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負面情緒的9個習慣|《去你的,小情緒》

每天一本書,強壯中國人。大家好,這裡是軒轅書評。我是你的專屬評論員,每年讀300本書,讀書不挑食的軒轅。


擺脫負面情緒的9個習慣|《去你的,小情緒》

兩類應對負面情緒的習慣

今天要為你評論的書叫《去你的,小情緒:擺脫負面情緒的9個習慣》

很顯然,這本書是一本自助類的書籍,書裡講了9個擺脫負面情緒的思維習慣。

不過我覺得,對於咱們普通人來講,真能記住一兩個習慣就不錯了。想要一下子把這9個習慣全部記住,確實比較困難。

所以,我把這本書的9個習慣歸納了一下,總結起來其實就是兩類習慣

第1類習慣是“正確地看人”,第2類習慣是“正確地看事”

在看人的時候,要把握住一個關鍵詞,就是接受

在看事的時候,要把握住一個關鍵詞,叫做

具體


擺脫負面情緒的9個習慣|《去你的,小情緒》

看人:“看自己”和“看別人”

這期書評,我們先來談一談“看人要學會接受”這類型的、擺脫負面情緒的習慣有哪些。

看人的時候,不僅要看自己,也要看別人。

看自己,最重要的就是要“接受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板。容易引發我們消極情緒的,往往就是自己身上的那些缺點、短處、不足、劣勢。

我們應該怎樣才能真正接受自己?

擺脫負面情緒的9個習慣|《去你的,小情緒》

用“特質觀”來代替“差距觀”

我們可以嘗試用“特質觀”來代替“差距觀”

什麼意思?

就是我們對於自我評價要適當。

日本有一位先天沒有手沒有腳的殘疾人作家叫乙武洋匡,他寫過一本叫《五體不滿足》的書,激勵了一代日本人。自打乙武洋匡出生的時候,他的父母就明確表示,每個人都不一樣,而這個孩子出生的時候獨具個性,所以我們不拿他有沒有手腳去跟其他的孩子去做對比。

這就是把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差異、不同,用“特質觀”來代替。

擺脫負面情緒的9個習慣|《去你的,小情緒》

為“5個驅動力”打分

還有的時候,我們會因為必須得逼自己做一些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而感覺到焦慮。

比如說,我們會要求自己要完美;有的時候要求自己要討好他人,不能讓對方失望;有的時候要求自己要更加地努力,絕不可以懈怠;有的時候要求自己加快速度,儘快完成某一件事情;還有的時候會要求自己要堅強起來,男兒有淚不輕彈。

心理學上把“要完美、不可以讓對方失望、要更努力、要更快、要更堅強”稱為5個驅動力。

這些類似於“我應該怎樣做,我必須做什麼的”指令,其實就是對自己制定的原則,也叫做自我原則

怎樣去面對這樣的自我原則,帶來的內心的焦慮呢?

我們可以採取一些修正自我原則的方法,來緩解焦慮。我們可以把內心的自我原則數值化——也就是為5個驅動力分別打分。

擺脫負面情緒的9個習慣|《去你的,小情緒》

每一項以十分為滿分,找到最沉重的原則。

比如,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當中,我可能會給自己的“完美驅動力”打8分、“討好他驅動力”打5分、“更努力驅動力”打9分、“要趕快驅動力”打8分、“要堅強驅動力”打4分。

從我個人的打分當中可以看到,在這5個驅動力當中,最容易導致個人壓力的是“想要更努力”,以及“想要更快地做完一件事情”。

把“應該怎麼做”變成“怎樣做比較好”

接下來,就可以把“應該怎麼做”變成“怎樣做比較好”,將自己從那些過多的過於嚴苛的原則當中解放出來。

比如,我可以告訴自己,“如果能更努力一些會比較好,如果做事能更快一些會比較好”。

不過,一般人使用這種方法,效果不會立竿見影。

像我的話,就需要把這種“新表述”通過長時間的心理自我暗示,或者是冥想,來注入到自己的大腦默認設置當中。

我得經常重複“更努力一些會比較好,以及做事做快一些會比較好”的這些說法,才能夠真正把它們從嚴苛的自我原則當中抽離出來,變成對自我的建議。

以上就是——看自己的時候,應該選擇接受自己。

看待別人:接受差異

在看待別人的時候,我們則應該選擇接受差異。

龜兔賽跑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過。

但是很多印度人在聽完龜兔賽跑的故事之後,會認為錯誤並不在兔子,而在於“烏龜沒有叫醒午睡的兔子”。

不同國家對於相同童話的解讀是不一樣的。

擺脫負面情緒的9個習慣|《去你的,小情緒》

咱們中國人大部分都會對於烏龜抱有好感,認為它是通過勤奮努力才贏得了最後的勝利,但很多印度人會對烏龜持否定的看法,感覺有一種“勝之不武”的意味在其中,認為“烏龜是有義務叫醒兔子的,這樣才能夠體現對於人的寬容,對於朋友的情意”。但龜兔賽跑中的烏龜,卻沒有體現出這樣的友情、這樣的寬容來。

你看,連看童話都能產生不同的理解,我們就更應該學會去寬容地看待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了。

很多時候我們不僅僅是對於童話的看法不同,大家的價值觀也並不相同。

作者在書中就根據價值觀不同,把人分為了4類——

第1類是按照自己的意願推動工作的控制者;第2類是和他人關係融洽的推進工作的推動者;第3類是謹慎完美的推進工作的分析者;最後一類是支持他人推動工作的支持者。

這4種人可能在一個團隊當中都存在,但是他們處理工作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你想,控制者、推動者、分析者和支持者,大家的價值觀都各不相同,在合作時想要發揮團隊的更高水平,就必須得改變自己的看法,接受差異。

吳軍老師有一個觀點,我特別認同:如果一個人給你提了錯誤的建議,你應該關注的不是他錯的那部分,而是他對的那部分。

也就是說,你要想方設法地把對方的立場合理化,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看待問題。

這個道理我相信大家都懂。

擺脫負面情緒的9個習慣|《去你的,小情緒》

對方越界怎麼辦?

但還有的時候,工作中有一些別人給自己的壓力,並不是對方給你提了什麼合理的建議,而是因為他們越界了。

什麼意思呢?

在人際關係當中,有一些界限,是為了讓自己生活得相對舒適所必須設置的。

比如,我們可能不能接受在深夜或者凌晨接到對方的電話,不能接受和對方約好時間,但是對方卻不遵守相關的交貨時間、不履行合同,不能接受在溝通當中對方常常出言不遜的情況。

這些其實都可以看作是越界行為。

這個時候,你就要向對方提出自我主張,要求對方不得越界,要通過適當的自我主張劃出界限,創造舒適的人際關係。

那什麼叫做適當的自我主張?

首先,你得分辨出,哪些是別人侵犯了你的人際關係邊界,哪些行為是你不能夠接受的?

然後,我們要思考適當的表達方式。

我們可以通過“三明治表達法”來向對方提出自我主張。

擺脫負面情緒的9個習慣|《去你的,小情緒》

什麼叫三明治表達法?

開頭和結尾的時候都要保持積極正面的感謝,三明治的中間就是我們的自我主張。

比如,我們可以先來提一下日常工作中我們之間的配合如何好,表達感謝,然後陳述事實。

“我記得上次我告訴你一件我的糗事,但是後來,我發現你把這件事情在背後又傳給了別人。”

接下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聽到你們在背後議論我,我心裡面感覺真的非常的難受。”

接下來提出你自己的主張,說出解決方案。

“請你以後不要在背後議論我,因為我一直把你當作我的好朋友。”

解決方案之後,你甚至還可以提出這樣做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好的結果。

比如你可以繼續說,“這樣就可以保證我們之間這份珍貴的友誼,可以長久持久地維持下去。”

自我主張之後還是要表達積極和正面的感謝情緒。

“相信你作為我的好朋友,一定理解我的感受,感謝您一直以來對我的幫助。”

以上就是一種適當的自我主張的參考表達方式,大家可以借鑑。

總結

我們總結一下今天的書評。

這期書評為大家評論的書叫做《去你的,小情緒:擺脫負面情緒的9個習慣》。

  • 我們把9個習慣劃分為看人和看事,今天我們主要評論的是看人的兩個習慣——
  • 對自己,要“接受”自己;對別人,要“接受”差異。
  • 如果我們對自己有負面的自我評價的話,可以通過以“特質觀”來代替“差距觀”接受自己。
  • 如果我們的自我原則過於嚴苛的話,我們可以為5個自我原則的驅動力打分,找到權重最重的驅動力,然後把“我應該怎麼做”變成“怎樣做比較好”。然後通過長期的自我暗示,把它植入到自己的大腦當中。
  • 我們每個人的價值觀、看待世界的方式、對待某一件事情的態度,可能都不一樣。連龜兔賽跑這麼簡單的童話,印度人都可以想到是烏龜錯了,那一個團隊當中出現4種價值觀不同的人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 我們要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想問題,嘗試接受對方的觀點,嘗試找出對方觀點當中正確的一面。
  • 當然,如果並不是因為價值觀的差異,而是因為別人越界,造成你產生了負面情緒,那你就應該清晰地為對方劃出適當的界限。
  • 要通過適當的自我主張告訴對方,“不好意思,你越界了”。

以上就是我們今天的軒轅書評。明天我們主要與大家討論,如果你的負面情緒是由一些事情引起的,應該怎樣做,才能擺脫這些負面情緒呢?

咱們明天的軒轅書評接著聊,bye by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