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母親的歌(散文)

  

  獻給母親的歌(散文)

萬俊華

清明時節,細雨無聲。本應前往家鄉掃墓,怎奈新冠肺炎疫情作亂,不能如願。唯有借貴報一角,寫下這篇追憶母親散文,謹為兒者祭奠母親悼念之情。


每一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自己的母親。為了兒女生存,母親可以不吃不喝,犧牲一切。但願天下為人兒女者,永遠不要忘了母親的養育之情,懂得感恩。

——題記

  每個人都有自己童年的回憶。每當聽到孩子們唱起《燭光裡的媽媽》這首歌時,我的腦海中就會情不自禁地浮現出那些遙遠的童年故事。我對童年的記憶,最難忘的就是兒時的一粥一飯。而母親,自然是回憶中不能缺席的主角。

  我的家鄉,是江南一個山清水秀的村莊—羅家鎮貨場村前萬村。我有五兄一姐,排行最小,故取名伍保。我的母親,是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農村婦女。說起來叫人不信,她一生連個名字都沒有。因為她是羅家鎮白蘭村何家莊人,所以,大家都管她叫何家人。就是這樣一位在世人看來微不足道的人,卻鑄就了我生命中最為珍貴的豐碑!

  母親最早給我的印象,是我小時候第一次生病發高燒的那天早上。朦朧中,母親把我抱在懷裡,帶了個竹筒子,來到隊部食堂排隊吃粥。本來吃大鍋飯都是當場領當場吃的,因為我生了病,母親與大師傅說好,才得以帶粥回家。

  我那雙小眼睛,眼睜睜看見大師傅把竹筒勺滿了。哪曾想回到家,桌上的竹筒讓貓給撞倒了,稀粥髒兮兮灑了一桌。母親趕緊小心翼翼用雙手將稀粥圍捧起來,一點點放回竹筒。到了晚上,我高燒稍退,母親便將稀粥溫熱,餵給了中午都沒見飯的我吃。

不久,“大鍋飯”解散了。村民們又恢復了各家千年一慣自己煮飯的日子。家裡沒有什麼經濟來源,吃了上頓沒下頓的事情經常發生。即便有米下鍋,母親每次煮稀飯時,都要習慣性地在那原本就不多的米粒中抓起一把,說是積糧防飢,而野菜自然是少不了的。吃飯時,我注意到母親碗裡除了野菜,幾乎看不到什麼米粒。

每天晚上,與母親睡一塊的我,總感覺她那細小的身軀,一天天瘦弱了下來。而她每次抓下的那把米,後來在大荒年月裡,還真成了我們全家人一時的救命之糧。

一天傍晚,家中來了一位高個子。母親說,他是我在南昌城裡上班的堂哥,小名叫岙頭。堂哥送給我的禮物是一團米飯。那飯真是又軟又甜又香,是我從未品嚐過的美味佳餚。母親告訴我,那是糖拌糯米飯。看著燭光裡媽媽那瘦弱的身影,我暗暗發誓,長大後一定要讓母親也能天天吃上糖拌糯米飯。

我們村前就是南鋼生產廠區。廠區內有個食堂,那是我兒時常常光顧的地方。這是因為,在食堂垃圾堆中,我可以隨著不同季節,找到很多不同的“寶物”。

我最喜歡掏到的東西是藕節。每當裝了半布袋藕節後,我就會興奮得像過節一樣開心。因為我的母親會做“拳頭丸”。

母親做“拳頭丸”時,但見她先將藕節刨去藕須,爾後將其刨碎,放進些鹽等佐料,再用手握成拳頭狀,最後放到蒸籠裡這麼一蒸,就成了世上一絕的美味佳餚了。

每當母親蒸熟一籠“拳頭丸”時,守在鍋邊上的我,總是搶先一碗在手。那撲鼻香氣竟然飄進了鄰居家,讓我的發小鎮民垂涎欲滴。記得每當這個時候,媽媽總是會將自己那一份,讓我送去鄰居小孩吃。

  正是因為吃到了“拳頭丸”,嚐到了甜頭,所以這位鄰家小孩後來總是跟隨著我,也要到那食堂垃圾堆中去尋找藕節,撿回家來讓他母親也做“拳頭丸”吃。

農村的“三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是我小時候最為快樂的日子。因為只有在那幾天,家中才會有雞蛋、粽子或月餅等稀罕的好東西。此外就是生日,也是我最為祈盼的日子。每逢過生日,我會吃上滿滿的一“籃邊碗”的蛋炒飯。

  然而七歲那一年,在我過生日的前夜,母親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最後還是對我說了:兒呀,我們家已經沒有米,吃的都是“紅鍋菜”(即沒有油炒的菜)。再這樣下去,我怕你爸、你哥在外幹活身子會吃不消。所以,幾個雞蛋我都拿去“工人宿舍”(南鋼工人住的平房)與工人換了換了米、油、鹽等食品。今年你的生日怕是吃不上雞蛋了。行啵?

  那時我人小不更事,不懂大人生話的艱辛。那天晚上我死活不答應,吵著要吃蛋炒飯。吵著吵著,就睡著了。半夜醒來,我看到燭光裡的媽媽,她還坐在床沿邊,獨自在默默流淚。

  那時的我,剎那間似乎長大了:媽媽,明天我不吃雞蛋。

  我的保兒真是個好孩子。燭光下,媽媽緊緊地將我抱在懷裡,滿面淚水。

  沒想到第二天中午,在我的“藍邊碗”裡,居然還是有我夢寐以求的一大碗黃、白相間的蛋炒飯!飯是哥兒幾個口中減下來的,蛋是從鄰家借的。我一邊吃著,一邊止不住的淚水直往我那碗中滴:世上只有媽媽好。

  的確,一碗飯,一個雞蛋,對於現在生活在幸福中人們來說,真的算不了什麼。然而,兒時那碗飯,那個蛋,卻包含了多少艱辛!我深深知道,那是母親付出了太多的心血換來的呀。

如今,儘管時過境遷,母親早已離開我們四十多年了。然而兒時那些往事卻還歷歷在目。那一幕幕情景,就像電影一樣會時時浮現在我的眼前,叫人不能忘懷,教我知道感恩。

【導讀】《獻給母親的歌》所講述的幾個故事的片段,都是比較久遠的事兒了。現代的新新人類恐怕連聽也沒有聽說過。母愛其實是不分年代的,窮時有窮時的母愛,富時有富時的母愛。然而,越是窮困潦倒之時,越是能彰顯母愛。

文中所描述的情節,把一個偉大的母親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她在那個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裡,既要保證在外勞作的作者的父親和哥哥能夠吃飽,為家庭掙來工分,又要給小兒子過一個奢侈的生日——吃上一碗“蛋炒飯”。兩頭都要兼顧,這是很困難的事情。正當作者對那碗“蛋炒飯”失去了希望時,“蛋炒飯”卻真實地端到了他的面前。

這個看似十分簡單的事情,在那時可能會愁壞一個母親。米飯要從幾個大人嘴裡省出來,雞蛋要去鄰居家裡借來。這些艱辛現在的人是很難體會到的。但是,在那個年代裡卻是隨處可見的事情。

小時候,一家兄妹五六個人的家庭很多。一到飯熟了,鍋灶四周立即擺滿了大大小小的碗兒,等把這些碗都盛滿了,鍋裡只剩下稀湯了。而母親基本上就是吃這些稀湯過日子。

所以,作者的描寫十分可信。上世紀50年代末期,全社會都在過“共產主義運動”,這個運動留下了許多孤兒,但很少留下“寡母”。孤兒長大了,最終過上了好日子,而母親的靈魂只有在天堂裡注視著自己的骨肉了。母親死了,兒女們卻活了下來,這就是對母愛最有力的詮釋了。

《獻給母親的歌》把我們帶到了那個艱苦的歲月裡,也讓我們沐浴在偉大的母愛陽光裡。母愛比天大,這個結論一點也不過分。

在那個困難而敏感的年代,糧食就是生命。讓我心痛的是,可現如今,無論是在千千萬萬個家庭,還是在數不清的遍佈城市各處的酒樓裡,很多人卻不把糧食當一會事兒,還在肆無忌憚的浪費、遭塌糧食。想想,當有這種愛好的人看完這段往事之後,應該能夠受到教益,學會珍惜糧食。從我做起,開始一次次實實在在的“光盤”行動吧。

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