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一詞的出處在哪裡?

王超行俠仗義


漢字的地球來源

中國古代沒有地球一詞,中文地球是源自西方地球Earth的翻譯。明末清初,傳教士將西方地球學說傳入中國。在《坤輿萬國全圖》中,利瑪竇有一篇署名文章,此文題目為“論地球比九重天之星遠且大幾何?”在這個題目中便見“地球”這詞,利瑪竇不僅僅在題目中使用了“地球”,在文章中更是多次使用,如文章的第二句便是:“夫地球既每度二百五十里,則知三百六十度為地一週,得九萬里。”

英文的地球來源

Earth是1522年9月7日以後才有的,1521年麥哲倫船隊到達菲律賓群島。因參與島上部族的戰爭,麥哲倫受重傷而死。餘眾分乘兩條船在埃裡·卡諾帶領下,逃離菲律賓。他們越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途中,又被葡萄牙海軍俘去一船。1522年9月7日回到西班牙時,只剩下一條船(維多利亞號)和18名船員了。 麥哲倫船隊完成的第一次環球航行,以確鑿的事實證明了地球是圓形的。這在人類歷史上,永遠是不可磨滅的偉大功勳。從此Earth即是地球的含義。


第十三號宇航員


下面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土”字的寫法,應該是當時最接近“地球”概念的字了:

再後來,有了“地”的概念和“球”的概念(在已發現的漢字中從金文開始出現):

至於“地球”作為一個詞什麼時候被命名,應該是近代的事,不過距今肯定也有一百年以上了。

有個未考證的說法:1602年利瑪竇為李之藻印製的“坤輿萬國全圖”撰寫的總論和各部分說明,釐定了“地球”、“南北二極”、“北極圈”、“南極圈”、“五大洲”、“赤道”、“經線”、“緯線”等等一批地理術語,利瑪竇和李之藻合著的《渾蓋通憲圖說》中出現了“天體”、“赤道”、“子午規”、“地平規”、“天地儀”、“地球儀”等天文地理術語。

還有有一種說法:"地球”的命名,最早應該是從翻譯“Earth”中來的。至於“Earth”一詞的由來,可以找到這樣的文獻:

我們太陽系裡的其他行星都是根據希臘或者羅馬傳說中的神命名的,只有我們的地球是個例外。“Earth”這個詞起源於盎格魯撒克遜語裡的“Erda”,意思是“地面”或者“土壤”,據悉它已經有1000年曆史。


耳根不淨


我們常把人類生存.繁衍生息的[大地".叫做地球.但地球名稱只能使人想到大地為一球形.而不能讓人們意識到大地是一顆星球.所以稱之為[地球星"才是個較科學化的概念.在太空時代.已不需要花大力氣去論證地球星的圓球形狀了.你只需要像太空人一樣乘坐一艘太空船或航天飛機.就可以很容易地直接觀測到太空中的地球.它實實在在確是一顆球狀星體.當你站在地球星地面上.用手觸摸岩石時.便是在摸星.你的頭頂上方是天.腳底下方是星.星下方又是天.人們不過是共同生活在太空中一個小小的不停地運轉著的星球上.

地球這個詞是1522年9月7日以後才有的.1521年麥哲倫船隊到達菲律賓群島.因參與島上部族的戰爭.麥哲倫受重傷而死.餘眾分乘兩條船在埃裡·卡諾帶領下.逃離菲律賓.他們越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途中.又被葡萄牙海軍俘去一船.1522年9月7日回到西班牙時.只剩下一條船(維多利亞號)和18名船員了.

麥哲倫船隊完成的第一次環球航行.以確鑿的事實證明了地球是圓形的.這在人類歷史上.永遠是不可磨滅的偉大功勳



浮生寄清風


地球基本解釋: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人類居住的星球。按距離太陽的次序計為第三顆行星。與太陽平均距離14960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質量5976×1027克;平均密度552克/釐米3。公轉週期36525天,自轉週期23時56分4秒。運行軌道面與地球赤道面相交成23°26′的角度,故有四季寒暑和晝夜長短的差別。面積51100萬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約佔708%,陸地約佔292%。地球內部由地核、地幔和地殼構成,地球外部由水圈、大氣圈和地球輻射帶構成。有一顆衛星(月球)。

-出自漢語字典。


每天漲點姿勢



地球最早是怎麼被命名出來的?


首先,在漢字產生伊始,是沒有“地球”的概念的。人們在創造文字時,最先想到的是身邊的所見之物,於是就有了最開始的一批漢字:“日”、“月”、“星”、“山”……

下面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土”字的寫法,應該是當時最接近“地球”概念的字了:

再後來,有了“地”的概念和“球”的概念(在已發現的漢字中從金文開始出現):
當然,這個時候,大部分人都還沒發現其實“地”就是一個“球”。

到了戰國時期,中國出現了“渾天說”,有部分研究學者認為這表明那時候的人們已經認識到地球是圓的了。

而大家比較認可的,是東漢的張衡,他提出的“渾天說”,認為“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這種比喻,已經是很直接的“地球是圓的”的觀點。

至於“地球”作為一個詞什麼時候被命名,應該是近代的事,不過距今肯定也有一百年以上了。1915年,沈鵬飛發表論文《潮汐與時間之關係》,裡面已經用“地球”這個詞代表我們所生活的這個美麗的星球了。

(未考證:1602年利瑪竇為李之藻印製的“坤輿萬國全圖”撰寫的總論和各部分說明,釐定了“地球”、“南北二極”、“北極圈”、“南極圈”、“五大洲”、“赤道”、“經線”、“緯線”等等一批地理術語,利瑪竇和李之藻合著的《渾蓋通憲圖說》中出現了“天體”、“赤道”、“子午規”、“地平規”、“天地儀”、“地球儀”等天文地理術語。)

"地球”的命名,最早應該是從翻譯“Earth”中來的。至於“Earth”一詞的由來,可以找到這樣的文獻:我們太陽系裡的其他行星都是根據希臘或者羅馬傳說中的神命名的,只有我們的地球是個例外。“Earth”這個詞起源於盎格魯撒克遜語裡的“Erda”,意思是“地面”或者“土壤”,據悉它已經有1000年曆史。

可以看到,外國的“地球”也是源於“土”,也大概是“土壤→地面→地球”這樣的認知發展歷程。


我是散客,常在頭條更新文化雜談及時事討論類的文章,也會回答相關領域的內容,感謝關注。


吾名散客


這是很久很久以前,人們生活的範圍很少,認為大地大得無法形容,大地佔大部分,所以就叫“地球”。

地球是唯一一個不是從希臘或羅馬神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詞來自於古英語及日耳曼語。“Earth”(地球)這個名字是來自古英語的“Eorthe”這個詞。當人們不知道地球是個行星時,“Earth”這個詞只是表示人們在它上面行走的大地。後來這個詞不僅是表示我們腳下的大地,而且漸漸地表示整個世界本身。至於這個詞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就無從考證了。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國際名稱為“該婭”



程序員小王同學


最早的“地球”名詞應是明朝郭子章給傳教士利瑪竇繪製的世界地圖寫的《黔草·山海輿地全圖序》中所說:“利生之《圖說》曰:天有南北二極,地亦有之,天分三百六十度,地亦同之,故有天球、有地球、有經線、有緯線.地之東西南北各一週九萬里,地之厚二萬八千六百餘文(裡),上下四旁,皆生齒所居,渾淪一球,原無上下,此則中國千古以來未聞之說者.”沒有比這再早的了。

根據人們的計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陸地面積僅佔29%.所以從宇宙中看到的地球更像“水球”;古人給地球起名的時候,叫“地球”而不叫“水球”,可能是因為受認識的侷限性,因為古時候人們主要在陸地上勞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