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未得謂得未證言證

(第一百四十九段)#四種決定清淨明誨章#四

阿難!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懺,貪其供養。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隕善根,無復知見,沈三苦海,不成三昧。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婦;奸、偷、屠、販,與其同事,稱讚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洩佛密因,輕言末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云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復斷除,諸大妄語,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


《楞嚴經》未得謂得未證言證


佛說:阿難!如果這世界的六道眾生,雖然身心已無殺生、偷盜、淫穢的行為,這三業也清淨圓滿了,但如果犯大妄語,得的三摩地就不會清淨,而成“愛見魔”。“愛見魔”指貪受供養使自己得富貴權勢者為“愛魔”、妄稱自己功德與佛相同者為“見魔”;具此二義名“愛見魔”。這樣就會失去如來種性,即失去成佛的種因。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明明沒有得到如來正法而說已得到、明明沒有證得菩提果位而說已證得。或貪求世間至尊至勝的名利地位,對人們說,我今已得羅漢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道、緣覺辟支佛乘、十地菩薩或地前各賢位菩薩,以此炫耀自己,自稱上師,騙人禮拜。使被騙之人求所謂的上師為其懺罪,此上師趁機貪其供養,是“一顛迦”。

“一顛迦”譯為一闡提人:即斷善根之人。這種所謂的上師實際是別有用心的歪曲正法佛教,撥無因果、貢高我慢,如佛明明說欲取菩提,必須斷淫,必須是身心俱斷,而他為了拉攏更多的信眾,卻說只斷邪淫,可以適量正淫;佛明明說有六道、有地獄,而他卻偏偏說沒有地獄,地獄是用來嚇人的。處處表現自己比佛還高明,如此害人害己,謗佛謗法,自以為是,是最不可救藥的人,故名“一顛迦”。這類所謂的上師如不痛加懺悔,真誠改過,就會消滅自己的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

“多羅木”是熱帶印度生長的貝多羅樹,其葉千年不腐,古印度人用來寫佛經,現我國少數寺廟有殘存,名貝葉經,非常珍貴。貝多羅樹很高,若被砍斷就再也不生枝葉,此比喻一闡提人砍斷了自己的善根,很難再生。佛給這種人印記,善根永遠隕落,這種沒有正知正見的人,沈“三苦海”。三苦海釋為三惡道,又名三途。即:1、刀途:屬鬼道。2、血途:屬畜生道。3、火途:屬地獄道。這種人不能成就三昧,三昧指禪定所修“空、無相、無願”,是寂靜涅盤的境界。修三昧是成佛的正因,這種人已經失去了成佛的正因。


《楞嚴經》未得謂得未證言證


佛說:我涅盤後,命令各菩薩及阿羅漢,以應化身常出生於末法時期,以各種身份,救度輪轉於生死中的人,或作沙門(出家修佛道人)、或作白衣居士(持五戒在家修行的男女二眾)、或作各國元首、總理、童男、童女。以至淫女、寡婦、奸佞者、偷盜者、屠夫、商販、不分尊卑貴賤,與這些三教九流者作同事,宣揚稱讚佛學教理,使聞法者身心入正覺三摩地。這些菩薩和阿羅漢,他們默默地弘法度人,始終不會說,我是真菩薩、真阿羅漢,唯恐洩露了佛的秘密微因,更不會將這些密因告訴給初學佛法的人以標榜自己,除非命終時,暗暗留下遺囑,說明自己的身份,以鼓勵後學。例如文殊菩薩化身的華嚴宗祖師杜順和尚,在唐太宗的御座上坐化後人們才知道他是文殊菩薩應世。

佛說:為什麼有人要用顯貴的身份來抬高自己,惑亂眾生呢?其實這些人的目的就是為了貪求名利、貪求供養。真是一語中的,佛早就預見到了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末法時代,惑亂眾生的情況非常普遍而嚴重,如本經所預言:“邪師說法,如恆河沙。”

這些邪師矇蔽了很多沒有智慧的人,使這些人為其充當信眾。凡學佛之人,在沒有智慧分清正邪之前,隨時都應當以戒為師,依四依四不依,即:1、依法不依人;2、依義不依語;3、依智不依識;4、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如此即可保得正智佛種,生生世世住於正法,永不墮外道,直至成佛。


《楞嚴經》未得謂得未證言證


佛派諸多的菩薩和阿羅漢,化身到末法時代時去度眾生,絕不會暴露自己的身份,要暴露也是在往生時,作最後的示現以鼓勵後學,給後代學佛的人增加信心。所以,凡是自稱或暗示其信眾稱其是某佛或某菩薩應世者,或自稱見道而狂妄自大,言則有違三法印和一實相印者,這就是惑亂眾生,成大妄語?犯大妄語者,必將淪落三途,倍受苦毒,輪迴不休。佛說:你阿難今後教世人修正定三摩地,一定要使人斷出這些大妄語,這是十方如來,先前成佛的一切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