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常臨幣”,一段民國史

一枚“常臨幣”,一段民國史

龍虎塘張忠義壹角銅幣(隱喻幣)


在民國曆史上,曾經出現過一種十分奇特的貨幣,其鄉土氣息濃厚,版別種類眾多,這就是常州地區臨時流通幣。

常州地區臨時流通幣,簡稱“常臨幣”,字面上很容易看出來其流通範圍僅限常州地區,而且是一種臨時應急性質的貨幣。

常臨幣發行流通的時間很短,大約在1938年到1941年之間,這個時候正是抗日戰爭時期,而常州地區正好地處蘇南淪陷區內,因此常臨幣的出現必然與那段動盪的歷史有著緊密的聯繫。


01 淞滬會戰失利,常州淪陷


一枚“常臨幣”,一段民國史

1937年8月13日,上海南站遭到日軍轟炸,淞滬會戰爆發,日軍先後出動50萬上海派遣軍,進攻上海,企圖三月亡華。

淞滬會戰血戰了3個月,雖然粉碎了日軍三個月解決戰鬥的企圖,但是國軍傷亡25萬餘人,也實在是扛不住了,11月20日只得撤退,上海自此淪陷。

一枚“常臨幣”,一段民國史

而常州就在上海和南京之間,日寇從上海出發,沿寧滬線向西進攻,直指當時的中國首都南京,而常州就在這條進攻線路的中心。

於是,上海淪陷後僅僅過了9天,11月29日常州就淪陷了。而半個月後,南京也相繼失守......


02 局勢動盪,貨幣供應中斷

日寇在向西進攻過程中,一路上燒殺搶掠,大批民眾四散逃離,沿途的很多縣城都遭受了滅頂之災,比如常州地區的武進縣,幾乎成為空城。


一枚“常臨幣”,一段民國史

隨著國民黨政權撤退到了陪都重慶,寧滬線沿線的地區被日軍佔領後,雖然建立了地方傀儡組織,但是這些漢奸都忙著撈好處,本來也無心維護地方,所以並沒有實行有效的地方管理。而在蘇南的新四軍,其抗日根據地也剛剛開始建立,還不穩固。

於是,國、共、日、偽多方勢力在常州地區,可謂錯綜複雜,但是誰都不能有效的控制管理地方事務,地方統治出現權力真空。

1935年,國民黨政府就實施了法幣政策,發行法幣作為國家貨幣體系,硬幣也隨之發行,同時銀元被禁止流通。

一枚“常臨幣”,一段民國史

而常州地區的硬幣當時主要由在上海的中央造幣廠鑄造,隨著上海淪陷,中央造幣廠內遷,法幣中的硬幣供應中斷。

而到了1938年底,一些逃難的民眾陸續返回了常州地區,生活還要繼續,總得活命不是。

吃穿住用,生活必需品需要購買,商家需要經營才能存活,隨著當地經濟活動逐漸恢復,對貨幣的需求量開始回升,而原有硬幣供應中斷後,貨幣奇缺,在交易中出現了找零困難,也就是錢荒。


03 地方自救,自制發行代用幣

錢荒出現後,就會造成市場交易不暢,物價波動,買賣受阻。而這時候地方權力真空,又沒有一個統一的部門去解決這些問題。

可是,常州地區地處江南魚米之鄉,商品經濟發達,地方有很多的商號,自然不能讓自己買賣做不成。結果就是隻能自救,為保護自身利益,抵制戰亂和錢荒的危害,1939年常州各鄉鎮公所、商會、地方權勢人物、較大規模的商號、錢莊、酒樓、茶館、糧行等等,紛紛自制發行在地方集市、行會中流通的代用幣,於是常臨幣出現了。龍虎塘民間代用幣也在這樣的情景下誕生了。

一枚“常臨幣”,一段民國史

龍虎塘瑞記“龍”字壹角銅幣

該幣直徑2.3釐米,重4.54克,正面中圈寫有“龍”字,外側為圖案,幣背:瑞記壹角。

一枚“常臨幣”,一段民國史

龍虎塘潘墅陸記商店雙龍“陸”字貳角銅幣和雙鳳“禮”字貳角銅幣

龍虎塘潘墅老街陸記商店製作的雙龍“陸”字和雙鳳“禮”字貳角銅幣,造型精美,雕模師充分發揮想象,表現出雙龍搶珠、雙鳳戲珠的活潑靈動。

一枚“常臨幣”,一段民國史

潘墅陸裕豐暫用找貼五分銅幣

抗戰時期潘墅“陸裕豐”發行銅幣。該幣直徑3釐米,重7.37克,正面上方有“潘墅”,中間有“陸裕豐暫用找貼”字樣,下方為“五分”字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