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信你真的get到了好好学习的真髓?

几乎每一个上过学的宝宝们都知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样的标语。很可惜,很多人只是认知这几个字而已,今天,就让我静下心来,好好理解究竟怎样才是好好学习?

在没有读成甲这本《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之前,我承认我对待学习是一团乱麻的。

  相信许多成年人和我一样,白天忙于工作,平常利用有限的那么一丁点时间看书,但细数下来,每年起码还是能够阅读几十本书的。

  当初看见朋友圈里有很多人发声每年会阅读两三百本书,我鼻子一哼,很不屑地认为人家是吹牛。

我不信你真的get到了好好学习的真髓?

无知总是让我们走弯路。

  读书还要讲究目的吗?当然,尤其是以学习为目的的读书,更需要讲究功利性了。

  一个人,不要总是埋头拉车,还得时刻记住抬头看路。好好学习,在道和术上就能解决掉人生的纷繁复杂。所谓大道至简是夜。也就是成甲老师说的:术从简,道从心

  世界纷繁复杂,对于知识精进我们不需要记住那么多的诲人不倦,正如多角度沙龙创始人徐金琪老师说的“成甲老师对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非常到位,且烂熟于心,娓娓道来、酣畅淋漓、风格幽默且充满正能量,将知识管理上升为哲学思考,以更高的思维格局统领整个课程,在他的指导下,学员们可以将繁杂无序的知识迅速地梳理盘活,有效地将其系统化、立体化,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外化。”

  “术从简”是成甲老师讲述方法论的一个特点。这正暗合我的心意,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喜欢繁琐吧。那些高深复杂的套路其实也只不过是故弄玄虚,这本《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讲述的全是简单易行的好方法。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有人骂架的时候喜欢骂别人没知识。确实,现在社会认字的人多了去了,而我们学了很多年的知识,可什么是知识,似乎一下子说不清楚。

  我们每天都在接收信息,成甲在这本书里说到只有把信息转为行动才是知识。

  你看,是不是运用很简单的道理就能让人明白了。

  知识与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

  实际上,我们身处这个时代获得的信息量相当大且随手拈来,那么在海量信息即时获取时代,我们拼什么?

我不信你真的get到了好好学习的真髓?

  知识深度带来认知优势。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而实际上,我们对很多问题的思考并没有深入地理解,比如书中介绍到什么才算深度认知的时候举例,北京的房价为什么高?有两种回答,第一个回答:都是炒房团搞的!第二个回答:北京的土地供应稀缺,而高购买力人群又过度集中,所以推高了房价。很显然,第二个回答比第一个回答要有深度得多。

  简单回答和深度回答,成甲在书中提到至少有三方面的差别:

  1、从形式上看,简单的回答往往是对具体的问题或事情本身做出的回答;而深度回答却是在分析具体现象之后找出抽象规律。

  2、从回答的思考方式看,简单的答案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情绪与经验做出的回答;而有深度的答案往往依托于有实验验证或者数据分析支持的结论。

  3、从答案的效果上看,简单的答案往往只能用于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而有深度的答案能够更普遍地解决类似问题,启发我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

  所以,有深度的认知能力是这样的: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这些结论就是这本书中要说的临界知识。

  所谓临界知识,便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掌握临近之时,我们便能开启学习的少即是多,四两拨千斤模式,从而极大地提升学习效率。

读到这里,我仿佛明白一点点了,脑袋没开窍,读再多的书又有什么用呢?

  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作者例举了90后李叫兽微信公众号文案成功的案例分析提出我们大家都普遍关心的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不是我们不努力,不是我们不聪明,是因为我们一直把时间花在想办法提升”技术效率“上,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认知效率”。

  如果我们的也许是在了解问题本质,医疗云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能够让我们认清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那我们就是在提升认知效率。

  提升认知效率,就要找到撬动效能的杠杆点--临界知识。20%的知识比80%的知识更有用,我们要做的是花80%的时间用在这20%的关键问题上,而不是平均地把时间花在各种知识上。

  那么,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究竟要学习什么知识才能提升认知深度和认知效率呢?

我不信你真的get到了好好学习的真髓?

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

  很多人热衷于做斜杠青年,东学一点,西学一点,追求所谓的多元生活。那我们很可能在追求成功的路上绕了一个大弯。

  想一想,在今天这个人才高度流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时代,竞争越来越激烈,你必须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对它的认识足够深刻,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话语权。不明白这一点,盲目追求多元学习,兼职变现,表面上看是在提升能力,其实都是肤浅地拿时间直接变现而已。在这一点上,我们和村里兼职的王大爷没有一点差别。

  一开始就能带来直接利益和永活的事情,很可能要拿未来的机会做代价。

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

  提升认知深度,不是仅仅学习专业领域知识就可以,相反,你要多元跨界。

  读到这里,是不是有点懵,刚才不是说做斜杠青年兼职不好吗?怎么一转眼又变了。

  当然,成甲在《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中同样有举例。

  在这个世界上,想要做到极致,恰恰要学习“无用之用”!

  一旦你的研究深度达到底层规律的层面,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干的问题都会在底层盘根错节地联系起来。而将这些不相干的事情联系起来的正是“临界知识”。

  如果我从这个角度理解能力,我们一生就需要学习三个级别的课程: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

  我们大多数人投入80%的时间学习执行能力,投入20%的时间不完全地学习专业能力,而几乎没有投入时间提升结构能力。然而,二八定律告诉我们:20%的知识决定80%的结果。

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和方法

  对于学习临界知识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层思维和方法,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不会读书就会被动地陷入低水平勤奋陷阱。

  前面提高我们每年都给自己定立计划读多少本书,可盲目的阅读虽然谈不上没有用,但如果我们学习了成甲《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里面讲到的学习方法就不会记不住书上讲的记不住,也让我们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听过无数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大脑的记忆,靠的是将信息与旧经验练习起来,而不是简单的阅读+划线+摘抄。

  我们可以将新旧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通过把知识融入到场景中来加深记忆,同时,通过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网,我们便能够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对同一个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加深我们的理解和认识。

  林志颖的儿子在法国图书馆参加一个阅读速度的读书活动,因为KIMI读书贪快,很快超过其他同龄小朋友而被赶出来的事件,我们可以看出法国人在读书这件事情上还是挺讲究的。因为,读书不能贪图一时之快,只有放慢脚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

我不信你真的get到了好好学习的真髓?

  读书一定要花时间、耐心和思考力,将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网络状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有可能内化知识,形成新行为的暗示。

  成甲是怎么做的呢?他说: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读书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你有没有通过读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读书需要底层学习心态:绿灯心态

  当我们遇到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时,就会触发我们的习惯性防卫,因此,我们要抱着不抵触勇于接纳的心态,建立绿灯思维。

  读书需要底层学习心态:以慢为快

  绿灯思维让我们拥有积极的心态,但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我们的学习也需要快速进行,《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中例举曾国藩打仗时候以“结硬寨,打呆仗”的案例分享,让我们在学习中以这样的心态逐个突破难解的知识点。

  我们要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1、反思:提升知识掌握的层次

  反思帮助我们发现知识的误区:跳跃性假设。

  反思可以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 

  反思可以督促我们检查学到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在反思的学习中,我们可以运用对标管理自己的反思能力。通过写日记反思问题。

  2、以教为学

  以教为学,就是把教别人的过程作为帮助自己学习的过程。

  当然,这样的机会是很多的,比如把学到的知识讲给自己的爱人或者同事听。在微信里建立学习群,定期给大家分享。主动给一些沙龙或者建立自己的公众号写文章分享。

  3、刻意联系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1万小时天才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得超凡。”

  这个理念给了很多人希望,但本书却认为这样的理论站不住脚。

  训练天才型的专家真正重要的是1万小时背后的刻意练习。在这里,刻意练习并不是人们之前理解的勤奋与努力。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

  1、记录

  记录是主动思考的过程,是挖掘看得见的事情背后看不见的关系

  2、定期回顾

  回顾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审视我们现在所处的状况。

  用三条线索记录过去10年的关键事件。

  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重要事件;发生在家庭、公司或自己所在机构的重要事件;发生在全局(组织之外,包括国家、世界)的重要事件。

  看看这些事件有什么关系,他们如何影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3、付费购买

  我们努力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增进认知深度。而影响我们提升认识效率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学习内容的数量和质量;二是用于学习的时间。

  提升学习内容的质量是“买书”。

  增加有效学习的时间是“买时间”

我不信你真的get到了好好学习的真髓?

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那些具体领域的技术和技巧,很难用于解决动态不确定性的问题,所以,我们花大力气训练学习掌握临界知识能够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其实是对事物更底层规律的总结。

  哪些地方比较容易产生临界知识呢?那便是可信度比较高、适用面比较广的重要硬学科里,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理学等等。

  其实临界知识的思想,核心是用更可靠学科的研究方法、思想和结论来处理没那么可靠的领域的问题。简言之,就是解决问题最稳妥的办法是拿可信度更高的方法去处理问题。

  到哪里找临界知识:

  1、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

  2、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

  3、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

  4、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天赋与临界知识的关系

  找到自己的兴趣,也就找到了自己的天赋,而天赋,会帮助自己更快获得成功。

  借助外部资源掌握临界知识。

  刻意练习掌握临界知识。

  刻意练习必须抓住两点:1、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训练;2、大量地持续练习。

  临界知识与预见性认知

  学习知识的终极目的无非三个: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和预测问题。

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

世界是如此复杂,我们用临界知识做基本趋势的预测是没问题的。但是仅凭此,要做实战级的应用是不够的。

  由于每个专业领域已经够复杂了,而我们的认知能力和范围又有限制,所以我们只能尽可能多的掌握临界知识,综合地实践应用,才能在我们的能力圈范围内做出正确的重要的决策。

 最后,作者成甲通过《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最后一章的实战案例分析拆解,让每一个学习者真正掌握到学习方法。

  这些案例包括复利效应、概率论、黄金思维图、进化论、系统思考、二八法则、安全空间等。

  作者成甲有自己的咨询公司,也是,逻辑思维得到APP成甲说书的主讲人,他通过整理7年的知识管理心得,耗费一年心血反复修改才完整的这本书,可以说这本书是真正实在的干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