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適度儲備糧食的消息,是真的還是假的?

國民適度儲備糧食的消息,是真的還是假的?

糧食恐慌風波,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聯合發佈《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預測,到“十四五”期末(約2025年),中國有可能出現1.3億噸左右的糧食缺口。

糧食乃至人類生存之本,滋養地球生靈之根。

消息一出,在引發了社會熱議的同時,糧食變成了熱銷商品,聰明的商人便早早的開始將資本投向了農耕作物的種植,家有耕地的農民們也開始為自己是“地主”自豪了起來。

我的鄰居張大姐,悄悄告訴我,趕快買點糧食儲存吧,沒準什麼時候就會斷糧餓肚子了?說話的神態中充滿了焦慮,似乎當下欣欣向榮的日子已經到頭,“饑荒”馬上就要來臨了。

對此,我也是半信半疑的到超市裡買了一些 大米,計劃以此作為生命延續的“救急糧”。沒想到,今年北京的天氣酷熱,沒幾天米里就有了無數的小生物在此安家樂業。

......

國民適度儲備糧食的消息,是真的還是假的?

事實上,

對於糧食的預測,相關專家給出瞭解釋:"要正確理解和科學看待我國的“糧食缺口,報告裡的糧食缺口不等於口糧缺口,不需要過分擔憂和解讀.......搞清楚主要缺的是哪種糧食。”

過後想想也對,誰說糧食只有大米和白麵。土豆、大豆、馬鈴薯、玉米都屬於糧食類。再說,中國的糧食自古以來就是有進有出,即便自產糧食出現了“供不應求”,即便進口糧食(中國主要進口糧食共有四種:大豆、小麥、大米和玉米)被隔斷,我們將綠地轉為農業用地,全民開荒種地,也足以是“五穀豐登”餓不死,再說進口的四種作物並不是中國人的主要食用糧食。明白之後,才感知到自己也是一個跟著瘋子揚土的愚昧之人。

中國是否缺糧,老百姓是否需要儲備糧食?

根據相關報道分析:“由於當今世界,所有的工業國和主要貿易國,都發生大面積疫情;因此,全球經濟的停滯,甚至崩潰已經不可避免;經濟活動停滯後,由於物質嚴重匱乏,就將對全球人們的生活,造成巨大沖擊;像美國這種"佳佳持有槍支彈藥”氾濫的國家,以及

有300多萬難民的歐洲,對疫情沒有控制能力造成經濟衰退,糧食與生活用品短缺的情況下,極有可能由於社會危機引發一場大規模的社會動亂。”在這種情況下,全球許多國家的生產經營活動,就會在疫情無法控制氾濫的情況下被迫中止或者說發展緩慢。

可想而知,世界多數國家一旦沒有了經濟生產活動,世界將近會有50多億的人口生存的問題,就必然會引發全球一場不可避免的“災難”。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天風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就曾表示:“大家要做好過苦日子的準備,可能會持續3年左右的時間。”

而中國做為一個具有責任的經濟大國,毫無疑問將成為全球抗擊疫情的生活保障的根據地。所以,這種苦日子並不是國內供給不足的問題,而是要伸出我們的援助之手,幫助其它國家度過難關一起抗疫和解決糧食進口短缺的風險防範。

故此,大家不必驚慌失措的囤積糧食,因為國家為了做好一切的準備工作,已經開始穩固國內的供給,並提前開始做好了四項工作:

一是立刻核查並充實糧食戰略儲備,確保全國人民的口糧無憂;

二是統籌安排今年的主糧生產,以及肉蛋禽魚奶果蔬的生產總量;

三是提前安排海外礦物、能源、農產品的原料儲備及持續供應;

四是對水、電、氣、通訊、燃料、交通,實施國家戰時統一管理及調配

具體的實施方法,從幾個方面進行了倡導:

為了保證國際與國內生活用品和副食品會極度緊缺的情況下,除了國家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全面統籌以外,各個地區應根據各自的條件,在城市周邊就近開闢生產基地,儘量緩解當地缺口,減輕國家副食品生產供應與運輸的壓力。

國民適度儲備糧食的消息,是真的還是假的?

對於企業抓住商機並儘快做好兩個方面的事情:

”第一,當務之急也是最核心的事情,就是篩查評估自己的原材料供應,確保每一種原料都有國內供應商備份,以保證一旦國外斷供,國內的原料可以即時補充;其次就是著手開發國內的客戶資源,為企業的物資儲備和生產經營找b出口。

第二,所有企業可根據各自的情況,提前佈局考慮增加生產民生產品。因為,一旦全球疫情繼續發展,世界大多國家經濟全面停止了,那麼,全球五十多億人口的生活物資需求都將依賴中國的供應,而這方面的缺口將是極大的;這對中國企業來說,既是挑戰也是一個極其難得的大好機會。”
為了幫助世界各國抗擊疫情,中國屆時將需要向境外輸出大量物資,支援全球抗疫與基本民生生存。所以老百姓“應適度、分批地儲備一些食品及日用品、綠葉菜種子,如芹菜、菠菜、青菜、韭菜等種苗。因為如果萬一出現極端情況,那麼在主糧不缺的情況下,就可以開闢“十邊地”,甚至在屋頂平臺、自家陽臺的花盆裡也可以種植;這些速生綠葉菜,在極端情況下可為大家及時補充必要的營養和維生素。”

網上有人提出建議:大家應適度、分批地儲備一些食品及日用品:比如3~6個月的主食和油鹽;2個月的凍肉和袋裝食品;半個月到一個月的果蔬蛋奶....."。其實大可不必,我個人認為從現在開始改掉”現吃現購“的習慣倒是很有必要的,不要等困難來了給國家添亂才是最主要的。

疫情的變故無法預估,未來的企業的發展更是難以估算。所以,對於企業來講,疫情帶給全球的既是一場災難,也是一次改變資本投入發展企業的機會,尤其是圍繞農產品,從種植、倉儲、加工、包裝、運輸等整個產業鏈都會成為資本投入的“熱點”。

就連堅持做玻璃專業產品的曹德旺先生,也說:“我現在已在投資農業,糧食、能源安全問題是疫情之後的最大風險,這也是我最擔心的”。

9月我應清華邀請去揚州給企業家講課,課間就有幾個企業家問我關於投資農業的稅收問題,對此問題我觀點是:“投資農業歷來就應該是資本家們關注的熱點。”這一觀點,我在2017年清華企業家課堂中也是多次提到。

當下老話重提,我們暫且不說世界疫情給中國帶來的物資供給的壓力,就只從國內房改之後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當城市房地產開發不斷地向農耕土地蔓延,城市在不斷的擴大,農村不斷的在縮小的時候,毫無疑問農作物的產量就必然會有所減少。尤其是當農民踴躍的進城變成農民工之後,有的農村基本空曠無人,即便有人也是老人和兒童。種田的人越來越少,吃糧食的人越來越多。把這種想象當作問題來講,似乎是有點小題大做。但是如果從經濟發展的底層邏輯分析,其實蘊藏著一個時代發展的密碼。我在公眾號稅東家曾經寫過一篇《地主進城了》的文章,其內容就說到了“農民是有產者,未來將會成為不愁餓肚子和令人羨慕的”地主”,而城市的人是“無產者”,如果不工作就極有可能生活質量跌入低谷。

我的這種看衰城裡人的觀點,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並或多或少的持有這種觀點。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都是在有得有失中發展起來的。

由於農業做為人類抵禦自然威脅和賴以生存的根本,國家歷來都把發展農業做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對於發展農業給予的稅收優惠政策遠遠大於其它產業,大量稅收優惠不斷地向農業進行傾斜(我一直以國家稅收政策調整做為分析市場的主要基礎),這種稅收政策的調整足以說明了國家早已開始重視糧食的問題了。

國民適度儲備糧食的消息,是真的還是假的?

稅收優惠政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增值稅:

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第十五條規定:農業生產者銷售的自產農產品免徵增值稅。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農業產品徵稅範圍註釋〉的通知》附件規定:農業生產者銷售的自產農業產品,是指直接從事植物的種植、收割和動物的飼養、捕撈的單位和個人銷售的註釋所列的自產農業產品。農業產品是指種植業、養殖業、林業、牧業、水產業生產的各種植物、動物的初級產品。

二、企業所得稅: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七條規定, 企業的下列所得,可以免徵、減徵企業所得稅,其中就包括 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的所得。

三、個人所得稅:

1、關於青苗補償費暫免徵收的規定鄉鎮企業的職工和農民取得的青苗補償費,屬種植業的收益範圍,同時,也屬經濟損失的補償性收入,因此,對他們取得的青苗補償費收入暫不徵收個人所得稅。

2、個體工商戶或個人專營種植業、養殖業、飼養業、捕撈業,其經營項目屬於農業稅(包括農業特產稅,下同)、牧業稅徵稅範圍並已徵收了農業稅、牧業稅的,不再徵收個人所得稅。不屬於農業稅、牧業稅徵稅範圍的,應對其所得徵收個人所得稅。兼營上述四業並四業的所得單獨核算的,比照上述原則辦理,對於屬於徵收個人所得稅的,應與其他行業的生產、經營所得合併計徵個人所得稅;對於四業的所得不能單獨核算的,應就其全部所得計徵個人所得稅。

3、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地區停止徵收農業特產稅,改為徵收農業稅後,對個體戶或個人取得的農業特產所得,按照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個人所得稅若干政策問題的通知》的有關規定,不再徵收個人所得稅。

4、農村稅費改革試點期間,取消農業特產稅、減徵或免徵農業稅後,對個人或個體戶從事種植業、養殖業、飼養業、捕撈業,且經營項目屬於農業稅(包括農業特產稅)、牧業稅徵稅範圍的,其取得的“四業”所得暫不徵收個人所得稅。

四、車船使用稅:

1、拖拉機專門用於農業生產的,免徵車船使用稅,主要從事運輸業務的應徵稅,具體界限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

2、載重量不超過1噸(1噸或1噸以下)的漁船,可以免徵車船使用稅。超過1噸而在1.5噸以下的漁船,可按照非機動船1噸稅額計算徵收車船使用稅。為了避免與1噸免稅漁船混淆,可在稅票上註明實際載重量,以備查考。

五、印花稅:

代購、代銷“國務院市場調節糧”協議書免徵印花稅。

六、城鎮土地使用稅:

直接用於農、林、牧、漁業的生產用地免繳土地使用稅。

未來,全球經濟將會發生質的變化,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這場變革中的“幸運者”或者是“失敗者”。只要抓住機會,努力了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