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御驾亲征,为什么一些人对宋真宗和明英宗的做法持相反的态度?

科大库里


宋真宗北伐和明英宗北伐最大的相同点,是他们俩都御驾亲征了。最大的区别,那是宋真宗破财消灾,而明英宗被敌人给抓了。

宋真宗花点钱就签订了维持百年和平的条约,明英宗不仅打了败仗,而且自己还成为了俘虏,差点把明朝北方江山给搞丢了,那在历史上的评价,自然也是不一样的。

宋真宗是在寇准的逼迫下,才选择御驾亲征。

  • 1、宋真宗本身就胆小懦弱。

宋真宗赵恒,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儿子,他生性就比较懦弱,跟他大伯和老爸完全不同。赵匡胤打下北宋江山,赵光义多次北伐,可惜到了宋真宗这里,一切都变味道了。

毕竟当年赵光义雍熙北伐的时候,是以惨败而告终。当年人家辽国是孤儿寡母当政,就已经拥有了如此气魄,更别说现在小皇帝也长大了不少。

可是此时辽国大兵压境,直逼宋朝都城汴梁而来。这件事可大可小,如果处理不好,那就是亡国之祸,为此宋真宗一度想要难逃。

在摸清楚了皇帝什么胆量之后,一帮大臣上表认为,应该迁都。有人说要迁都南京,有人说要迁都成都,总之不能在汴梁呆着了。

  • 2、寇准这帮主战派,定格了宋真宗亲征。

寇准是个耿直的男人,他得知有人要迁都,立刻表示,如果有人要迁都,那就要宰了这帮提出建议的人。他认为只要迁都,那么人心动摇,宋王朝麻烦可就大了。

为此寇准为了打赢这场仗,便建议宋真宗御驾亲征。他认为只有皇帝到了前线,那么将士们才能受到激励,最终可以击败对手。

无奈之下宋真宗只好听从建议,御驾亲征。这一战,双方互有胜负,宋真宗总是要逃避,希望早点撤退,每次都是寇准在他身边给他鼓励打气。

与其说宋真宗在御驾亲征,倒不如说这一仗的成败关键,都在寇准一个人身上。宋真宗甚至已经想好了立太子以保全赵家江山,可见宋真宗也不是完全一无是处。

  • 3、澶渊之盟的签订打造了宋辽百年和平。

辽国没想到宋军也如此强悍,双方打了很长时间,根本就分不出个胜负来,互有死伤,却互不相让。

当宋真宗进入澶渊城的时候,各路宋军得知皇帝来了,全都欢呼雀跃了起来。士兵们信心百倍,那么这一战就有希望了。

利用曰:“晋人以地畀契丹,周人取之,我朝不知也。若岁求金帛以佐军,尚不知帝意可否,割地之请,利用不敢以闻。”其政事舍人高正始遽前曰:“我引众以来,图复故地。若止得金帛归,则愧吾国人矣。”利用曰:“子盍为契丹熟计,使契丹用子言,恐连兵结衅,不得而息,非国利也。”契丹度不可屈,和议遂定,利用奉约书以归。擢东上阁门使、忠州刺史,赐第京师。契丹遣使来聘,遂命利用迎劳之。---《宋史》

萧太后看局势有点不太明朗,索性就打算与宋真宗议和。谈判之前,宋真宗表示给百万钱都没问题,可是寇准却私底下跟曹利用,最多只能给30万两,否则你脑袋要搬家。

曹利用带着这两个人的态度,前去与辽国商定盟约,在他的据理力争之下,岁币果然维持在了30万两,宋真宗得知以后,高兴的像个孩子,毕竟打一次仗花费是3000万两,这给宋朝省了一百年的军费。

此外,宋辽边境也开发了不少交易城镇,以方便两国之间的经商贸易,这有助于后来的民族融合和经济发展。

明英宗御驾亲征,是在宦官的怂恿下。

  • 1、明英宗初生牛犊不怕虎,王振为私心怂恿。

明英宗朱祁镇小时候曾经御驾亲征过一次,不过那个时候三杨和老太后都还在,能管得住明英宗,所以他那次出征就是闹着玩的。

等到瓦剌人的大军南下以后,明英宗再次有了御驾亲征的想法,理由是自己有御驾亲征的经验。这次面对的对手是完全不一样的,瓦剌人兵强马壮,也先更是杰出的领袖。

明英宗身边的太监王振,为了讨好皇帝,举双手赞成御驾亲征的事情。当时王振权倾朝野,深得明英宗信任,朝中不少官员都是王振提拔上来的亲信,他们也都帮着说话。

由此可见,这次御驾亲征,是明英宗身边那帮馋臣做出的决定,而那些正直的大臣们,却坚决表示反对。

  • 2、明英宗被俘虏,成为瓦剌人要挟明朝的工具。

明英宗带着5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征。结果也先设下埋伏,双方混战过后,明朝大军乱作一团,被杀的就有三分之一之多。

此外还有若干猛将被杀,明英宗本人,居然还被瓦剌人给俘虏了,这可真是旷古奇闻。曹操多次亲犯险境,都安然无恙,没想到明英宗一出征就被人活捉了。

寇见不行,退围。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天顺日录》

瓦剌人知道抓了个大货色,那是真的开心啊,立刻抓着明英宗去勒索明朝。明朝的皇帝都被他们抓了,那还不是要什么有什么吗?

为此瓦剌人当然是想要明朝割地赔款,明英宗的这次失误,几乎断送了大明王朝的江山。要不是明朝内部处理得当,至少北方半壁江山是没有了。

  • 3、于谦对此事处理恰当,保住了大明。

皇帝被抓了,朝臣们都乱成了一团。有人表示要花大价钱赎人,有人甚至提出迁都的想法,把北方留给瓦剌人。

可是于谦对此表示坚决反对,他认为迁都就是亡国的征兆。而且大明朝在北京才经历了四代皇帝,这就迁都未免有些草率了。

为此于谦和太后商量了一番,决定将郕王朱祁钰推上皇位。只要新皇帝不是朱祁镇的儿子,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朱祁钰上台以后,明朝自然是不再受瓦剌人的威胁,因为他们抓的不再是明朝的皇帝,而是太上皇,这样问题就不大了。

瓦剌人见怎么威胁都不起作用,索性就把明英宗给放回去了,与其留在这里吃闲饭,不如送回去让他们内斗,也先的水平也不简单。

总结:两个皇帝都不适合御驾亲征。

说实话这俩皇帝,都不是什么将帅之才,御驾亲征的水平那都是骗骗人的。宋真宗过去纯粹是被逼的,而明英宗是因为贪玩。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俩皇帝没什么分别,都不是什么出色的军事人才。不过造成的结果却完全不同。

宋真宗保证了宋辽百年无大战,而明英宗差点就把明朝给搞灭亡了。不过他们都很幸运,因为都有正直的大臣帮他们,宋真宗有寇准,明英宗有于谦,这才保证了王朝的延续。

《宋史》

《明史》


江湖小晓生


这并奇怪,因为辽国十分强大。在其大兵压境,兵锋直指东京,大宋王朝危如垒卵,而宋军又兵无战心将乏斗志,朝廷大臣主张南迁避敌之际,唯有宋真宗御驾亲佂,或许能为大宋王朝赢得一线生机!

1.辽军直指东京,宋真宗必须御驾亲征

因此,参知政事寇准才会力排斥众异,竭力鼓励宋真宗御驾亲征。

此外,尽管辽国的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似乎在公元1004年,出兵之后,军事行动进行的非常顺利,但却未夺取沿途宋朝的重要城池。虽然他们一路打到澶州城下,但却因孤军深入,后勤补给困难。只利于速战速决,而不利于长期消耗。

而对于此时的宋军而言,面临的局面既不是缺粮乏饷,也不是敌众我寡实力对比悬殊,而是缺乏斗志,以及难以克服的畏缩心理!

因此宋真宗的御驾亲征,相当于给宋军打了一针强心剂,瞬间便激发了宋军将士的斗志。当将士们发现老大与我们在一起,士气必将大受鼓舞。

有资料记载,当宋真宗出现在澶州北城门楼时:宋军望见宋真宗后,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顿增百倍。辽军数千骑逼至澶州城下,宋军开城迎敌,斩杀辽军大半。

而此后宋军将领又利用弩箭,射杀了辽军大将萧达揽,使辽军大受震动,萧太后也因灰心失望而产生了妥协念头。

公元1005年,宋辽两国以澶渊之盟的方式达成妥协:宋辽以兄弟相称;宋每年给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并在边境设立榷场互市。

澶渊之盟达成后,宋辽两国便消除了大规模战争,边境地区恢复了安宁,客观上有利于北宋王朝巩固统治和发展经济。

尽管妥协退让既不光彩,也不可能真正消除隐患,但是对于文强武弱的宋朝也是无奈之举。

不过,要不是宋真宗接受了寇准御驾亲征的建议,而是听从朝臣迁都避敌的主张,恐怕不仅澶州会丟,汴京也会丟,甚至可能丢掉整个中原!

由此可见,宋真宗的御驾亲征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还是北宋王朝唯一的生存机会!

2.瓦刺不过癣疥之患,明英宗无须御驾亲佂

如果说宋辽两国势均力敌,宋真宗若不亲佂将有国破家亡之险!

那么明朝时的瓦刺却没有辽国那样强大的实力,也先的骚扰也多在边境一线,尽管如同癞蛤蟆一样讨厌,但却无法伤及大明王朝的根基。

纵然瓦刺再可恶,也只是癣疥之患而非腹心之疾!完全用不到明英宗御驾亲征,只要派出善于用兵之人,因势力导、因时力导,当紧则紧,当缓则缓,攻守自如,进退有方,自然能够逐渐消弥瓦刺边患!

然而,明英宗却迷信宠阉王振的鬼话,自我膨胀的认为:朕乃真龙天子,必令也先望风而遁。朕或许能像先帝成祖朱棣那样,既立威名又收实功!

明英宗的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由于明英宗缺乏战争经验,而全军主帅王振又是个虚浮不实之徒,结果明军出师之后不久便连遭败绩。

明军自公元1449年的农历七月十六日出兵,到了农历八月便被迫匆忙退兵!

又因王振误判形势,导致明军大部队未能及时撤回关內,被也先追上并围困在缺乏水源的高地——土木堡!

最后终于演变成公元1449年的土木堡惨败!不仅明朝的五十余万大军全军覆没,而且连明英宗也成了也先的俘虏。

至于罪有应得的权阉王振,也在混乱中被护卫将军樊忠一锤毙命!

土木堡之变,不仅使明朝损失几十万大军,而且还使其丧失了战略进攻能力,从此之后只能采取战略守势,历史上将土木堡之变视为明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

造成这个被动局面的始作俑者,正是偏听偏信而又轻敌自大的明英宗,及其御驾亲征的草率决策。


北疆同心聊历史


引言

有一句老话是这么说的:“自古风云变幻多,不以成败论英雄”。

可真正的历史却并非如此,虽然偶尔有些人,即便失败也被后人所推崇,但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还是以成败论英雄的。

站在历史之后,重看历史,不管是宋真宗还是明英宗都不能算是英主。但如果仅仅是比较二人御驾亲征这件事,还是有高下之分的。

宋真宗御驾亲征解了北宋的一时之危,明英宗御驾亲征却让大明精锐损失殆尽,军事实力直接开始由盛转衰。

这不同的结果,自然就会引起人们不同的态度。

分析

如果想要比较深入的了解人们为什么对二人的御驾亲征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我们必须要把两人的御驾亲征进行对比。

  • 背景的对比

宋真宗御驾亲征的背景是什么,是契丹的侵略之战。大宋与契丹的关系在宋真宗之前,是绝对的死敌。

大宋想要夺回燕云十六州,而契丹更想要大宋的全部地盘。宋真宗景德元年,契丹对大宋发动了全面侵略之战。

两军交锋之后,虽然宋朝军队也有胜仗,但相比之下却是败多胜少,大宋北部边界全线告急。

但反观明英宗,他御驾亲征的背景是怎样的呢?

虽然说瓦剌也是在搞侵略战争,但更为准确的说,那不过就是犯边之战。瓦剌当时的实力虽然还不错,但与那个时候的明王朝相比是有本质区别的。

瓦剌与明朝的关系,说白了就是癞蛤蟆爬在脚面上,咬不死人,但膈应人。

  • 动机的对比

宋真宗虽然不是英主,但相对而言,算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政治家。北宋告急之后,他虽然也有过畏战、逃避的情绪。但寇准的一番话让他如当头棒喝,坚定了抵抗的决心。

可以说,从动机上看,宋真宗御驾亲征不是为了摆威风,他很清楚御驾亲征的危险之处。毕竟身为皇帝处身前线,很容易受到敌人的攻击。

但他还是去了,他之所以去,不仅仅是因为寇准的一番苦口婆心,更不会是坚信大宋朝能够战胜契丹。他是在知道危机的情况下去的,他的御驾亲征是把维护大宋的责任担在了肩上。

后人再看宋真宗的时候,总会因为他亲征之前的退缩而批判,更会因为宋真宗在澶渊之盟中的妥协而诟病。但他们忽略了一点,宋真宗走出京城,踏上亲征之路那一刻的悲壮。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明英宗。从本质上讲,这是一个善良的人。历史事实如此,在众多的帝王中,他是比较良善、干净的。

他亲政之后,也算是励精图治,虽非英主,但也并非昏君。可有一点,他宠信宦官,权宦当道,由他开始。

而他亲征的动机与根源,也并没有宋真宗那么悲壮。

他之所以亲征,说到底有三点。一是受宦官王振蛊惑;二是相信大明必胜;三是好大喜功的内心冲动。

说白了,他的御驾亲征,是一种不成熟的冲动表现。那一刻的他,失去没有一个政治家该有的判断力。

我们其实可以来看看历代皇帝御驾的动机。

要么是因为国家危机,御驾亲征以鼓舞士气;要么是准备开疆拓土,御驾亲征以彰显国威。

而宋英宗的御驾亲征之时,明王朝只有边关之患,并没有国家之危;他更不是为了开疆拓土,彻底消灭瓦剌。

  • 结果的对比

文章一开始我便引用了《庄子》中的“自古风云多变幻,不以成败论英雄”。但历史的的确确并非真的“不以成败论英雄”。

后人之所以对宋真宗和明英宗的御驾亲征有不同态度,还是因为其结果的不同。

宋真宗御驾亲征,从战略意义上来看,解除了大宋当时的危机。虽然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对宋朝而言是屈辱的。

但从经济意义,和未来宋辽的外交关系来看,澶渊之盟在当时还算是一个比较说的过去的结果。

而明英宗就不同了,他的御驾亲征因为情报出现了问题,直接导致了明朝三大营的精锐损失殆尽。五十二名同英宗一起出征的大臣也全部阵亡。

明朝的边防政策转守为攻,而未来的宦官专权,党争不断也皆是由土木堡之变所引起。

结语

御驾亲征,这个词听上去威风八面,但实际上风险与机会并存,甚至说风险远远大于机会。

御驾亲征的结果如果是成功了,那么皇帝的威望自然没得说,可一旦失败,那可能会让整个国家陷入危机当中。

至于说宋真宗和明英宗两个人,为什么都是御驾亲征,却有着相反的评价。

说白了,什么背景和动机那只是很微不足道的一方面,最重要的还是结果。如果明英宗并非是以失败而告终,而是彻底击败瓦剌,又有谁去批判他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