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氧氣含量是在逐漸增加還是逐漸減少?氧氣是從水中而來嗎?

普慈賢


【原創】對於地球的氧氣含量是在逐漸增加還是逐漸減少?氧氣是從水中而來的嗎之話題,我個人的觀點認為,地表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是有適中比例的情況,既不是在逐漸增加也不是在逐漸減少;氧氣的確是從液態水體氣化過程而來的情況。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

地表上的空氣中主要含有二氧化碳、氮氣、氫氣、氧氣和微量有毒化學物五種基本元素,是由上述五種物質元素所構成,每種元素都佔有空氣中適當的比例,這樣的適中比例,能為地球塑造出有利於生物圈可持續生存與發展的生態環境,適中的氧氣含量能為生物圈提供自然供氧的作用。

在空氣中如果氧氣比例發生增量變化,一定程度後,常會導致生物空氣中毒現象,嚴重的會引發生物中毒死亡;如果氧氣比例發生減量變化,一定程度後,常會導致生物空氣供氧不足,嚴重的還會引發生物因供氧不足而死亡。

因而,地球地表上的空氣,所佔氧氣的比例是十分穩定性的情況,雖然,會有在含量上的偏差,但氧氣含量偏差不會太大,都在空氣適中比例的範圍之內,由此可見,地球地表上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是既不會逐漸增加也不會逐漸減少的情況。

此外,空氣中的氧氣的確是從液態水體氣化過程而來的情況,一方面,地球地表上擁有70%的海洋麵積,每天都會受到太陽熱量的照射,部分液態水體會轉化為氣態現象,會將液態水(HO2)中含H和O分子分離,並會形成為氣化了的氫氣和氧氣現象。

二方面,植物圈的光合作用過程,也能使葉綠體中的水產生氣化現象,也能將液態水中氫氧分子分離,植物圈也能排放出適中氫氣和氧氣來保證地球生態環境的穩定性。由此來說,氧氣的確是從液態水體氣化過程而來的情況。

不知這樣的回答是否準確?!如讀者閱後覺得我說的對或有道理,希給個點贊並點擊關注我,可閱讀到我相關科學領域前沿近二千道的原創答題,定能閱覽到你感興趣的前沿科學知識。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和學習。宇明於東莞市。(注:原創作品,抄襲可恥。歡迎轉發。)


地外天使講科學


從近幾十年的觀測來看,受溫室效應影響,大氣含氧量正在緩慢下降,但幅度極小,基本沒有影響。而把目光放到整個地球史上,大氣含氧量一直處於劇烈波動狀態。

最早的氧氣可能來自於光合細菌,也有可能來自於地球內部,由火山爆發而來。
約35億年前出現了最早的光合細菌(藍藻),但並不意味著當時的大氣中就有了氧氣,因為有限的氧氣會被快速的消耗掉。在地球形成的最初20多億年裡,大氣一直處於缺氧狀態,可能與熔岩冷卻消耗有關。24億年前地球發生了一次“大氧氣事件(GOE)”,大氣中的含氧量達到1-3%。


這種低氧環境一直持續到6-7億年前,“雪球地球”時期結束後,大氣含氧量迅速提升,推測是因為大面積的淺海使得藍藻爆發性生長,釋放出大量氧氣,大氣含氧量從1-3%上升到10-12%。由於含氧量升高,促成了“埃迪卡拉紀生物群”和“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產生,地球開始變得熱鬧起來。到了距今約3億年的石炭紀末二疊紀初,大氣含氧量達到歷史最高值,接近35%,整個石炭紀的平均大氣含氧量約32.3%,所以石炭紀出現了很多巨型昆蟲,比如翼展可達70釐米的巨脈蜻蜓和體長70釐米的普莫諾蠍。但氧濃度只對低等動物的體型有影響,因為它們的呼吸方式很特殊,而對高等動物沒有影響。因為大氣含氧量高,很容易引發森林大火,整個石炭紀基本都處於大火之中。

二疊紀末,地球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生物大滅絕發生,絕大多數物種滅絕了,西伯利亞地區發生大規模的熔岩湧流,地殼內部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大量噴出,大氣含氧量急劇下降。到了三疊紀中期,生物群落恢復,地球溫度升高,恐龍崛起。恐龍時代大氣含氧量也一直在大幅波動,有時甚至會下降到15%以下。所以,恐龍的體型與大氣含氧量沒有關係。

白堊紀末期,小行星撞擊尤卡坦半島,結束了恐龍的霸權,並嚴重影響了地球的生態,之後的數千萬年時間裡,大氣含氧量也在波動,最終穩定在如今21%的水平。

現如今,海洋中的藻類是氧氣的最大貢獻者,它們製造了約70%的氧氣甚至更高。而各種陸生植物只製造了不到30%的氧氣,其中超過60%是森林製造的。而森林更大的作用是固碳,僅亞馬遜雨林就能儲存900億-1400億噸二氧化碳,對於全球氣候的調節作用非常大。

所以,海洋和森林都是需要人類保護的,它們對人類的生存至關重要。


百科千尋君


地球上有了水才有動植物。現在沙漠化越來越嚴重,動植物也越來越少,只有熱帶雨林還在苦苦支撐,沙漠荒原面積正在逐年增加,植物少了,光合作用下產生的氧氣也就越來越少。就像現在的月球,火星,金星,水星一樣,沒有了水,也就沒有了生命,沒有了植物也就沒有了氧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