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廉颇在长平,白起还能创造奇迹歼灭赵军吗?

哆啦咪噜


绝对不可能。

很多读者对长平之战有一个误解,认为白起是在廉颇被撤职后,才出任秦军总司令。其实不然,从长平之战一开始,就是白起与廉颇对阵了。正因为白起对廉颇的乌龟战术毫无办法,秦军才改换主将。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赵国接收上党十七郡的投降,大大损害秦国的利益。当是赵孝成王就有一个担忧,倘若秦国以白起为将,赵国有没有将领可以应对呢?

对此,平原君赵胜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渑池之会时,我曾经仔细观察过武安君白起。他的脑袋比较小,棱角分明,这种面相表明此人勇敢、果于决断;他的眼瞳白黑分明,表明此人判断洞察力很强;他看东西时目不斜视,目光坚定有神,眼珠子不打转,说明此人意志力特别强。要与武安君白起对抗,只能以持久战取胜,难以同他争锋相对。但有一个人可以对付他,就是大将廉颇。廉颇勇猛枭鸷,爱护士兵,遇事不避艰难,能忍辱负重。要论野战,能力不如武安君,但论持久战,足以抵挡。”

平原君养士数千,对白起与廉颇的评价,倒颇为恰当。这说明赵国从一开始,就做好与白起交锋的准备,而能对抗白起的人,只有廉颇。

长平战役开打后,无论从军队的战斗力或统帅的指挥水平来看,秦国均占有优势。在所有国家中,秦军的攻击力是最强大的,武安君白起是整个战国时代最擅于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将领。在鲸吞巴蜀、蚕食韩、魏之后,秦国获得了大量的土地、人口、资源,足以支撑国家庞大军事机器的运转。秦国士兵训练有素,作战勇猛,经验丰富,军事后勤能力相当强。

赵国前线总司令廉颇将军到任后,立即下令以长平为中枢,修筑漫长的壁垒防御线。我们从廉颇以往的指挥经验来看,他是一位攻击型的将领,自己也曾吹嘘有“攻城野战之功”,他的强项是打硬仗,打野战、主动进攻敌人。可是在长平前线,他却一反常态,埋头修筑防御线,根本就不打算与秦军硬碰硬。

以廉颇那牛脾气与火爆的性格,竟然能够守得住寂寞吗?我必须非常佩服地说,廉颇确实是非凡的将领,因为他能用理智的思维克制自己的冲动。我相信他从蔺相如身上学习了许多东西,其中一点就是国家利益高于个人欲望。说实话,廉大将军何尝不想横戈马上,酣畅淋漓地与白起干上一场。可是作为一名统帅,他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岂可率性而为呢?面对天下至强的秦军,不能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侥幸之上,而是要“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秦军纵横天下,野战能力天下无双,赵国兵团若与秦军在野战中较量,胜算不大。廉颇深知要赢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关键在于顶住秦军的三板斧,以坚壁清野的战术,用防御代替进攻,只要能守住长平防线,无论花费多大的代价,最终会令秦军无功而返。廉颇目的十分明确,就是拖垮秦军。他的持久战战略似拙实巧,因为秦军在上党地区作战,补给运输线漫长,利于速战,不利于持久。

秦军在白起的指挥下,开始攻打长平。

白起想与廉颇一决死战,但他的希望落空了。廉颇对秦军的叫阵根本不理不睬,坚壁清野,据险控扼,凭借坚强的防线阻挡秦军,只守不攻。自白起出道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可是在长平,他却第一次束手无策了。尽管锋芒正锐的秦国兵团凭恃着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在局部的攻击战中取得若干次小胜利,但对大局无补,根本无法重创赵军主力。

很快,这场战役变得十分沉闷。秦军像一头猛虎,张牙舞爪,而赵军形同刺猬,我龟缩起来,不跟你斗,你上来我就扎你一下。结果,这头猛虎在刺猬身旁来来回回做出扑袭的样子,却只是徒劳无功。

只要廉颇能坚守三五年,秦军再厉害,恐怕也吃不消。更要命的是,这种乌龟战术,几乎令白起的智谋无用武之地。白起最擅长在运动战中捕捉战机,可是人家廉颇不玩野战,只玩阵地战。看来在长平战场,白起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秦昭王索性把白起撤走,军队交给王龁指挥。

关于王龁,史料对他记载不详。以我的判断,秦昭王与范雎用他代替白起为主帅,肯定是有充足理由的,估计他是一位以攻坚战著称的将领。你廉颇祭出乌龟战术,要打破僵局,就只有攻坚一条路。

在廉颇守长平期间,赵军尽管处于下风,在战术上处于劣势,被动挨打,然而在战略上是处于优势。经过三年的相持,秦军实际上已是强弩之末了,只要再咬咬牙坚持,长平的胜利必定属于赵国。

范雎为了逆转战局,以反间计令赵孝成王撤掉廉颇,改用好大喜功、纸上谈兵的赵括。当赵军放弃廉颇坚壁清野的战略,改为主动进攻时,白起这位运动战大师就有了用武之地。白起一生战无不胜,惟一能克制他胜利的人,只有廉颇而已。知道这点,才能明白何以廉颇能跻身于战国后期四大名将之列。


君山话史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白起创造奇迹歼灭赵军的是哪一次战役?这次战役就是决定赵国日后命运的发生在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的“长平之战”,此次战役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并占领长平,之后就发生了后世皆知的白起坑杀45万赵军的事情,也最终因为这件事白起就被后人称为“杀神”。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的决定性战役,战争中的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内粮草消耗严重,赵王怕再拖下去赵国将被彻底拖垮,遂弃用偏于防守的名将廉颇,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而赵括也遵照赵王的命令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也就此暗地将统帅更换成了名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进而赵括中计导致赵国军队全军覆没,并最终导致赵国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无力抵挡秦国的进攻,秦国加速了统一六国的进程。

再介绍长平之战的两个关键人物廉颇和白起到底何许人也?

首先廉颇是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也是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公元前283年,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阳晋,赵王封他为上卿。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九年后,击退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军主帅栗腹,进军包围燕都三月,令对方割五城求和,并因此受任为相,封信平君。至赵悼襄王时,由于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与楚国。奔魏时居于大梁,而后老死于楚地,葬于寿春。

白起是秦国名将,兵家代表人物,他是继孙武、吴起之后之后中国的又一位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他是“战国四大名将”中排名第一的名将,白起善于用兵,与来自楚国的秦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穰侯魏冉的关系很好。白起在秦昭王时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功勋赫赫。白起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馀座,歼灭近百万敌军,被封为武安君。可惜的是白起在晚年被秦昭襄王赐剑命其自刎。

可以说长平之战的转折点就是赵军统帅廉颇被替换,替换的统帅赵括一改廉颇固守的防御政策,采取主动进攻秦军的策略,所以最后才造成赵军被全军覆没。那么这时候肯定就有人问“如果廉颇没有被替换,他依然在统领着赵军,那么白起还能创造奇迹歼灭赵军吗”。其实这个问题很难让人回答,毕竟事情已经发生了,谁都有无法知道假设性的问题,不过这里我稍微的以我自己的见解假设下,其实就算廉颇还在长平,还统领着赵军,赵国也不可能打败秦国,赵国必败

,我个人的理由如下:

首先,我们要知道廉颇与白起在长平之战发生之前,他们并没有发生其他的对决,也就是说在战争胜率上我们无法知道到底两个人的到底谁获胜的机会要大,只能说廉颇擅长防守,白起擅长进攻,在长平之战廉颇率领的赵军是防守方,白起率领的秦军事攻击方,现实中我们的印象是攻击方的部队损失要多于防守方的部队,但是我们要知道秦军最厉害的就是秦弩,秦军的秦弩是六国最强大的存在,它最远甚至可以射到900米,所以很明显这个优势弥补了秦军是进攻方的缺陷,还有不要忘记廉颇率领的赵军是善于野战的精锐,而不是善于防守的精锐,你让一支只知道进攻的军队去防守,可想而知后果会怎样?再者长平之战秦赵两国的兵力都相差不大,而且两国的士兵全部都是秦赵两国的精锐,所以个人觉得廉颇虽然能在前期保持不败,但是绝对撑不到后期,赵军必败。再者历来的战争,对战双方最终获胜的都是靠优于敌方的士兵质量、粮草供给和统帅的智慧,在长平之战中,如果在廉颇还在的情况,秦赵两国的士兵质量和在统帅上都是相差无几的,但是在粮草供给上,秦国却比赵国的优势要大的多,实际上,廉颇在长平之战的前期就准备以以逸待劳的方式首先挫杀秦军的锐势,然后等待有利时机再出击,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

秦国居然召集百万青壮,疏通渠道,让秦国可以直接从水路运粮,其运粮甚至比赵国更快,更畅通,而赵国却恰恰相反,赵国开始并没想到变成持久战,开战不久就粮草匮乏,廉颇拖了两个月,但农事在即,一直僵持会导致赵国陷入无粮可食的局面。更为重要的是廉颇让本来善于野战的赵军只用来防守,被秦军借助这个机会顺利绕到后方包抄赵国的后路,并不断骚扰赵国的粮道,让赵国雪上加霜,完全失去了主动权,也就是说在后勤上赵国完全处于下风,所以即使廉颇能一直守着,但是最终也会陷入无粮可用的地步,到最后也只能被秦国打败。

所以根据以上的事实,我得出的结论就是无论长平之战是谁统帅都必败无疑,即使是廉颇还在统帅赵军也是必败,但是让廉颇继续统帅赵军的唯一好处就是,赵国不会像赵括统帅的那样被秦军全军覆没,赵国可能会因为廉颇的存在至少能保留近40万的精锐,而有这40万精锐的存在,赵国也就不会被秦军那么快的消灭,至少也还能保持百年的国运,甚至还有机会与其他五国一起灭亡秦国。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观点,出现错误的地方可以在留言指正,如果觉得我说的还可以请多点点赞,关注一下哦。


澳古说历史


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也是最有名的一个。战国时期,因为战争死伤的兵士大概有200多万人,其中100多万人都是白起所杀。白起作战机动、擅出奇兵。


长平之战本是秦国和韩国的战争,因为韩国把答应给秦国上党郡给了赵国所以有引起了秦国与赵国的战争。在当时秦国和赵国几乎是势均力敌的,是两个强国之间决定生死的一场大搏杀。

因为赵国派的是大将廉颇来镇守,秦国派出的是左庶长王龀。在起初的几次交锋中照过,并没有占到便宜,而是屡次失败,损兵折将,廉颇才采取了固守的策略。廉颇认为,如果正面攻击不能战胜秦国,那么就要选择固守的政策拖垮远道而来的秦国军队。

然而三年过去了,秦国不但没有被拖垮,却让赵国的国内变得异常的空虚。赵孝成王,之所以把廉颇换下来也是无奈之举,因为要想打仗战争靠的更是经济基础。

秦国在收复蜀国后,特别是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后,已经变成了“天府之国”,成了秦国的大粮仓,为长平之战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后援保证。

白起,更是秦国预留的一个关键棋子,在关键时刻给了赵国致命一击。



如果廉颇不被替下,赵国的经济实力也是不能跟秦国抗衡的。在国内空虚的情况下,赵孝成王也会逼迫廉颇采取进攻的策略,赵国的失败只是迟早的事。

有更多见解,敬请留言,期待您的关注!


叶子写实



我认为如果廉颇继续担任赵国在长平的指挥官,白起可以赢得长平之战,但是不可以歼灭赵军。我的理由来自对于《史记》的阅读,接下来,先看地图建立基本的当时各个诸侯国方位的概念,然后简要地做一下分析:


一 长平之战的前身是秦国与韩国的战争,直接的导火线是上党郡;

长平之战发生时候,秦国的君主是秦昭王,当时奉行的对外政策是“远交近攻”。从地图上可以看出,秦国与赵国并不直接接壤,战火一开始并没有烧到赵国。

秦国攻打韩国,韩国战败。韩国上党郡郡守抵挡不住秦军,于是上党郡郡守冯亭率领本郡的人民向赵国投降,将上党郡送给了赵国。


二 赵王接收上党郡,赵国引火上身;

(战国杀神-白起)

面对天上掉下来的巨大馅饼,赵国是否应该接受?

这一段,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第十三》有着精彩的记载,不妨一起领略一下:

上党郡守冯亭派遣使者前来献地,(王大喜,召平阳君豹告之曰:“冯亭入城市邑十七,受之何如?”对曰:“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德,何谓无故乎?”对曰:“夫秦蚕食韩氏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之地也。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小弱顾能得之于强大乎?岂可谓非无故之利哉!且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上乘,倍战者裂上国之地,其政行,不可与为难,必勿受也。”王曰:“今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也。今以城市邑十七币吾国,)

特别分析一下,平原君豹的观点:

一 圣人甚祸无故之利——即使是圣人,对于无缘无故的利益,也是无福消用的(言下之意,难道你赵王比圣人还厉害?);

二 上党郡守之所以不直接投降秦国,而把上党郡献给赵国,这是“欲嫁其祸于赵也”;

三 且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上乘,倍战者裂上国之地,其政行,不可与为难,必勿受也。——这句话不好翻译,直接照抄韩兆琦先生编译的“秦国粮食丰足、漕运便利,不断侵蚀东方各国领土,把攻占的土地封给功臣死士作食邑,国内令行禁止,各种政令均得以贯彻,这样的国家是不能与它抗衡的,万万不能接受冯亭的献地”。

我们再简化一下平阳君的意见——秦国的经济,粮食丰足、漕运便利;秦国的激励机制,非常吸引人人,可以让秦国民众不惜性命;秦国的内政,令行禁止,各种政令均得以贯彻。一句话,秦国的综合国力远在赵国之上。

阳君的洞如观火,敌不过赵王的利令智昏,赵王终究还是决定接受献地。


三 大战在即,赵国内部君臣不和,自毁长城

(廉颇)

秦国攻打并且占领上党郡,上党郡军民逃亡。廉颇在长平驻军,于是冷兵器时代最著名的战役之一即将拉开帷幕。

刚开始廉颇连输几战、损兵折将。后来,廉颇命令赵军坚守阵地,任凭秦军挑战,赵军一概都不迎战。这个时候呢,“赵王数以为让”(赵王数次让人责备廉颇将军;《史记》中司马迁惜墨如金,并没有记录贵为一国之君,国家存亡之际为何不上下一心,反而不断责备国之栋梁。)。

硬啃,啃不下廉颇这块硬骨头,秦国使用反间计。廉颇被迫下位,然后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军事将领之一——赵括将军出场了,对于赵国而言,他是千秋罪人,对于语文课本而言,他贡献了一个叫做“纸上谈兵”的成语。


四 再次看看廉颇所处的环境,综合国力,秦国远胜于赵国;内部,赵王贪婪、短视、猜忌。

结论非常明确,即使廉颇继续在长平指挥赵国作战,赵国依然会输掉长平之战,但是绝不会被全员围歼。

作为一个要比赵括高明得多的军事将领,廉颇会审时度势,通过阵地战不断地消耗秦军。最终,赵国由于后勤补给跟不上(综合国力不如秦国),长平的军队被迫撤回。但是,绝大多数有生力量得以保存。

孙子兵法中提到“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廉颇将军就是这样的知兵之将。当他在的时候,赵国40几万军队得以存活,当他离去,40几万军队化作孤魂野鬼。


(爱阅读、爱跑步、爱生活,我是“白云苍狗向东流”)


白云苍狗向东流


廉颇无法取胜

首先,如果赵国不换将,廉颇能赢不。结果肯定是否定的,廉颇没有获胜机会,廉颇前期就在长平,可以说长平之战的先期就是廉颇主导的,当时白起还并非秦军的总指挥,在白起还不在的时候,廉颇也仅仅只能以守势维持一个均势,甚至稍处下风,而没理由在秦国换将之后(特别是秦国还是秘密换将),赵国廉颇就大发神威,赢得了胜利。所以廉颇想要获胜几乎是不可能的。

赵国败局已定

其实长平之战,实际是秦赵两国国力的大比拼,赵国的最终失败,或者说赵王最终选择用主攻的赵括换掉了主守的廉颇是因为赵国的国力已经经不起消耗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不是廉颇主持局面已经不重要,这是国力与国力的比拼,最终赵国的失败已经注定了,所以换不换廉颇都无法挽回赵国失败的局面。

白起难以全胜

好像看了前边两点,似乎是支持秦国获胜的。和我说的白起无法歼灭赵军相矛盾。其实一点也不矛盾。

获胜有很多种方式,比如歼灭敌军是胜利,击溃敌军是胜利,打退敌军同样是胜利。秦国虽然胜券在握,但如何胜却还说不好。

这源于廉颇的老辣,在当时的局面下,廉颇不会主动犯错误,不可能发动赵军全面进攻反扑这种情况,给予秦国全歼的机会。如果廉颇真可能这么干,赵王也没必要把他换掉了。

廉颇不会坐等赵国粮尽援绝而没有反应。廉颇是老将,经验丰富,粮尽援绝是什么后果,他不会不清楚,那下场绝对比主动突击更惨,毕竟主动突击还有万一获胜的机会,粮尽就真正只有等死了。所以他一定会在最困难的情况出现之前,组织赵军撤退,避免最糟糕的情况发生,虽然放弃长平是抗命,但一来确实是情况迫不得已,二来从廉颇屡屡拒绝出战就可以看出他不是没有抗命的勇气的。

那么就剩下最后了,在廉颇主动且有准备的撤退之下,白起能拿下多少的胜果。廉颇的撤退是有准备的,不可能一下撤掉所有人,也不可能没有后卫,甚至还会布置埋伏对付追兵。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白起获胜击退赵军是很稳的。击溃赵军有一定的可能,毕竟赵军在撤退过程中,虽然有组织,但有可能会出现类似于风声鹤唳的情况,造成全面溃败。

但如果要歼灭赵军,那就绝不可能了,在这样的大撤退中,特别是对方还有准备的情况下,要想一举对赵军实现包围,并予以全歼,这是肯定无法做到的。

总的来说就是击退易,击溃难,歼灭不可能。


叶飘刀


多读读孙子兵法就知道了,赵国必败,秦国必赢

首先,此次得道的是秦国

赵国贪图领土,原本属于秦国的领土,赵王猪油蒙了心了竟然虎口夺食。所以在道义上必败

其次,赵国希望速胜

赵国如果打持久战可能还有一丝胜算,赵王竟然要求廉颇主动出击秦国,廉颇老将还是非常明智的,拖一拖秦人就退兵了。

最终,临阵换将

赵王竟然启用了少壮派赵括同学,秦国也秘密启用了战神白起。

一个毛头小伙,一个希望速胜的国王,一个百战名将白起,其实从一开始赵国就输了,换谁也没用。


知识大胖


不换廉颇,白起难以在野战中围歼赵军。但是国力上的的差距,赵军也再无力抵抗秦军。

长平之战,是秦国与赵国之间巅峰对决,秦军未能速战速决,赵军亦无力击退秦军,最终变成长达三年的消耗战,总得来说是外交谋略与国力的综合对抗,双方统帅都比较持重所以反而对战争走时影响较小,彼此都不会漏出致命的破绽。

赵国占据地利,但是国力不济,土地贫瘠人口相对稀少,而且积累国力时间较短,综合国力较弱。秦国劳师远征,但是好在经过了商鞅深彻变法后几十年的积累国力强横,而且人口众多,更坐拥关中、蜀中两大粮食基地,虽然运输过程消耗甚巨,但是好歹还能维持,实现了国力上的碾压。

至于外交方面,赵国完败,是战是和态度暧昧,导致连纵失败。而秦国反而操作的非常完美,齐国子五国伐齐后尚未恢复元气,燕国被田单反杀迅速衰落回去,楚国郢都被淹偏居陈邑正是君臣昏暗的时候,而三晋的魏韩则是被白起几次歼灭战彻底打的没了脾气。燕齐与赵多有冲突,不帮是肯定的;韩国彻底打废了根本无兵可用;楚国、魏国则是通过有效的外交恐吓来实现的。

可以说,即使廉颇继续镇守长平,也解不了内无粮草外无援兵进不能胜退无可退的死局。廉颇在不会出城一战,白起没有机会诱敌深入打围歼战。不过赵军也没有获胜的可能,廉颇要么如赵括一般出城决一死战来个鱼死网破(前提野战打得过白起),要么就继续耗到赵国耗尽最后一丝国力,让白起直接灭国。

总的来说,个人观点赵括出城一战的决策本身是对的,因为赵不得不战,不论胜败都耗不下去了。但是如果廉颇统兵,可能会让赵耗尽最后一丝国力后直接亡国。总之感觉廉颇是个坑,下了一步臭棋坑死了赵国。



点缀凡尘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 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邯郸离开长平比咸阳近的多,当天就能到,秦军探子回报秦王,再派白起为将,赵括早就打败王龁了。史记记载白起攻略韩国,说明白起在韩国,赵括上任时已经故意放出风,只怕白起,这是连环计,让秦有心理期待,痛击王龁后,逼白起为将,入太行径。这样白起原先抄长平后路的计划就破产了。秦王亲自去河内,因为河内是人口大郡,曹魏时人口凋零,河内居然还有5万户,为人口数第二。

由于邯郸之战中,赵军在邯郸尚有20万左右,所以,长平之战赵军最多只有20万左右。在赵括接手的时候,赵军已在廉颇的错误指挥下,损失了近一半人。赵括击败王龁后,白起不得不从抄赵军后路,改为赶来支援王龁。

廉颇让赵军损失近半,赵括让秦军损失大半。

廉颇被王龁轻松击败,赵括让白起狼狈不堪。

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廉颇在长平,对阵白起,赵国失败的结局也无法避免。战争拼的是国力、指挥者、和领导者。

秦赵国力差距不大,但是秦国发展后劲儿很足,赵国在走下坡路,打不起消耗战。

廉颇的防御战术是更有效的,但是要建立在己方粮草充裕的情况下。面对势均力敌的秦国,打消耗战并不是最好的选择,赵国凭借其强大的骑兵军事能力,完全可以速战速决。

再说领导者,赵国国王目光短浅,临阵换将,秦昭襄王目光天下。

如果没有奇迹发生的话,这边战局基本已经提前锁定结果了。即便是廉颇在,或许也只是缓解赵国死亡的人数而已。



看点儿历史


简单说,长平之战就是拼国力的一场战争,双方主将都没有错,包括赵括,赵国排谁都没用,秦在拿下巴蜀以后,整体后勤实力就是高于赵国,而伐交这边,范睢做的也是无可挑剔,用现在的话说,两国是全面体系对抗,秦更强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