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少年的你》反思,如何避免成為“情感忽視”的父母?

《少年的你》,這部以校園欺凌為主題的電影一經上映就受到廣泛關注,豆瓣8.3的高分,15.44億的票房成績,更是對此片意義和價值的肯定。

《少年的你》講述的是面臨高考的陳念,因為受校園霸凌自殺的同學蓋上衣服,而成為下一個被欺凌的對象。一次偶然中,陳念認識了小混混小北,小北暗中保護陳念免受校園欺凌,兩個人在各自陰暗的生活中成為彼此的依靠。


由《少年的你》反思,如何避免成為“情感忽視”的父母?

誠然,這的確是一部討論校園暴力的電影:陳念是被霸凌者、魏萊是霸凌者、小北是用暴力反抗霸凌者。但如果深挖會發現,在“校園暴力”背後,更是家庭教育對子女成長的深刻影響。而在這些家庭教育中最明顯的問題,就是“情感忽視”。

一、 陳念、魏萊、小北,都是被“情感忽視”的孩子

“情感忽視”這一概念,是臨床心理學博士珍妮絲·韋伯在二十多年的心理諮詢和治療的基礎和經驗中提出並推廣的。珍妮絲·韋伯博士認為:在一個家庭中,當孩子的情感需求長期得不到父母的認可、接納和回應時,孩子便學會隱藏或者壓抑自己的真實情感,這時,情感忽視的負面影響就發生了。

《少年的你》中,陳念、魏萊、小北,其實都是被“情感忽視”傷害的孩子。

電影中,陳念在遭到魏萊一群人的毆打,回到家遇到正在敷面膜的媽媽,媽媽沒發現她任何情緒上的異常,只問了她一句,“你去哪了,這麼晚?”當她又一次遭到魏萊的欺凌時,她一邊講電話一邊極力抑制自己的悲痛,可電話那邊的媽媽依舊自說自話。

在面臨人生轉折點的高考時又被同學霸凌,陳念面臨著身體和精神的雙重壓力,然而陳唸的媽媽卻毫無察覺。

由《少年的你》反思,如何避免成為“情感忽視”的父母?

作為霸凌者的魏萊,其實也是被“情感忽視”的孩子。雖然她家庭條件優渥、父母皆有文化素養,但也無法避免他們對魏萊的情感忽視。

由《少年的你》反思,如何避免成為“情感忽視”的父母?

電影中有一幕,因胡小蝶跳自殺事件,鄭警官到魏萊家中詢問情況,魏萊的母親第一反應是根本不相信自己的女兒與此事有關,這件事肯定是別人家小孩的心理素質差或者是學校的教育出問題。就像魏萊媽媽說的: “我們不是這樣的家庭,我跟她爸平時老教育她,什麼事都不能老像個孩子一樣隨便去做,什麼樣的人,值得交往,怎麼交往,這都是學問,別的孩子可以不考慮,但是她不能不考慮,她不一樣。”

魏萊母親的一席話,已經把人分為三六九等,認為人與人之間不是對等的,與誰交往,要配得起自己的身份;而且人與人的交往,秉承的也不是真誠的原則,而是像她所說的,是一門“學問”,這讓孩子在人際溝通,道德品質方面發生了重大的扭曲。這種在“非常重要的地方對孩子的忽視”,也是屬於對孩子情感忽視的一種。

由《少年的你》反思,如何避免成為“情感忽視”的父母?

易烊千璽飾演的小混混小北,父親早逝,母親為維持生計選擇再嫁。然而她再嫁的男人卻因為她帶著“拖油瓶”小北而拋棄了她。之後,她便把氣撒在了小北身上,對小北又打又罵,更遑論估計小北的情感需求和內心感受了。

精神病理學家約翰•鮑爾拜曾提出一個“依戀理論”,在他看來:孩子從出生到整個青少年生長期,對安全和情感需求是靠父母來滿足的,如果孩子成長中有效得到滿足,就形成“安全依戀”,這是孩子以後幸福感的基礎,但如果得不到,就形成“情感忽視”,情感忽視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可惜的是,不管是陳念、魏萊還是小北,他們的父母都忽略了這一點,而被“情感忽視”的這三個孩子,他們的悲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父母所造成的。

二、“情感忽視”有哪些負面影響?

美國麻省大學波士頓分校的愛德華.特羅尼克博士在1975年發表的一項公益嬰兒情感發展的研究中,曾經做過一個名叫“Still Face Experiment”的實驗。

實驗開始時,母親與孩子正常互動,孩子很開心。

由《少年的你》反思,如何避免成為“情感忽視”的父母?

圖片:網絡

靜止臉實驗開始,母親面無表情。孩子發現不對勁,開始想辦法引起母親的注意。

由《少年的你》反思,如何避免成為“情感忽視”的父母?

圖片:網絡

孩子嘗試用各種方法來吸引母親的注意,但是母親仍然面無表情。

由《少年的你》反思,如何避免成為“情感忽視”的父母?

圖片:網絡

最後孩子崩潰大哭。

由《少年的你》反思,如何避免成為“情感忽視”的父母?

圖片:網絡

嬰兒,生來就跟所有人一樣,需要與他人互動,建立情感的鏈接。在短短的2分鐘裡,母親對孩子的情感忽視,就讓孩子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和痛苦。那麼在我們的家庭中,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使孩子長期處於這樣的壓力之下,對孩子的情感、人格以及自我評價都會帶來極大的影響。

陳念在胡小蝶跟她哭訴被欺凌的時候並沒有伸出援手,她的麻木間接導致了胡小蝶的自殺。而當她被魏萊一群人欺凌時,她也不敢跟老師告發,不敢跟媽媽哭訴,她只想著忍過高考。陳念被母親教導的就是“忍”,所以她以為忍耐就可以改變狀況。

陳唸的母親為了躲債留陳念一人在家,而她以後能否過上好生活,全部寄託在陳念能否考上一個好大學。這種類型的父母允許、鼓勵或強迫他的孩子表現得像是一個成年的家長一樣,而不是孩子。陳唸作為一個孩子,承擔了自己和母親兩個人的人生。

陳念承擔了不屬於她這個年齡的生活壓力,而且還遭受同學的暴力,這使她不僅肉體受傷,心理更是千瘡百孔。而最後,她之所以會失手推倒魏萊,釀成悲劇,就是因為她長久以來的情緒得不到發洩,當被魏萊觸碰到的時候,一時間爆發。

由《少年的你》反思,如何避免成為“情感忽視”的父母?

魏萊,老師和父母面前她是乖乖女、優等生,可背後,卻是校園暴力的施暴者。雖然影片中魏萊與父母相處的場景並不多,但是從不多的話語中,我們也能深切的感受到魏萊的父母對她是一種望女成鳳的心態。女兒在他們心目中是與眾不同的,女兒必須是完美的化身,不允許女兒丟他們身為父母的臉。因此魏萊在不得已復讀的一年中,她爸爸懲罰她的方法居然是一年都不同她講話,這種父母永遠無法理解或顧及他們孩子的感受,這種情感的忽視,給魏萊造成的是缺乏同理心。

由《少年的你》反思,如何避免成為“情感忽視”的父母?

同理心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簡單地說,同理心即站在對方立場思考的一種方式。

所以,當魏萊幾個人在廁所凌辱胡小蝶,放學路上毆打陳念,她都沒有感受到對方的那種恐懼、絕望、害怕,她就覺得好玩,完全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來感受、思考。

由《少年的你》反思,如何避免成為“情感忽視”的父母?

而小北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是屬於完全缺失的狀態。他對於自我價值的評價是極低的,而他用他的叛逆來掩藏心中的恐懼、害怕,用暴力的形式來反抗暴力。影片中非常感人的一段,小北說,“陳念,你是第一個問我疼不疼的人。”陳念是第一個關注小北情緒的人,所以,小北最後用生命來保護陳念。

由《少年的你》反思,如何避免成為“情感忽視”的父母?

三、從《少年的你》反思:如何避免做“情感忽視”的父母?

情感忽視是微妙不可見的,它常常被父母無意或有意忽略了。那麼如何避免成為情感忽視的父母呢?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良好的情感連接

當孩子感到難過、不安或者生氣的時候,要及時詢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並且確認他對這件事的感受,幫他找出這種感覺背後的原因,這樣就可以提供恰當的幫助。

“樊登讀書會”的發起人樊登曾講過他一個朋友的故事,朋友的兒子在學校遭到同學的欺負。因為平時跟兒子有很好的溝通,兒子在遭到欺負後就回來告訴爸爸,爸爸告訴他要懂得說不、懂得還擊。但是畢竟兒子一人打不過多人,後來,他在學校附近等那些欺負他兒子的人,見到他們就說,我是某某的爸爸,如果你們再敢欺負我兒子,小心我的拳頭。自此之後,這些人沒有再找他兒子的麻煩。

因為父母與孩子有一種有良好的情感連接,孩子任何時候的情緒能被父母感知、接受和支持,父母才能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

由《少年的你》反思,如何避免成為“情感忽視”的父母?

2.視孩子為獨立的個體

作為父母應該明白:孩子是孩子,你是你,你們是不同的個體。孩子不是你生命的延續,所有物甚至負擔,更不是你實現夢想的工具,孩子應該有自己的人生。

紀伯倫曾經寫過一首詩《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他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望而生的子女。他借你而來,卻非因你而來。他與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孩子藉由你的身體降臨到這個世上,他有自己生命的意義和使命。

3.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

當孩子任何時候發出情感的需求,父母都能及時給予回應,他們才願意對父母敞開心扉。

由《少年的你》反思,如何避免成為“情感忽視”的父母?

在《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作者指出,“儘管這些技巧聽起來很簡單,但組合起來它們會成為非常強大的工具,可以幫助一個孩子學習如何認識和管理自己的天性,並使孩子建立起安全的情感紐帶,使他擁有健康的情感來獲得快樂的成年生活。簡單地說,當父母關注孩子獨特的情感天性時,他們會撫養出情感上很強大的成人。”

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而“情感忽視”並不是我們對孩子做了什麼,而是我們沒對孩子做什麼。

當一個人的情緒是被看見、被確認、被支持的,他就會有復原的能力,能夠更有力量去面對這個世界。所以當我們身邊的人向我們尋求情感支持的時候,不要吝嗇去給予,而當我們自己需要情感支持的時候,也不要害怕去尋求。情感支持是人與人在這個世界上產生連接的基礎,更是我們感知人世溫度的橋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