我們的也許是在瞭解問題本質,醫療雲解決方案的底層規律,能夠讓我們認清問題,表象背後的實質,那我們就是在提升認知效率。

  提升認知效率,就要找到撬動效能的槓桿點--臨界知識。20%的知識比80%的知識更有用,我們要做的是花80%的時間用在這20%的關鍵問題上,而不是平均地把時間花在各種知識上。

  那麼,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究竟要學習什麼知識才能提升認知深度和認知效率呢?

我不信你真的get到了好好學習的真髓?

到底哪些知識值得學?

  很多人熱衷於做斜槓青年,東學一點,西學一點,追求所謂的多元生活。那我們很可能在追求成功的路上繞了一個大彎。

  想一想,在今天這個人才高度流動,社會分工不斷細化的時代,競爭越來越激烈,你必須在一個領域做到極致,對它的認識足夠深刻,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話語權。不明白這一點,盲目追求多元學習,兼職變現,表面上看是在提升能力,其實都是膚淺地拿時間直接變現而已。在這一點上,我們和村裡兼職的王大爺沒有一點差別。

  一開始就能帶來直接利益和永活的事情,很可能要拿未來的機會做代價。

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

  提升認知深度,不是僅僅學習專業領域知識就可以,相反,你要多元跨界。

  讀到這裡,是不是有點懵,剛才不是說做斜槓青年兼職不好嗎?怎麼一轉眼又變了。

  當然,成甲在《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中同樣有舉例。

  在這個世界上,想要做到極致,恰恰要學習“無用之用”!

  一旦你的研究深度達到底層規律的層面,表面上看起來不相干的問題都會在底層盤根錯節地聯繫起來。而將這些不相干的事情聯繫起來的正是“臨界知識”。

  如果我從這個角度理解能力,我們一生就需要學習三個級別的課程:公共基礎課-執行能力;專業必修課-專業能力;通用必修課-結構能力。

  我們大多數人投入80%的時間學習執行能力,投入20%的時間不完全地學習專業能力,而幾乎沒有投入時間提升結構能力。然而,二八定律告訴我們:20%的知識決定80%的結果。

掌握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和方法

  對於學習臨界知識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層思維和方法,其次,才是具體的知識和技能。

  不會讀書就會被動地陷入低水平勤奮陷阱。

  前面提高我們每年都給自己定立計劃讀多少本書,可盲目的閱讀雖然談不上沒有用,但如果我們學習了成甲《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裡面講到的學習方法就不會記不住書上講的記不住,也讓我們深刻地理解了什麼是“聽過無數大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大腦的記憶,靠的是將信息與舊經驗練習起來,而不是簡單的閱讀+劃線+摘抄。

  我們可以將新舊知識構建成知識網絡,通過把知識融入到場景中來加深記憶,同時,通過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繫網,我們便能夠從不同角度和領域對同一個知識進行分析,從而加深我們的理解和認識。

  林志穎的兒子在法國圖書館參加一個閱讀速度的讀書活動,因為KIMI讀書貪快,很快超過其他同齡小朋友而被趕出來的事件,我們可以看出法國人在讀書這件事情上還是挺講究的。因為,讀書不能貪圖一時之快,只有放慢腳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

我不信你真的get到了好好學習的真髓?

  讀書一定要花時間、耐心和思考力,將獲得的新知識和已有的知識進行網絡狀的聯繫,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才有可能內化知識,形成新行為的暗示。

  成甲是怎麼做的呢?他說:當我要解決某個問題的時候,主動去尋找可能會討論這個問題的文章和書籍,去觀察--作者用什麼樣的思路解決問題?在這個解決方案背後,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識?我還能把這個解決方案的原理,應用在什麼領域?

  讀書不在於多少,而在於你有沒有通過讀書重新認識這個世界。

  讀書需要底層學習心態:綠燈心態

  當我們遇到過去認知不一致的新觀點時,就會觸發我們的習慣性防衛,因此,我們要抱著不牴觸勇於接納的心態,建立綠燈思維。

  讀書需要底層學習心態:以慢為快

  綠燈思維讓我們擁有積極的心態,但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我們的學習也需要快速進行,《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中例舉曾國藩打仗時候以“結硬寨,打呆仗”的案例分享,讓我們在學習中以這樣的心態逐個突破難解的知識點。

  我們要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

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底層方法

  1、反思:提升知識掌握的層次

  反思幫助我們發現知識的誤區:跳躍性假設。

  反思可以促進已有知識產生新知識。 

  反思可以督促我們檢查學到的新知識是否用了起來。

  在反思的學習中,我們可以運用對標管理自己的反思能力。通過寫日記反思問題。

  2、以教為學

  以教為學,就是把教別人的過程作為幫助自己學習的過程。

  當然,這樣的機會是很多的,比如把學到的知識講給自己的愛人或者同事聽。在微信裡建立學習群,定期給大家分享。主動給一些沙龍或者建立自己的公眾號寫文章分享。

  3、刻意聯繫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1萬小時天才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得超凡。”

  這個理念給了很多人希望,但本書卻認為這樣的理論站不住腳。

  訓練天才型的專家真正重要的是1萬小時背後的刻意練習。在這裡,刻意練習並不是人們之前理解的勤奮與努力。

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技巧

  1、記錄

  記錄是主動思考的過程,是挖掘看得見的事情背後看不見的關係

  2、定期回顧

  回顧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

  審視我們現在所處的狀況。

  用三條線索記錄過去10年的關鍵事件。

  即: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重要事件;發生在家庭、公司或自己所在機構的重要事件;發生在全局(組織之外,包括國家、世界)的重要事件。

  看看這些事件有什麼關係,他們如何影響了我們今天的生活?

  3、付費購買

  我們努力學習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儘可能多地增進認知深度。而影響我們提升認識效率的因素有兩個:一是學習內容的數量和質量;二是用於學習的時間。

  提升學習內容的質量是“買書”。

  增加有效學習的時間是“買時間”

我不信你真的get到了好好學習的真髓?

發現和應用自己的臨界知識

  那些具體領域的技術和技巧,很難用於解決動態不確定性的問題,所以,我們花大力氣訓練學習掌握臨界知識能夠實現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如何發現自己的臨界知識?

  臨界知識其實是對事物更底層規律的總結。

  哪些地方比較容易產生臨界知識呢?那便是可信度比較高、適用面比較廣的重要硬學科裡,比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理學等等。

  其實臨界知識的思想,核心是用更可靠學科的研究方法、思想和結論來處理沒那麼可靠的領域的問題。簡言之,就是解決問題最穩妥的辦法是拿可信度更高的方法去處理問題。

  到哪裡找臨界知識:

  1、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入手,學習這個學科的重要知識。

  2、找到最重要的知識和原理的原始出處。

  3、嘗試用更加基本的原理來解釋這個知識。

  4、沒有解釋的時候,想辦法尋找或者自己創造一個假設,並驗證。

天賦與臨界知識的關係

  找到自己的興趣,也就找到了自己的天賦,而天賦,會幫助自己更快獲得成功。

  藉助外部資源掌握臨界知識。

  刻意練習掌握臨界知識。

  刻意練習必須抓住兩點:1、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訓練;2、大量地持續練習。

  臨界知識與預見性認知

  學習知識的終極目的無非三個:解釋問題、解決問題和預測問題。

用臨界知識構建自己的“能力圈”。

世界是如此複雜,我們用臨界知識做基本趨勢的預測是沒問題的。但是僅憑此,要做實戰級的應用是不夠的。

  由於每個專業領域已經夠複雜了,而我們的認知能力和範圍又有限制,所以我們只能儘可能多的掌握臨界知識,綜合地實踐應用,才能在我們的能力圈範圍內做出正確的重要的決策。

 最後,作者成甲通過《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最後一章的實戰案例分析拆解,讓每一個學習者真正掌握到學習方法。

  這些案例包括複利效應、概率論、黃金思維圖、進化論、系統思考、二八法則、安全空間等。

  作者成甲有自己的諮詢公司,也是,邏輯思維得到APP成甲說書的主講人,他通過整理7年的知識管理心得,耗費一年心血反覆修改才完整的這本書,可以說這本書是真正實在的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