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青年人的焦慮

一位青年人的焦慮

獨立思考是五四青年永恆的精神火炬


作者:薄荷少年


想借著五四這個日子談一談我近來的焦慮,作為一名青年人的焦慮。


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焦慮,是09年的時候,剛讀初一,我在空間裡寫“黃色08,藍色09”,新環境帶來的挫敗感引發了連鎖反應。


於如今而言,又是新的一輪,與其說是焦慮,不如用“撕扯”這個詞更能描述我如今的感受與心境。


這種撕扯是當我初次認識到這個世界的殘酷與陰影時的內心膽怯,是當我逐漸熟悉適應這個世界的部分運行法則時的內心矛盾,是當我清晰的看到社會性規訓和自我認同之間產生衝突時的不安和掙扎。

社會總是在無形地教育著、製造著這個世界的“理想人”,他們有著被承認的成功,有著被認可的存在意義,他們符合主流的審美,是這個時代的楷模和榜樣。


可惜的是,“理想人”的選擇並不多。


題目也許沒有正確答案,但永遠都有標準答案。人生也許可能壓根都不是一張考卷,但社會在挑揀評判時,我們又都被平面化地分解成為一條條數據。


當世界如巨輪運轉,帶著強大的裹挾性驅動,我們脆弱如蘆葦,是否還能夠保持那一份獨屬於蘆葦的思想呢?


如果人生的指向是封閉的單向性,我們還會被賦予回撤和改選的權利麼?


如果一切都如工廠流程化的生產,每一個環節都要保持一絲不苟,合宜的順序裡間插合適的程序,那麼我們是否都該屈服於時間的掌控?


一位青年人的焦慮

當精緻的樣板成為唯一,小眾被規訓,內心的聲音被神代替,我想大概不會有《霍亂時期的愛情》裡阿里薩的那句告白,“費爾米納,我等待這個機會,已經有51年9個月零4天了,在這段時間了,我一直愛著你,從我第一眼見到你,直到現在。”


大概不會有《月亮與六便士》裡結尾那句“孤獨的靈魂懷著不為人知的幻想,終於向他夢寐中的島嶼進發。我喜歡他四十七歲奔赴新世界的場景,多數人在這年紀已經安享天命。”

本該是一些囈語,偶爾想逃走。前段時間與友人祈禱說,“想要一直保有嘗試未知和自由選擇的機會,擁有不斷修正人生路線的特權,在無數次的不需付出任何代價的「失敗」和「厭倦」後找到自己人生的平衡點。”


但在讀村上的隨筆時,他寫道 “我就是我,不是別人,這於我乃是一份重要資產。心靈所受的傷,便是人為這種自立性而不得不支付給世界的代價。”


所以這種代價什麼時候消失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