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怎樣的智慧結晶解決了古時信息傳遞遲緩問題?

導語

信息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們之間只有不斷地交換信息,才能正常進行生產、生活等活動,人們的生活已經完全離不開信息。而現在是一個信息交換的大數據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非常快,人與人的之間距離在不斷靠近。

然而在遙遠的古代,並沒有像現在這樣發達的科學技術,信息傳播的速度很慢。中國從古至今就是一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的國家,因此出現了“天高皇帝遠”的現象,很多地方遠離京城,統治者無法對那裡進行有效管理。統治者對於如何傳遞有效信息、管理國家需要作出有效的措施及方案。

歷朝歷代怎樣的智慧結晶解決了古時信息傳遞遲緩問題?

統治者為加強統治著力於對鄉村地區的治理,歷朝歷代都有著不同的管理體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當時分裂割據的六國,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建立以後,秦始皇廢除分封制,提出並確立了郡縣制,在全國共設置三十六個郡,郡以下設制縣級,地方行政長官全部由皇帝從中央派遣官吏,對地方進行管理。而在縣以下,設置鄉、亭、裡等基層政權組織,秦朝對縣級以下的治理方式,被統一稱為“鄉里制度”,成為當時最基本的一種統治形式。

到了西漢時期,當時的統治者對秦朝的鄉里制度進行了完善,形成了鄉、亭、裡三級組織,並以十里為一亭,十亭為一鄉。在《漢書·百官公卿表上》中就有記載:“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遊徼。”到了漢朝時期,在“裡”以下又設置了什伍組織,與“裡”一起成為最基層的組織。“裡有裡魁,掌一百戶,什和伍各設什長、伍長,並分別主十家、五家,各司其職。”

從北宋開始,職役制逐漸成為了鄉村治理的主要形式,一直到清朝,代表統治權的官治體制從鄉鎮倒退到縣級,縣成為基層行政組織,縣以下實行以代表皇權的甲方保護制度為載體,以體現家族權的民族組織為基礎,以擁有紳權的士為重要紐帶,建立農村自治的政治體系。

歷朝歷代怎樣的智慧結晶解決了古時信息傳遞遲緩問題?

在中國古代的時候,國家等級制度十分森嚴,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民,最主要的信息傳播形式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口頭傳播,他們是政府向大眾傳播信息的接收者,每個地方都會設有州府和衙門這樣的機構,通過張貼訃告的方式向當地百姓傳播告知發生在其他地區的事情,還有每次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都是通過張貼在佈告欄裡的皇榜,來找尋自己是否榜上有名、狀元及第。而這些消息的傳入都得益於統治者對全國的統一,使得整個國家的各個地區都能實現信息互通。

中國古代長期處於中央集權專制政體之下,使得信息傳播常常處於變化多端的社會環境中。在這樣的歷史社會背景下,統治者對於信息的傳播進行合理的控制和引導,即使“天高皇帝遠”,但是統治者們用自己的智慧將各地統一,採用多種形式和方法,將各地的信息都有效快速的傳遞到自己手中,以此瞭解天下事,在接收到重要信息後,進而對天下發生的事情進行決策。

比如,在各個朝代的歷史中都有記載,常常有黃河決堤、鼠疫蔓延、各地饑荒等天災人禍發生,這些也都是重要的信息,這些信息都需要由當時的信息傳播體系來上報給統治者,即使事情發生在遠離都城的省市,仍然可以收集傳播到京城,由此得到解決,使得老百姓的生活迴歸安寧。


歷朝歷代怎樣的智慧結晶解決了古時信息傳遞遲緩問題?

古代人們創造出多種多樣的傳播方式,逐漸形成獨有的信息傳播體系

第一種形式是通過敲擊產生的聲音。其中一種是鼓聲,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古代的人們常用這種方法進行信息傳遞,在受到戰爭侵略或有某些重大事故發生時就會用到鼓。在行軍打仗時,士兵通過敲擊戰鼓來鼓舞士氣,

“一而再,再而衰,衰而竭”。另外一種是鐘聲。厚重低迴的鐘聲可以傳得很遠,人們通常利用敲打的節奏和頻率來傳遞出不同的信號,接收者通過這些信息以分辨並接收。

第二種形式是大家所熟知的煙火。“烽火狼煙”是中國古代邊疆軍隊傳遞軍情的一種方式。當敵軍在白天入侵,士兵就會在烽火臺上點燃狼糞,通過燃燒生成的滾滾濃煙,來傳遞敵軍侵襲的消息;到了晚上,士兵點燃“烽火”,通過火光來傳遞信息。這是一種快速傳遞消息的方式,不同的敵人數量會點燃不同數量的煙火,以此傳遞出有效敵情。

歷朝歷代怎樣的智慧結晶解決了古時信息傳遞遲緩問題?

第三種形式是通過人騎快馬送信。“八百里加急送信”,一般快馬的速度是一天可以跑到一百八十里,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專門為此修建了驛道和驛站,驛站裡面養著很多快馬,信使每到一個驛站稍作休息後就立刻換一匹馬,往下一個驛站跑去,就這樣一段接著一段跑,直到送到目的地,所以那個時候的信息傳遞也是非常快的。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快馬和信使作為了中間傳播消息的媒介角色,這樣一種傳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的提高了信息傳播的效率。

第四種是利用鴿子傳送信件。最常見的就是人們常說的“飛鴿傳書”,古代人發現鴿子具有體積小巧,飛行速度快的特點,並且具有非常好的辨別方向能力。動作靈活自然的鴿子不容易引起別人的注意,同時可以輕鬆地躲過別人的追捕,結合以上的特點,就有人培養出信鴿來幫助傳遞信息和信件。

從這些不同的信息傳遞方式上來看,古代人民對於信息傳遞進行著不斷改善,無不體現出古代人民的智慧。

歷朝歷代怎樣的智慧結晶解決了古時信息傳遞遲緩問題?

保證所傳遞信息的保密性與真實性,對其進行不斷改良和發展

古代信息大部分以信函的方式傳遞,最常使用的保密方式是對信件進行封緘,它經歷了四種形式的演變。

第一個發展階段是竹簡封,是指用繩子將很多的簡卷在一起,稱之為策,再用封泥固定住編制而成的策。當中提到的封泥是指有印章的土塊,也稱為“泥封”。

封以粘土,蓋上印章,作為信驗,以防私拆。

再後來逐漸發展到木牘封,是指先在木板上寫好文字,用另一塊木板覆蓋在這片木板,再用兩塊形狀顏色等都較為相近的木板,將寫有文字的木板從兩面將它夾住;外圍的木板上用刀刻出三條用來捆線的槽口,將繩子沿著線槽捆綁三圈,穿過一個方孔,把木板綁牢固,最後在木板外側用粘土封上,再蓋上印章,這樣可有有效防止在運輸途中有人私自拆除盜取信件。

歷朝歷代怎樣的智慧結晶解決了古時信息傳遞遲緩問題?

第三種是棉紙封。晉朝開始紙帛開始在民間盛行,這種形式較多的用於普通老百姓平常寫與他人的信函或者家書。棉紙封使用起來非常方便,只要在信封上下封口的地方,附加貼上棉紙再印上章印,就可以保護信件不被打開,從而保護信中信息不被竊取。

另一種火漆封是當時最主要、應用最廣的一種封緘形式,主要用於對一些機要信函的保護。火漆在遇到熱之後就會變軟,準備進行封粘時,先需用燭火引燃火漆,在火漆快要熔成稠狀的時候,快速地滴在需要封粘的地方,在即將凝固之前在火漆上蓋下印章,冷卻之後會留下印章上的圖案。

這些密封信件的方式,都充分體現出古時候人們對於信息安全的極高重視。信息安全要求保證所傳達信息具有真實性和完整性,信息的傳出需要對接收者有一定的保證,有些信息是不能被所有人瞭解知道的,同時所傳出的信息也必須具有絕對的真實性,這樣才能根據所掌握的信息進行合理的行動。

比如,在古代軍事戰爭中,需要準確的說明敵軍數量、作戰水平以及自己的作戰計劃等,同時要保證這一信息準確無誤的送達,不能在傳送途中落入敵手,更不能被人打開改動其中的信息,只要其中任何一個地方出現問題,都有可能促成這次戰事的失敗。

歷朝歷代怎樣的智慧結晶解決了古時信息傳遞遲緩問題?

結語

信息傳遞的方式依舊在不斷髮展改善著,人們接收傳遞信息的方式也更加全面和安全,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在逐漸得到提高,這些都得益於每個時代的統治者、領導者捕捉著每個細小重要的信息,並且通過這些信息不斷探索促進社會進步的動力,使得整個國家越來越好。中國作為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的國家之一,所運用的信息傳遞方式並不僅僅為人們帶來及時有效的信息,也為國家的統治帶來十分積極有利的影響。

參考文獻:

《中國古代史》

《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