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母亲的歌(散文)

  

  献给母亲的歌(散文)

万俊华

清明时节,细雨无声。本应前往家乡扫墓,怎奈新冠肺炎疫情作乱,不能如愿。唯有借贵报一角,写下这篇追忆母亲散文,谨为儿者祭奠母亲悼念之情。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自己的母亲。为了儿女生存,母亲可以不吃不喝,牺牲一切。但愿天下为人儿女者,永远不要忘了母亲的养育之情,懂得感恩。

——题记

  每个人都有自己童年的回忆。每当听到孩子们唱起《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时,我的脑海中就会情不自禁地浮现出那些遥远的童年故事。我对童年的记忆,最难忘的就是儿时的一粥一饭。而母亲,自然是回忆中不能缺席的主角。

  我的家乡,是江南一个山清水秀的村庄—罗家镇货场村前万村。我有五兄一姐,排行最小,故取名伍保。我的母亲,是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村妇女。说起来叫人不信,她一生连个名字都没有。因为她是罗家镇白兰村何家庄人,所以,大家都管她叫何家人。就是这样一位在世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人,却铸就了我生命中最为珍贵的丰碑!

  母亲最早给我的印象,是我小时候第一次生病发高烧的那天早上。朦胧中,母亲把我抱在怀里,带了个竹筒子,来到队部食堂排队吃粥。本来吃大锅饭都是当场领当场吃的,因为我生了病,母亲与大师傅说好,才得以带粥回家。

  我那双小眼睛,眼睁睁看见大师傅把竹筒勺满了。哪曾想回到家,桌上的竹筒让猫给撞倒了,稀粥脏兮兮洒了一桌。母亲赶紧小心翼翼用双手将稀粥围捧起来,一点点放回竹筒。到了晚上,我高烧稍退,母亲便将稀粥温热,喂给了中午都没见饭的我吃。

不久,“大锅饭”解散了。村民们又恢复了各家千年一惯自己煮饭的日子。家里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事情经常发生。即便有米下锅,母亲每次煮稀饭时,都要习惯性地在那原本就不多的米粒中抓起一把,说是积粮防饥,而野菜自然是少不了的。吃饭时,我注意到母亲碗里除了野菜,几乎看不到什么米粒。

每天晚上,与母亲睡一块的我,总感觉她那细小的身躯,一天天瘦弱了下来。而她每次抓下的那把米,后来在大荒年月里,还真成了我们全家人一时的救命之粮。

一天傍晚,家中来了一位高个子。母亲说,他是我在南昌城里上班的堂哥,小名叫岙头。堂哥送给我的礼物是一团米饭。那饭真是又软又甜又香,是我从未品尝过的美味佳肴。母亲告诉我,那是糖拌糯米饭。看着烛光里妈妈那瘦弱的身影,我暗暗发誓,长大后一定要让母亲也能天天吃上糖拌糯米饭。

我们村前就是南钢生产厂区。厂区内有个食堂,那是我儿时常常光顾的地方。这是因为,在食堂垃圾堆中,我可以随着不同季节,找到很多不同的“宝物”。

我最喜欢掏到的东西是藕节。每当装了半布袋藕节后,我就会兴奋得像过节一样开心。因为我的母亲会做“拳头丸”。

母亲做“拳头丸”时,但见她先将藕节刨去藕须,尔后将其刨碎,放进些盐等佐料,再用手握成拳头状,最后放到蒸笼里这么一蒸,就成了世上一绝的美味佳肴了。

每当母亲蒸熟一笼“拳头丸”时,守在锅边上的我,总是抢先一碗在手。那扑鼻香气竟然飘进了邻居家,让我的发小镇民垂涎欲滴。记得每当这个时候,妈妈总是会将自己那一份,让我送去邻居小孩吃。

  正是因为吃到了“拳头丸”,尝到了甜头,所以这位邻家小孩后来总是跟随着我,也要到那食堂垃圾堆中去寻找藕节,捡回家来让他母亲也做“拳头丸”吃。

农村的“三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是我小时候最为快乐的日子。因为只有在那几天,家中才会有鸡蛋、粽子或月饼等稀罕的好东西。此外就是生日,也是我最为祈盼的日子。每逢过生日,我会吃上满满的一“篮边碗”的蛋炒饭。

  然而七岁那一年,在我过生日的前夜,母亲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最后还是对我说了:儿呀,我们家已经没有米,吃的都是“红锅菜”(即没有油炒的菜)。再这样下去,我怕你爸、你哥在外干活身子会吃不消。所以,几个鸡蛋我都拿去“工人宿舍”(南钢工人住的平房)与工人换了换了米、油、盐等食品。今年你的生日怕是吃不上鸡蛋了。行啵?

  那时我人小不更事,不懂大人生话的艰辛。那天晚上我死活不答应,吵着要吃蛋炒饭。吵着吵着,就睡着了。半夜醒来,我看到烛光里的妈妈,她还坐在床沿边,独自在默默流泪。

  那时的我,刹那间似乎长大了:妈妈,明天我不吃鸡蛋。

  我的保儿真是个好孩子。烛光下,妈妈紧紧地将我抱在怀里,满面泪水。

  没想到第二天中午,在我的“蓝边碗”里,居然还是有我梦寐以求的一大碗黄、白相间的蛋炒饭!饭是哥儿几个口中减下来的,蛋是从邻家借的。我一边吃着,一边止不住的泪水直往我那碗中滴:世上只有妈妈好。

  的确,一碗饭,一个鸡蛋,对于现在生活在幸福中人们来说,真的算不了什么。然而,儿时那碗饭,那个蛋,却包含了多少艰辛!我深深知道,那是母亲付出了太多的心血换来的呀。

如今,尽管时过境迁,母亲早已离开我们四十多年了。然而儿时那些往事却还历历在目。那一幕幕情景,就像电影一样会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叫人不能忘怀,教我知道感恩。

【导读】《献给母亲的歌》所讲述的几个故事的片段,都是比较久远的事儿了。现代的新新人类恐怕连听也没有听说过。母爱其实是不分年代的,穷时有穷时的母爱,富时有富时的母爱。然而,越是穷困潦倒之时,越是能彰显母爱。

文中所描述的情节,把一个伟大的母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她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里,既要保证在外劳作的作者的父亲和哥哥能够吃饱,为家庭挣来工分,又要给小儿子过一个奢侈的生日——吃上一碗“蛋炒饭”。两头都要兼顾,这是很困难的事情。正当作者对那碗“蛋炒饭”失去了希望时,“蛋炒饭”却真实地端到了他的面前。

这个看似十分简单的事情,在那时可能会愁坏一个母亲。米饭要从几个大人嘴里省出来,鸡蛋要去邻居家里借来。这些艰辛现在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的。但是,在那个年代里却是随处可见的事情。

小时候,一家兄妹五六个人的家庭很多。一到饭熟了,锅灶四周立即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碗儿,等把这些碗都盛满了,锅里只剩下稀汤了。而母亲基本上就是吃这些稀汤过日子。

所以,作者的描写十分可信。上世纪50年代末期,全社会都在过“共产主义运动”,这个运动留下了许多孤儿,但很少留下“寡母”。孤儿长大了,最终过上了好日子,而母亲的灵魂只有在天堂里注视着自己的骨肉了。母亲死了,儿女们却活了下来,这就是对母爱最有力的诠释了。

《献给母亲的歌》把我们带到了那个艰苦的岁月里,也让我们沐浴在伟大的母爱阳光里。母爱比天大,这个结论一点也不过分。

在那个困难而敏感的年代,粮食就是生命。让我心痛的是,可现如今,无论是在千千万万个家庭,还是在数不清的遍布城市各处的酒楼里,很多人却不把粮食当一会事儿,还在肆无忌惮的浪费、遭塌粮食。想想,当有这种爱好的人看完这段往事之后,应该能够受到教益,学会珍惜粮食。从我做起,开始一次次实实在在的“光盘”行动吧。

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