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大地震考驗的泉州開元寺古石塔如今怎麼樣了?

來源:震知卓見。

經歷過大地震考驗的泉州開元寺古石塔如今怎麼樣了?


“東西雙古塔,南北一長街。夢現桑蓮境,醒存水月懷。清泉隨地湧,曲巷有花齋。蓬勃新生氣,何妨且住佳!”

——《遊泉州》董必武


董老的這首詩,

其中說到的就是在福建省泉州的開元寺內,

迄今為止我國現存最高的一對古代石塔

——鎮國塔和仁壽塔。


這一對石塔,

以及這裡的一磚一瓦,一樹一木,

彷彿在訴說著過去一段又一段的故事。


經歷過大地震考驗的泉州開元寺古石塔如今怎麼樣了?

開元寺內東、西雙塔


鎮國塔(東塔)、仁壽塔(西塔)分別建於1238-1250年(南宋)、1228-1236年(南宋),是我國最大仿木樓閣式結構石塔,均為五層八稜,高近50米,為舉世罕見的傑作,其石作樑柱、斗栱均嚴格按照宋代營造法式建造,是中國古代建築體系發展演變史中彌足珍貴的年代標尺。東、西雙塔歷史悠久,能保存至今著實不易。尤其是在建成300多年後經歷了1604年泉州8級大地震,當時在“山石海水皆動”、“城內外廬舍圯”的情況下,雙塔僅僅受到了較輕的損壞,依然屹立不倒,足以見得其抗震性能的優越。


經歷過大地震考驗的泉州開元寺古石塔如今怎麼樣了?

開元寺雙塔抗震史話石碑


開元寺內東、西雙塔強悍的抗震性能,首先得益於塔的“雙筒”結構和輻輳梁的設置。兩塔的塔室中心,均用花崗岩條石砌築起一個平面八角形的塔筒,從第一層直通塔頂。塔筒外壁和塔室內壁之間,每層每角架設一條大石樑,一頭插入塔筒外壁的轉角部位,一頭插入塔室內壁的凹角部位。

經歷過大地震考驗的泉州開元寺古石塔如今怎麼樣了?

“雙筒”結構

經歷過大地震考驗的泉州開元寺古石塔如今怎麼樣了?


這樣的結構,從平面上看,極其類似於車輪。塔筒就是車輪的軸心,塔壁就是輪輞,八條大石樑就象八根輻條,連接車轂和輪輞,組成一個輻輳狀的套筒式的絞結體,使外圍的塔壁和室內的塔筒緊緊牽拉,相互攀抵,保證了塔身重心的聚向力,從整體上起到了加固作用。


經歷過大地震考驗的泉州開元寺古石塔如今怎麼樣了?

塔體結構圖(圖片來源於文獻【1】)


除了上面這些,還有一些其它的巧妙結構,也對石塔的堅固起到了不少的作用,其中最顯著特點就是採用石斗拱和榫卯連接結構。


經歷過大地震考驗的泉州開元寺古石塔如今怎麼樣了?

鎮國塔頂層的石斗拱(圖片來源於文獻【2】)


塔梁支座採用仿木石斗拱,沿內、外筒壁對稱排列,層層托出,既縮小了上部石樑的跨度,又使石斗拱變化的梯度能夠滿足脆性材料對剛性角的要求,這樣不但減少了石斗拱上樑、板的跨度和彎距,而且改變了石樑的受力形式,克服了石樑抗彎性能差,易被折斷的不足之處,同時又充分發揮了石結構材料抗壓性能好的特點;而採用榫卯連接,則增加了結構阻尼,在地震作用時能夠起到耗能作用。


經歷過大地震考驗的泉州開元寺古石塔如今怎麼樣了?


另外,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崗岩,兩塔塔壁厚2米,採用丁順砌築法,大量使用仿木斗拱、“墩接柱”等構件,也在客觀上起到了穩固塔身,吸收、緩衝地震能量,減輕、消除地震破壞的作用。同時,塔身八角設置圓柱,與塔壁形成牢固的整體,增加了塔身的整體剛度。


經歷過大地震考驗的泉州開元寺古石塔如今怎麼樣了?

經歷過大地震考驗的泉州開元寺古石塔如今怎麼樣了?

塔壁石材為花崗岩

經歷過大地震考驗的泉州開元寺古石塔如今怎麼樣了?

八角塔身


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能建造出如此堅固耐久的建築,這就充分顯示出當時的匠人在數學、力學、結構學、建築學方面的高超造詣,而且對地震的破壞機理也有了相當的瞭解,抗震經驗已積累到了很高的水平,既令人驚奇,也令人自豪。


經歷過大地震考驗的泉州開元寺古石塔如今怎麼樣了?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參考文獻

【1】林建生.《泉州古石塔的抗震分析》

【2】蔡輝騰.《泉州鎮國塔抗震能力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