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撒謊就是壞小孩?教育專家:錯不在孩子,是父母不懂結果選擇

愛撒謊就是壞小孩?教育專家:錯不在孩子,是父母不懂結果選擇

一、孩子撒謊,是因為“結果選擇”

關於“狼來了”的故事,有這樣一個版本:

古時候,山上住著一戶人家,家境貧困。他家有三個孩子,老大很會讀書,老二很能幹活,因此父母經常表揚老大和老二,唯獨很少關注老三。老三經常上山放羊,和羊在一起時,他感覺很溫暖。但是回到家面對優秀的哥哥們,和不在意自己的父母,他經常感覺很失落。有一天他想,我也想個辦法讓父母關注我。

於是,在一次放羊的時候,老三一個念頭湧上心間,大聲地喊“狼來了”。聽到老三的呼救,親人和鄰居們著急忙慌地趕上來,母親跑在最前面,一把抱住老三問這問那,這讓他感覺特別溫暖。於是他後來又喊了一次“狼來了”,又體會到了被親人關心的滋味。但是,第三次狼真的來了,當他呼救的時候,家人和鄰居們都認為他又是在無理取鬧,最後很不幸被狼吃掉了。

很多家長都會給孩子講“狼來了”的故事,告訴孩子“你看,撒謊是不對的,這個孩子撒了謊,一次,兩次,到第三次,就沒有人再信任他了,他就被狼吃掉了”,最後得出結論:小孩子是不可以撒謊的。

家長都希望以擺事實和講道理的方式來制止孩子不誠實、撒謊的行為。但其實,這個故事本身,就是在提醒家長注意,孩子撒謊這個行為,背後有著深層次的原因。

愛撒謊就是壞小孩?教育專家:錯不在孩子,是父母不懂結果選擇

孩子撒謊,背後有原因

故事中的老三,因為父母只關注老大和老二,感覺很失落,在偶然一次的撒謊行為中,他得到了父母的關注,嚐到了甜頭,在這個“甜頭”的驅使下,他又撒了第二次、第三次的慌,直到被狼吃掉。

撒謊這個行為背後,是孩子對父母關注的深深渴望。

光告訴老三,撒謊是不對的,根本制止不了他的行為,因為撒謊的結果,滿足了他的渴望,所以他一再重複這個行為,孩子遵從的是“結果選擇”的行為模式。

二、忽視結果選擇,就是忽視孩子的天性

1、那什麼是“結果選擇”呢?

美國著名行為科學家和心理學家安東尼.比格蘭在《溫暖的孩子》一書中說道,

結果選擇是指,人類的行為和規律,是按照一件事情的結果,來反過來組織行為,最終形成性格和人格。

舉個例子,在行為科學裡,有個著名的“打棗理論”:

有個人,出門就帶著個小竹竿兒,看見樹就拿起竿來捅,不管是什麼樹。別人告訴他,你想打棗的話,應該先確定下是不是棗樹啊,就算是,也要看下,還有沒有棗再捅啊。但這個人不,就亂捅,當然,絕大多數情況,都是白捅,但只要有一次,狗屎運來了,打下來一地的棗,就這一次,他一出門就永遠帶著小杆子了,見樹就要捅。

他想的是,這個竿又不重,打不下來棗沒損失,打下來了就有棗吃,不打白不打,這就是他原來打棗成功的經歷,導致的結果選擇。

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也揹著這些杆子:比如遇到困難,第一反應是退縮,受過傷,內心就不願再嘗試。

也就是說,人都是非常現實的,我們每個人,都是結果的奴隸。

大人都這樣,先對結果有感覺,然後再行動,孩子更是如此。

孩子的行為遵從“結果選擇”,是一種本能的行為。

愛撒謊就是壞小孩?教育專家:錯不在孩子,是父母不懂結果選擇

我們每個人,都是結果的奴隸

如果家長想要改變、制止孩子的行為,對孩子來說,就是沒有遵從他們內心的意願,就是在強迫他們。

這個強迫,除了指要求孩子必須按照家長的意見來執行,還表現在很多方面,比如對孩子的體罰,以及罵人、數落、呵斥、嫌棄、嘲諷等精神體罰,這在行為科學上,都叫做強迫。

研究表明,在亞洲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地區,對待孩子的強迫現象,表現得更加突出和明顯一些,所以我們家長更應該引起重視。

2、不讓孩子進行結果選擇的後果是什麼?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別看孩子小,他也要為自己的權利抗爭,如果最後抗爭的結果,是孩子被“鎮壓”了,看起來事態是平息了,可是戰爭並沒有結束。

隱患有三個:

一個是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在強迫的過程中,會激發出孩子的逆反心理。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禁果效應”,越是禁止的東西,越要得到手,越制止越違反,越禁忌越挑釁。

父母的強行干涉和逼迫,反而會造成孩子更大的反抗,這是人性的客觀規律,孩子根本控制不了。

這種反彈經歷多了,孩子的心理就會接受這種反抗模式,形成孩子的“逆反性格”,父母說什麼,孩子偏要反著做,和父母抬槓,尤其是處於青春期的孩子。

二是讓孩子形成強迫他人的行為。

對孩子來說,這又形成了是一個新的“結果選擇”。

孩子看到父母對他採取強迫的手段,最後也達到了想要的結果,他就會認為強迫這種手段,是處理問題有效並且可行的方法。

那麼下一次,他遇到問題的時候,本能地就會採取強迫別人的方式去解決。

長此以往,這種孩子就會成為校園暴力的施暴者。

愛撒謊就是壞小孩?教育專家:錯不在孩子,是父母不懂結果選擇

強迫孩子,可能會使他成為校園暴力的施暴者

三是可能形成孩子的反社會人格。

家長的強迫行為其實是違背了孩子的內在天性,會讓孩子很痛苦,這種痛苦累積到一定程度,孩子就會通過極端的方式:酗酒、打架、吸食毒品等方式來釋放自己。

美國心理學家經過大量的調研,發現一個人成年之後的反社會人格,與他在童年時期遭受過的強迫行為,有著密切的聯繫。

三、創造正面的“結果選擇”

家長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就應該理解孩子的內心,創造正面的“結果選擇”,來引導孩子的自主轉變。

如何創造正面的“結果選擇”呢?《溫暖的孩子》一書,給了家長三個建議:

1、用激發主動性來代替逼迫

重要的不是逼孩子學習,而是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和成就感。

每次全家出門旅行,爸爸媽媽都要委派毛毛做“小嚮導”,讓孩子來制定旅遊攻略。

毛毛對這個事情可上心了,他在地圖上,把目的地用紅圈圈出來,早早就開始查資料,制定計劃。

他要在網上查詢適宜的景點及路線,用excel表格把行程和時間列出來,還要到處翻書,瞭解當地的人文、地理情況以及相關歷史背景。

每到一個景點,他都給爸爸媽媽頭頭是道地介紹和講解,爸爸媽媽不住地點頭。

愛撒謊就是壞小孩?教育專家:錯不在孩子,是父母不懂結果選擇

激發子的求知慾和成就感

2、用正面引導的方式給孩子提要求

這種提要求的方式,是引導孩子自己做出決定。

在這裡,給家長分享一個另類的二八原則:每給孩子提兩句要求,至少要給予八句鼓勵。

比如,寶寶今天回來,主動換拖鞋,把鞋子放回鞋櫃裡,還去關心生病的奶奶,給奶奶端了一碗水果,表現棒棒的!

可是,如果沒洗手就去拿吃的,手上的小細菌就會跑到水果上,奶奶吃了會肚子疼的,快快快,我們快去洗手吧!

3、給孩子“快樂”地立規矩

讓孩子在遵守規矩中感受到快樂,孩子才會自發地做到守規矩。家長可以試試以下兩個小遊戲:

3.1良好行為遊戲

找到孩子配合良好的項目,並結合良好的行為加以實施。比如進行團隊比賽,對獲勝的一方給予分階段獎勵。

3.2技巧核遊戲

技巧核,是指那些可以刺激良好行為習慣的非語言信號。

比如“小紅花”、“表揚便條“等,當孩子的行為值得表揚時,就可以用這些對孩子鼓勵孩子良好的行為

再比如”注意力開關“,在孩子面前放一盞小燈,如果發現孩子學習走神了,不要直接拿言語批評他,而是用開關燈的方法來提示他。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兒童的每個行為活動都不是單一的,都是兒童整體生活和整體人格的表達。

家長看到孩子的行為,更要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結果選擇”的原因,從而給孩子營造溫暖適宜的環境,讓孩子自主自發地發生轉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