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牛:他们一起说相声、一起考进北大,其中1人还是理科状元!

最近,北京大学的几位曲艺爱好者,光华管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朱景琛、刘浩宇与哲学系2019级博士生张翊轩,利用居家空闲时间创作了一首快板作品《战疫风云》,表现了北大援鄂医疗队的前线奋战和北大同学抗疫期间的居家生活。

快板讲究艺术的节奏韵律、句头板眼的统一和节奏的契合。三位同学在线上录制时尝试各种方式,但均因网络延迟无法做到板跟人走。

几经尝试,他们决定先商定好节奏与板眼,由朱景琛事先录好伴奏和他的唱段,并为张翊轩和刘浩宇留下空段,三人分别录制好音轨后,再合并、剪辑,从而完成作品。

三位创作者当中,朱景琛和刘浩宇在高中时就已经相识,还曾一同创办过曲艺社团,2018年两人一起考入北大。其中,刘浩宇同学还以722分的高考成绩摘得了当年的北京市理科状元。进入北大后,两人的曲艺爱好有了新的展示舞台,北大的精神气质也在艺术创作上给了他们充分的滋养。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对“状元搭档”。

“学霸”的曲艺之路

朱景琛和刘浩宇从小接触曲艺,广播、电视频道的长期播放,渐渐地培养起他们对曲艺的兴趣。因为曲艺这一爱好,朱景琛和刘浩宇得以互相认识,并在高中时创立了人大附中的金松曲艺社。

朱景琛说:“这些东西,它很平俗,它不像西洋乐那样需要去学习才可以培养出兴趣,它就是喜欢。”

初中时偶然听到一位同学说相声,这让朱景琛意识到原来自己也能说相声,可以如同钢琴等西洋音乐一样去学习和尝试。

从一开始自己学习摸索,到后来通过朋友认识了越来越多的人,朱景琛进而认识了青年相声、快板书演员郭鸿斌老师,并拜在他门下学习快板书。

刘浩宇在表演上虽没有师父领进门,但也勇于尝试表演,在高中时一次机缘巧合下表演了一段自己写的快板书。

刘浩宇坦言当时还不太会说,效果也不太好,但也因此让其他人了解到关于他的兴趣爱好,“后来就是他(朱景琛)找了我,然后我们俩就开始聊这些事情,慢慢我也觉得这挺不错的,毕竟也不能说光学习,也得发展点这种业余爱好。然后我就慢慢开始跟他学,有时候表演也一块参加。”

“当初创立曲艺社时是怀抱着一种使命感的。”朱景琛说道,尽管现在自己看来挺幼稚的。

现代人的审美取向总是偏于创新,对于曲艺等传统艺术却缺少兴致,而朱景琛却认为传统艺术实际上没有壁垒,是艺术的发展沿革,更是为大众服务,因此他认为自己有义务把传统艺术的魅力展现给大众。

真牛:他们一起说相声、一起考进北大,其中1人还是理科状元!

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他们遇见的第一个难题是规模很小,为了扩大规模,他们把所有对曲艺表现出兴趣的人都纳入社团里,甚至包括他们的化学老师、英语老师、地理老师。第二个难题在于缺少表演的机会,因为作为表演性质的传统艺术,正是需要表演的平台。

朱景琛坦言刘浩宇在这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他老考年级第一,然后老师就会注意,我的成绩也不算太差,老师就有了鼓励我们全面发展的想法”

在老师鼓励下,他们有了许多演出的机会,如在开学典礼上表演,还举办过一场三国曲艺专场。

走上“最佳舞台”

真牛:他们一起说相声、一起考进北大,其中1人还是理科状元!

2018年9月,朱景琛和刘浩宇一起考进北京大学。此后,北大各院系的新年晚会和毕业晚会多了两个人的身影。作为学生兼曲艺爱好者,北大对他们来说是“最佳舞台”。

真牛:他们一起说相声、一起考进北大,其中1人还是理科状元!


真牛:他们一起说相声、一起考进北大,其中1人还是理科状元!

高中时期的朱景琛和刘浩宇

来到北大后,朱景琛和刘浩宇以搭挡身份活跃在各院系的新年晚会、校级的毕业晚会以及戏曲节上;朱景琛还参与了京昆社的演出,在北大校园传承版《牡丹亭》中饰演杜宝。

真牛:他们一起说相声、一起考进北大,其中1人还是理科状元!


真牛:他们一起说相声、一起考进北大,其中1人还是理科状元!

朱景琛在北大京昆社的演出

大学的学习不同于中学,面对兴趣爱好和学习,两位同学也面临着平衡和取舍。

修了数学双学位的刘浩宇表示确实有时候会感觉事情太多,但他认为只要能专心一致,每件事都能尽量做好,“我现在做这件事情,我就尽量不要去想别的事情,我把它做好,然后我相信未来的我能够处理剩下的一些事情,每次都这么想,慢慢这个事情就适应下来了。”

他也坦言即便是在高中时候,他比起朱景琛,在曲艺方面的投入是较少的,当时的主要重心仍然是在学习上。

因为学业的繁忙,朱景琛和刘浩宇也笑言现在的表演准备常常是“一小时速成”。尽管如此,朱景琛仍然从中有所收获,其中让他特别深刻的经历正是北大校园传承版《牡丹亭》的演出,他因此有机会到苏州昆曲院学习昆曲、与昆曲院的专业老师学习交流,也与北大其他的曲艺爱好者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真牛:他们一起说相声、一起考进北大,其中1人还是理科状元!

朱景琛在北大曲协的演出

在北大学习了一年多以后,两位同学也表示心境上确实有变化,包括对学校、对学术的理解。

朱景琛认为自己对新的环境和事物的认知,呈现着摆动型的变化,例如从一开始对北大的憧憬,到进入北大时后接触到真实课堂,再到他接触了不同的老师,循序渐进地发现到了北大视野和胸怀的多元包容。

刘浩宇认为学生总是需要逐渐地了解学校的不同面貌,也因此才发现更多原来不知道的部分,“北大确实是一个很多元的地方,它就是有很多特殊的地方”。

真牛:他们一起说相声、一起考进北大,其中1人还是理科状元!

在全国人民居家抗疫期间,朱景琛和刘浩宇连同哲学系2019级博士生张翊轩利用在家中的空闲时间,创作曲艺作品为抗疫做贡献、为人民加油打气。

为了在曲艺作品中体现北大特点,朱景琛在思考文案撰稿上面临不小挑战,怀着创作北大抗疫作品的决心,他因此把作品的主体定为:北大援鄂医疗团队的前线奋战和北大同学抗疫期间的居家生活。

作品文本的创作在郭鸿斌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形成,但表演录制的阶段仍面对不少困难——快板讲究节奏韵律、句头板眼的统一、节奏的契合。在正式录制时,张翊轩和刘浩宇的快板不在手边,只能依靠朱景琛一个人伴奏。三人在线上录制时尝试各种方式,但均因网络延迟无法做到板跟人走,网络同时录制的方法不可行。

最后三人决定商定好节奏与板眼,由朱景琛事先录好伴奏和他的唱段,并为张翊轩和刘浩宇留下空段。三人分别录制好音轨,由刘浩宇合并、剪辑,朱景琛再为结尾录制了一段加强板,以加强气氛,最后的音频才得以完成。

他们不仅展现了北大人的多元多面,也通过发扬曲艺,表现了曲艺的不同面貌,在任何时刻,都能鼓舞人心。

来源:北京大学 采写:黄时恩 图片:受访者提供 排版:筱羽 责编:以栖、昭花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