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反思越多,你對自己的誤解越深?

1

《走出自我認知的黑箱》是一部幫助生活在困頓和情緒中的成年人,整合內心的衝突,完成認知自我的心理治療書。

在書中,作為資深的心理諮詢師,周小寬老師結合專業知識和真實案例,對親密關係、情緒上的一些常見問題進行拆解,幫助讀者正確認識自己、解決情緒問題,從而能讓那些深陷痛苦的人,不用那麼內疚和自責。

周小寬老師一直在幫每位來訪者做的,就是看見情緒的根源,逃離創傷場景。

《走出自我認知的黑箱》書封上有這樣一句話——為什麼反思越多,你對自己的誤解越深?

為什麼反思越多,你對自己的誤解越深?

這是因為我們大多數時候的反思都是建立在錯誤認知的基礎上,這樣的反思只會讓自己陷入自責和內疚的死循環。

只有當你通過分析,看見更多真實的內心感受,你才能依據自我這個獨立個體的感知,構建屬於自己的新認知系統。

2

書中一個案例,女性來訪者小J,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有一個“巨嬰父親”,從小就不得不去負擔父親的惡劣情緒,成為父親的出氣筒。

長大後,哪怕自己經濟條件好了,依然無法擺脫父親的否定、斥責。小J只要一給父親打電話,就覺得很難受。

分析了之後,小J就會發現,她的難受,是因為只要聽到父親的聲音和語氣,就會勾起她埋藏在潛意識中的創傷感——小J的心裡,埋藏著對父親的恨。

同時,小J也意識到,父親也沒有能力意識到自己對女兒做了什麼,沒有辦法作出改變和調整。

認識到了這些,能減少小J對父親的恨嗎?能改變父親的行為模式嗎?

不能,但卻可以讓小J少給父親打幾次電話時沒那麼自責,因為父親深深地傷害了她;也能讓小J再次面對父親的斥責時,沒那麼難過,因為她能看見父親的侷限。

這就是看見的力量。當你去看見原生家庭狀態、看見父母的“活法”,看見他們這樣的“活法”是如何塑造了現在的你,從而完成心靈的轉化,你就會因為認知系統的更新而獲得新生,讓自己不再那麼擰巴和難過。

3

每個人,也要看到自己的價值。北京大學法學院的大三學生包麗自殺事件,就是一個低價值感的女生,在一段關係裡因為一直被否定,最終釀成悲劇的案例。

在包麗和男朋友的關係中,包麗完全處於低自尊的狀態。包麗給男朋友牟林翰的微信備註是“主人”,而牟林翰經常把包麗稱為“狗”。

在兩個人的聊天記錄中,也完全可以看出包麗在這段病態的關係裡,是多麼地卑微。

為什麼反思越多,你對自己的誤解越深?

《走出自我認知的黑箱》裡,也有類似的案例,一個選美冠軍,在嫁給一個富二代之後,選擇成為家庭主婦,結果在八年的婚姻中,一直活在丈夫的陰影下,最終這個女人選擇自殺……

是她們不夠優秀嗎?當然不是,但她們卻把自己當成了“糟糕的、不被愛的人”,這才是悲劇的根源。

而書中,周小寬老師給那些“低價值感”的讀者,提供了從內到外提升價值感的方法,希望幫助那些處於“險境”的人,早日脫離對外界的依賴,好好地活下去。

4

建立包容不完美的自我和世界的能力,對“壞”進行免疫,也是我們需要學習的。

林奕含被老師性侵後,覺得自己不再是個“好女孩”、不被周圍的人理解,所以選擇離開……悲劇背後,自有兇手,但如何避免這種悲劇的發生?周小寬老師在書裡告訴你——

我們太希望我們的世界絕對美好,希望我們在他人那裡永遠得到肯定和讚美,然而,我們需要知道,世界從來就不是絕對美好的,肯定和讚美也不代表什麼,至少它不值得你用命去換。

……

發生了不好的事情,並不是人生的絕境。無法接受這樣的事情發生,才會把你帶到人生的絕境。

我們的心中既有光明也有黑暗,活著,就是要保持心中的光明,和黑暗周旋到底。

5

《走出自我認知的黑箱》,還能幫你看見並解決更多的問題——


你為什麼不開心?

你為什麼不敢認可自己?

你為何對家有恨?

是哪些經歷改變了你?是哪些創傷讓你陷入痛苦?我們該如何走出情緒、關係和“為他人而活”的陷阱?

……

胡慎之老師在給《走出自我認知的黑箱》寫的序中說:

“這本書的文字之刃鋒利到切得開舊認知厚厚的防禦,卻不會割傷你,因為裡面也充滿了抱持。這本書,就好像一位心理諮詢師,陪你一起面對和消化那些糟糕的真實。這是一次絕佳的成長體驗——畢竟如果沒有陪伴者,我們孤身一人往往會因為缺乏勇氣而選擇逃避。”

周小寬的文字像鑰匙,可以打開塵封上鎖的認知黑箱,將心靈的奧秘、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內心的潛意識進行清晰地展現。

希望所有讀者在看完這本書之後,都能活得清醒、幸福,不再那麼擰巴。

為什麼反思越多,你對自己的誤解越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