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記憶—逛站

葡萄園火車站,現在已經因為隴海線提速而廢棄。而在90年代以前,那可是我們那裡的“大地方”,本地人把去火車站或火車站附近辦事戲稱為“逛站”。兒時的我們,同樣賣2分錢一支的鉛筆,明明在本村代銷店內也有賣,愣是要跑到火車站供銷社去買。目的是順便可以“逛站”。“逛站”實際上是逛葡萄園火車站及周邊商業小環境。如果有更多點錢,或許能吃個小街上1毛錢的只有過年才能吃上的油餅呢。

在蒸汽機車時代,葡萄園是天水以東第一個加水站(第二個在拓石),所以只要在寶雞和天水區間,凡是過往車輛,一律是要停靠這兩個站加水的。正是因為掌握了這個規律,附近老百姓出行爬火車就很方便了,若去天水或寶雞,隨便上一輛車,那些大站是必停的,而返回的時候,也是隨便上一輛車,葡萄園是必停的。這就成了葡萄園車站附近各村的有利“條件”了,姑娘嫁人,都是挑離車站近的人家。

正是因為葡萄園的這個便利條件,他的“大地方”的地位不容取代:葡萄園只是一個車站,非鄉非鎮,但啥車都停。而真正的元龍鄉政府所在地元龍站,就只是個小站了,因為時不時會有爬火車的人坐過站(鐵路術語“通過了”)。於是,南北兩山,十里八鄉的村民,凡是爬火車,都往葡萄園走。甚至到元龍去的,都提前從葡萄園下了,走一站到元龍(11公里啊),就是怕元龍不停就直達天水了。葡萄園地區嫣然成了附近幾個鄉鎮的人口集散地,能不熱鬧?

車站的對面,是鐵路工區和家屬區,不知從何時開始,自發的形成了一條“小街”,有楊姓茶葉店、王姓小吃店(麵皮、涼粉、油餅)、秦記理髮店、馬記裁縫店、還有後來不斷出現的各色商店。

小街的盡頭,是供銷社的收購組,我們時常把放牛時挖的柴胡或是路上撿的廢鐵拿去那裡賣。負責的是兩位上衣口袋裡插著鋼筆,長著冷峻而嚴肅面龐的“公家人”,似乎代表著價格和斤兩的公平和不容置疑。

收購組門口有一排臺階,拾級而上,就到了公路,過公路繼續拾級而上,就到了本地的最高學府——葡萄園附中,我的母校。這個學校承擔了元龍東半個鄉及吳砦西半個鄉的學生接受初中教育的重擔,現如今,這裡建成了敬老院,學校也已經搬遷到底川對面的大河灘上,且初中建制也被撤銷,而成了完全小學,有點想不通。

沿著公路向西,和附中並排的有供銷社、衛生站、獸醫站等近似一個鄉鎮建制(如果有,應該就是“副鄉級”吧)的各種機構。

葡萄園地區的商業鼎盛期,也就是維持了大概十年多時間。後來隨著310國道的修通,渭河南邊通了班車,出行更加的方便,而鐵路的大提速,也撤銷了該車站。於是,昔日的繁華盡逝,如今落得滿目滄桑。

而在我們的心裡,那是永遠的回憶。

(2016年4月20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