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廉颇没有出色的战役,也没什么好的战功,为什么能排得上战国四大名将?

阿布160104287


廉颇名将之声誉是货真价实的,说他没战功的人,只是对历史了解少罢了。

下面我仔细说说廉颇的生平战绩。

1、长平之战前,廉颇指挥的战役

史书最早记录廉颇指挥的战役,是在公元前283年。当时乐毅组织五国伐齐,赵国攻略河间,在伐齐之战中,赵国一颗将星冉冉升起,此人就是著名的战将廉颇。他率领赵国军队大败齐军,攻取昔阳,此役有力地配合了乐毅对齐国诸城的扫荡,也使廉颇英勇善战的美名广为人知。战役结束后,赵惠文王将廉颇提拔为上卿。

在赵惠文王与秦王相会于渑池时,秦军并有像绑架楚怀王那样绑架赵王,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廉颇陈兵于国境线上,严阵以待,对秦军是个威慑。

公元前276年,赵国大将楼昌率兵进攻魏国的幾邑(河北大名东南),赵、魏战争爆发。楼昌在幾城之下师久无功,该年十二月,赵惠文王以廉颇为将,取代楼昌,继续进攻幾邑。廉颇果然不负重望,

攻克幾邑并将其并入赵国领土。

公元前275年,赵国再度发动对魏国的战争,廉颇勇不可挡,率师攻克防陵、安阳两城(均在河南安阳西南)。

在长平之战前,赵孝成王询问平原君,谁可以对付白起。平原君回答说:“有一个人可以对付他,就是大将廉颇。廉颇勇猛枭鸷,爱护士兵,遇事不避艰难,能忍辱负重。要论野战,能力不如武安君,但论持久战,足以抵挡。”

2、长平之战

总司令廉颇将军到任后,立即下令以长平为中枢,修筑漫长的壁垒防御线。我们从廉颇以往的指挥经验来看,他是一位攻击型的将领,自己也曾吹嘘有“攻城野战之功”,他的强项是打硬仗,打野战、主动进攻敌人。可是在长平前线,他却一反常态,埋头修筑防御线,根本就不打算与秦军硬碰硬。

以廉颇那牛脾气与火爆的性格,竟然能够守得住寂寞吗?我必须非常佩服地说,廉颇确实是非凡的将领,因为他能用理智的思维克制自己的冲动。我相信他从蔺相如身上学习了许多东西,其中一点就是国家利益高于个人欲望。说实话,廉大将军何尝不想横戈马上,酣畅淋漓地与白起干上一场。可是作为一名统帅,他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岂可率性而为呢?面对天下至强的秦军,不能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侥幸之上,而是要“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秦军纵横天下,野战能力天下无双,赵国兵团若与秦军在野战中较量,胜算不大。廉颇深知要赢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关键在于顶住秦军的三板斧,以坚壁清野的战术,用防御代替进攻,只要能守住长平防线,无论花费多大的代价,最终会令秦军无功而返。廉颇目的十分明确,就是拖垮秦军。他的持久战战略似拙实巧,因为秦军在上党地区作战,补给运输线漫长,利于速战,不利于持久。

秦军开始攻打长平。廉颇对秦军的叫阵根本不理不睬,坚壁清野,据险控扼,凭借坚强的防线阻挡秦军,只守不攻。尽管锋芒正锐的秦国兵团凭恃着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在局部的攻击战中取得若干次小胜利,但对大局无补,根本无法重创赵军主力。

很快,这场战役变得十分沉闷。秦军像一头猛虎,张牙舞爪,而赵军形同刺猬,我龟缩起来,不跟你斗,你上来我就扎你一下。结果,这头猛虎在刺猬身旁来来回回做出扑袭的样子,却只是徒劳无功。只要廉颇能坚守三五年,秦军再厉害,恐怕也吃不消。

秦、赵两国屯兵数十万于长平,相持不下,双方在战场上的表现可以说是平分秋色,势均力敌,但从两国的军事力量来看,秦国是稍占上风。廉颇的坚壁清野战术阻止了秦军的深入,可是防御战毕竟比较被动,赵国军队没打过什么胜仗,当然,也不曾有大的败仗。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第三年),秦军又增派大量部队,兵力上的优势使得王龁得以发动开战以来最猛烈的攻势。该年四月,秦军一支侦察部队在一次军事行动中,袭杀一名赵军副将,这件事令赵军士气大为挫伤;六月,秦军发动进攻,攻下两座赵国堡垒,俘虏四名军尉。廉颇下令修筑新的壁垒,构建新防线。可是到了七月,该防线又告失守,两名军尉被俘虏,赵国阵地被秦军摧毁。这样,长平防线中的西垒壁落入秦人之手。

廉颇收缩防线,加强防守。此时秦、赵两军的对垒格局,有这么一段资料,出自《水经注》中所引的《上党记》:“

长平城在(上党)郡之南,秦垒在城西,二军共食流水,涧相去五里。……城之左右,沿山亘隰,南北五十许里,东西二十余里,悉秦赵故垒,遗壁旧存焉。”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来,当时秦、赵基本上是隔水对峙,秦军营垒与赵军营垒绵延分布在南北五十里、东西二十里的区域,总计约一千平方里的范围。

廉颇越是收缩防线,赵军的抵抗力就越是坚强,就象一根弹簧一样,越压缩则弹力越强。最关键的是,赵国兵团主力仍然是完整的,实力上并没有受到严重的损失。倘若“坚壁清野”的战术一直沿续下去,显然秦军难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虽然赵国的经济能力不如秦国,但近水楼台先得月,廉颇兵团的补给线短,而且有上党郡百姓的大力支持。反观秦军,当前线兵力越来越多时,粮秣的转输量就越大越大。如果不能迅速打开局面,整个国家都会被战争拖垮。可是王龁在攻下西垒壁后,已是强弩之末,无法继续向前推进了。

秦国宰相范雎忧心忡忡,他显然已经意识到廉颇正蓄势待发,一旦秦军的补给供应不上,便是大灾难的开始。

在这种情形下,他采取反间计,最后令廉颇下课,纸上谈兵的赵括取而代之,赵军的灾难便从此开始。

3、以少胜多,大破燕军

长平之战后,赵之邻国燕国趁火打劫,竟然出动六十万大军进攻赵国。

在损失四十五万大军后,赵国精锐尽失,面对六十万的燕军,如何应敌呢?关键时刻,赵孝成王总算有自知之明,他起用了在长平战役中被撤职的老将军廉颇为大将,率领八万大军奔赴鄗邑,迎战栗腹的四十万燕军;同时,另一名大将乐乘率五万人马,在代地迎战庆秦的二十万燕军。

在两个战场上,赵军的兵力上都居劣势,只有敌方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然而廉颇与乐乘却捍卫了赵国军团的荣誉。鄗之战与代之战的结果出人意料,赵军以寡胜众,不仅大破燕师,还击毙燕师主帅栗腹,俘虏了另一员敌将庆秦。

廉颇不愧是赵国第一名将,在重创燕国兵团的入侵后,他乘胜追击五百里,反客为主,杀入燕国境内,包围燕都。赵军反倒兵临城下,燕王手忙脚乱,赶紧派人前去向廉颇请和。

谈判的结果,燕国割五座城池给了赵国。

公元前249年,廉颇、乐乘率领大军,再伐燕国,围困燕都。燕王只得再次割地赔款,才把赵国人打发走。一年后,魏国也出兵攻打燕国,赵国再派廉颇、延陵钧率军队助阵,协助魏师讨伐燕国。

除了与燕国作战外,廉颇还指挥一次对魏作战,原因是与信陵君有关。在秦国围困邯郸时,信陵君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窃符救赵,成为赵国的救星。后来,魏国遭到秦国入侵,信陵君本着爱国主义的精神,又回到魏国,帮助魏国打退秦军的进攻。然而,哥哥魏安釐王对他始终不放心,最后罢其兵权。赵国因为信陵君的缘故,一直不与魏国为敌,现在既然信陵君被免职了,赵王就有借口出兵了。于是老将廉颇的指挥赵国兵团,进攻魏国,攻取繁阳。

大家都知道,战国的史料是比较残缺的,以上我收罗的廉颇战史,是很不完整的。特别是廉颇早年的征年,几乎是空白。然而,就现有的这点资料,都可以看出廉颇非凡的军事才能,他一生曾与秦、齐、魏、燕四国交锋,没有过一场败绩。名列四大名将,可谓实至名归。


君山话史


长平之战还不出色?

他能做战国第一统帅,没得点硬手段怎么可能?

虽然长平之战最后是以赵国的失败而告终

但是在廉颇指挥长平之战的时候,还是稳稳的守住,倘若当时赵国的国力能持续更上,有钱有粮,最后肯定赵国赢。

长平之战,中国历史第一场超越百万人的大规模军事战役,作为主帅的廉颇能在历史上留名很正常

廉颇不仅仅只有长平之战,五国伐齐的时候,他可是带了一万多赵国骑兵大破齐国,虽然功劳被乐毅拿去,但是史书上留名了的,还有邯郸之战,包括最后的伐燕,带着积弱积贫的赵国包围了燕国首都几个月,最后逼迫燕国割了5个城。

战国四大将都有个显著的特点,没败绩,谁能保证自己一生无败绩?


吾king德皇


廉颇在赵惠文王时期,威震诸侯,连秦国都不敢轻易来侵犯,长平之战廉颇在纵然不胜,也不至于落败。邯郸之战廉颇在人力物力比长平之战凶险数倍情况下,带领老弱的军队抗击数倍于己的秦军虎狼之师两年之久,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击败秦军,还以13万军队打败了趁火打劫的燕国六十万军队,使国家转危为安,避免了亡国之灾,当之无愧为一代超级战神!是秦军攻不破的钢铁长城!


幸福一生77729277


廉颇更多的是靠着将相和入选战国四将。他确实没有什么太多的战绩,一个名将他至少都有一场自己的代表作,这方面廉颇没有。洞察战绩是一名将领最重要的素质,在这方面廉颇也是有比较大的缺点,阈与之战可以看到廉颇看不到深远的可胜之机,而赵奢洞察到了可胜之机,在赵人心中赵奢无疑更胜廉颇一筹的,不然长平换将不可能换赵括,还有长平之战初期廉颇也看不到不可胜的机会,结果初战损兵折将才转入防守,再看看李牧对付匈奴,初期无战胜匈奴之机坚决不出击。一个没有代表作、洞察战机能力比较差的将领,和其他三位战国四将比,你不觉得他是充数的?


汉唐长矛


廉颇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长平之战拼的秦赵两国的综合国力,赵国综合国力和秦国根本不在一个层次,失败是必然的!

个人认为,如果长平之战一开始就用赵括,可能还有一线胜利的希望,因为毕竟当时赵国除了地利这一点,其他没有任何优势!所以长平之战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结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