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有毒的“父母”,去恨;對於更多的“父母”,去理解

文 | 若杉

今天,想借著電視劇《不完美的她》,跟大家聊聊原生家庭這個話題。


01 媽媽這個角色,原本就是複雜的


電視劇《不完美的她》已經播完,這部彙集了周迅、惠英紅、趙雅芝三大女神的電視劇,在故事和節奏上並不出彩。但好在,它用一種更理性的視角,為我們講述了“媽媽”這個角色。


長久以來,我們的影視作品中,不是完美奉獻型的母親,如《娘道》裡的瑛娘,就是如《都挺好》蘇明玉的媽媽、《安家》房似錦媽媽這種重男輕女,十惡不赦的媽媽。


其實,媽媽這個角色,何其複雜?


這部電視劇,講述了四個媽媽的故事。


周迅飾演的林緒之,在大火中救下了被家人虐待的小女孩穆連生,給她改名叫林小歐,一夜之間成為母親。


林緒之的媽媽鍾惠,在她很小的時候,就把她送予他人撫養。


林緒之的養母袁玲,對養女比對親生女兒還好,但林緒之沒有感受到溫暖,反而感受到隔閡。並且,為了完全佔有這個女兒,袁玲明知林緒之一直在找親生母親,卻一直不肯跟她說實話。


穆連生的媽媽穆靜,原本擁有歲月靜好的生活,但是丈夫去世,她一個人苦撐了一段生活,遇到人渣“尚武”,至此停靠。尚武虐待自己的女兒,她心疼女兒,又離不開尚武,最後選擇了縱容和默許。


這四個媽媽,都不完美。


對於有毒的“父母”,去恨;對於更多的“父母”,去理解

林緒之看似不顧觸犯法律,也要成為穆連生的媽媽,這份愛看似偉大,但背後是藉此隔空向母親宣戰,告訴她:“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放棄自己的孩子”。


鍾惠一早拋棄孩子,自然與完美媽媽搭不上邊。


袁玲愛林緒之勝過自己女兒,是一份掌控感在作祟,她想完完全全擁有這個孩子。


穆靜內心深處愛著女兒,但是因為離不開男人,成為了虐待女兒的幫兇,與“完美媽媽”背道而馳。


這幾個媽媽,每一個都不夠完美,但你走近她們,發現每個人的背後,都有一份難以嚥下的“不得已”。


林緒之自小被轉送她人,這對於她來說是一個黑洞一樣的存在,折磨得她痛不欲生。她不理解為什麼有人會不要自己的孩子,所以,義無反顧踏上尋母之路,這份活在黑洞裡的執念,讓她不顧一切要做好穆連生的媽媽。


鍾惠棄子而走,看似罪無可恕。可是背後的真相是,她嫁給一個叫做李澤的男人,這個男人費盡心機折磨她和女兒,為她們拍各種痛苦的照片。5歲的女兒想要燒掉這些照片,卻不慎引起大火,鍾惠因為女兒的過失,以縱火犯之名,經受了十五年的牢獄之災。把女兒送給一個妥帖的人家,是那個時候,她最妥帖的選擇。


袁玲作為一名單身母親,一個人帶大三個女兒,成了一個上市公司的CEO,堅強和掌控力對於她來說,是活下去的空氣。她用習慣的掌控感來面對生活,也用自己習慣的掌控感來面對林緒之,每一種品質都有它的兩面性,這本也無可厚非。


至於穆靜,她也曾經想要拼盡全力做一個好媽媽,一個人打兩份工,想要給孩子如同“完整家庭”一般的愛,可是美好的心願,終究抵不過現實的殘酷,她怕極了貧窮、孤獨、絕望的生活,軟弱讓她不顧一切地停靠在“尚武”身上,甚至不惜付出傷害女兒的代價。


對於有毒的“父母”,去恨;對於更多的“父母”,去理解

當我們開始瞭解這幾個媽媽背後的故事,並且試圖把自己放在她們的位置上去思考、去選擇的時候,便不忍心用“不忍心”、“惡毒”、“不配做媽媽”這樣簡單粗暴的詞彙來定義她們。因為,每一個媽媽,內心都是複雜的。


作為電視劇,《不完美的他》著實不完美,但它向我們展示了媽媽這個角色的複雜性,給我們更大的空間去探討關於“好媽媽”定義。


02

對於有毒的“父母”,去恨

對於更多的“父母”,去理解


最近幾年,原生家庭這個詞深入人心。所謂原生家庭,指的就是一個你與父母組成的那個家庭,它是相對於新生家庭而言的,新生家庭就是你與伴侶組成的那個家庭。


越來越多的人討論原生家庭,開始在“現在的我”與“過去的成長環境”之間構建起一個鏈接。這原本是好事,我們每個人都有必要了解自己的來路。


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人發現了“自己身上的不足”與“原生家庭的不完美”之間的關係。


比如,“我沒有安全感是因為小時候一直被寄養”;

“我對自己要求過分嚴苛導致抑鬱,是因為媽媽對我有很高的要求”;

“我對親密關係恐懼是因為小時候父母離異”;


……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講,這些分析都不無道理,但如果我們對自我的探索,僅僅停留在“歸責”這個層面,對成長並無太多助益。


對於有毒的“父母”,去恨;對於更多的“父母”,去理解

一來自己的內心多了一份怨念,影響與父母的關係。


二來把“自己的不完美”歸因為“原生家庭的不完美”,難免造成甩鍋心理,反而影響自己真正的面對問題,從而阻礙了個人成長。


世界上的確有一些原生家庭是“有毒的”。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飽受摧殘,根本沒有辦法擁有一個正常的成長環境。


美國心理諮詢師蘇珊·福沃德曾經在她的作品《原生家庭》中總結過三種“有毒父母”,分別是:


角色倒置型父母:在這樣的家庭中,父母沒有辦法承擔起照顧孩子的責任,反而要年幼的孩子來照顧父母。比如,有的媽媽情緒極不穩定,一發脾氣就要孩子來安撫。


操控型父母:在情感和金錢等方面全面操控孩子,比如,《安家》裡房似錦的孩子,媽媽養她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讓她做家裡的錢袋子。


虐待型父母:身體虐待、言語虐待和性虐待。比如,穆靜的男友對於她的女兒穆蓮生的態度,不僅僅是虐待,甚至設計縱火案,想要殺掉她。


對於有毒的“父母”,去恨;對於更多的“父母”,去理解


如果你遇上的是這樣的有毒父母,說實話,我覺得你有全部的理由去恨,只有接受自己的恨,才能讓自己從原生家庭的傷害裡走出來。甚至為了不受原生家庭的進一步迫害,你可以選擇跟他們斷絕關係。


畢竟,不是所有人生理上做了父母,心理上就準備好了做父母。


而大多數的時候,我們的父母,大概只是因為一些不得已的原因,不那麼完美而已。


比如,因為工作的原因,把你交給爺爺奶奶撫養。畢竟,放下工作,她無法保證你們的生存,生存是比愛更緊迫的事情。就像林緒之的母親,把她交給養母袁玲撫養,不是不愛,只是當下不得已的選擇。


比如,因為媽媽本身缺乏安全感,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孩子過度保護,造成孩子的生活能力缺失。這份愛,有不完美之處,亦有可理解之處。


所以,當我們回顧原生家庭,去找到過去與現在的鏈接時,去追責原生家庭犯的錯時,

首先要區分,原生家庭是有毒,還是隻是不那麼完美。


對於有毒的“父母”,去恨;對於更多的“父母”,去理解


事實上,這個世界,從來都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換句話說,如果世界上真的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在一個孩子成長所需的每一個階段都給了他足夠的愛和關注,那會是另一種意義上的不完美。


因為他讓一個孩子喪失了最基本的規則意識,並且剝奪了一個孩子面對挫折、應對世界的能力。


03 我們為什麼要討論原生家庭?


最後,想跟你聊一聊我們為什麼要討論原生家庭。


首先,是為了看見。


在《不完美的關係》裡,林緒之拼命的想要找到生母拋棄她的原因,因為,如果找不到這個原因,她會一直在那個肉眼看不見的黑洞裡折磨自己,她會問:我的媽媽究竟為什麼要拋棄我?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我是不是傷害過她?


當一個人開始探索自己的內心,他一定是哪裡“痛”了,既然是痛,就要去看看痛的原因,而原生家庭通常就是這個原因。因為,你與原生家庭的關係,通常都是你與世界關係的微縮版。諮詢師無法跟隨你整個的成長曆程,這個時候,從這個微縮版裡,去尋找問題產生的原因,看其繁瑣,其實是更快的找到病因的方式。


對於有毒的“父母”,去恨;對於更多的“父母”,去理解

其次,是為了理解。


只有看見病因,才能夠理解自己。


舉一個例子,一個來訪者在每一次遇到困難的時候,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逃跑。


也因為一次次地退縮,他在事業上的發展一直停滯不前,比同齡人差了許多。


當我們回到原生家庭時,發現在他小時候,父親因為生意上不順利,脾氣暴戾,常常是一句話說不對,就會遭到父親的一頓毒打。


那個時候,無法跟父親對抗的他,逃是唯一的方式。當看到這一點,他便意識到,長大後的自己,其實依然在用孩童時代處理問題的方式,來處理現在的問題。


理解了這一點,他對自己性格懦弱這一點的痛恨,便不再那麼強烈。


對於有毒的“父母”,去恨;對於更多的“父母”,去理解

第三,尋找解決方案。


這裡的解決方案分為兩種,一種是積極的,另一種是消極的。


對於上面提到的這個來訪者,我們可以採取相對積極地解決方案。就是意識到“逃避”是小時候處理問題的方式,這種方式在長大以後的世界裡不再湊效,對於他的工作和生活,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所以,在諮詢裡,我們要一同討論與學習一種新的應對問題的方案。


而對於一些依然在被原生家庭傷害的“成人”,我建議採取消極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遠離。比如,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穆連生沒有被林緒之救出,依然和懦弱的母親和品性有問題的繼父生活在一起。長大以後,她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理解,更不是和解,而是離開原生家庭,停止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的傷害。


對於有毒的“父母”,去恨;對於更多的“父母”,去理解


我們回溯原生家庭,從來都是為了更好的面對現在。在面對的過程中,恨是有必要的,如果沒有恨過,之後的理解與和解便無從談起。


但是,不管原生家庭僅僅是不完美而已,還是原本就有劇毒在身,單純的恨,都不是最終的目的。


我們無法選擇來路,但可以選擇矯正自己的未來。

—The end—


PS:2020年的前1/3,受疫情影響,做得最多的事情,不是心理諮詢,反而是帶領寫作營的小夥伴一起來寫字。


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學員已近百人。無限歡喜。能把自己所知傳遞給更多的人,是我喜歡做的事情。看著寫作營的小夥伴從接觸寫作,到愛上自己所寫的文章,內心升起一種成就感。

很快,我們心理主題寫作營也要開始了。一起讀心理學的著作,從心理學的角度解讀電影,是一段密度很高,但收穫頗豐的旅行。

誠摯邀請你來。

詳情添加助理微信:ruoshanxinl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