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西吉縣城,原來是這般模樣……

西吉縣城所在地沐家營,在數百年前,(至少前至元代)還是一個以牧為主,農牧兼作的小屯落。

明洪武二年( 1369 ) ,朱元章的養子沐英因徵陝、甘有功,被欽賜為平西王,並在今西吉縣城郊一帶(古稱武延川)賞賜草場多處,為軍營牧地。沐英便築城於此,命名為沐家營。沐英後派遣家人藍、馬二姓與當地土司張朵兒、沈智等 18 戶人居之留守,經理各莊地租。

清乾隆年間,因其營久紀,沐徵(系沐英第五代孫)與陝西都司正千戶趙篙再次督修城池。城垣(周圍 2 裡,高、厚各 3 丈 5 尺)從此改營為堡,謂之沐家堡。清末至今近百年來,後人相繼訛傳此地是我國宋代著名女將穆桂英的紮營練兵之地,故將沐家營就虛傳為“穆家營”了。

據當地記事老人口述,民國 18 年( 1929 )秋後,人們從百年不遇的大饑荒中逐漸緩解過來,經當地殷富人家李生華、李萬新、李大奇等倡導,並得到穆家村村長馬義祿及在群眾中享有聲譽的馬明芳、馬正興、馬佔朝、馬佔奎等人的竭誠資助,並經社會各方面的籌措,在穆家營成立了集市貿易,以農曆一、四、七日為逢集交易。從此,這裡就逐步產生了手工業、旅店業、雜貨銷售業、飲食業等各種小型工商服務行業。這樣就使穆家營逐步成為葫蘆河畔的一處集市。

民國三十一年( 1942 ) 10 月 10 日,西吉縣成立。農、工、商各業並存,變更以古歷一、三、五、七、九為集市交易日。首任縣長孫宗鐮(山西安澤縣人)乃在紀廢的城廊遺址上重建城池。孫縣長聯繫各方、各界人士,籌集勞力、資金並委任縣政府科員楊鳳舞(新營鄉大沙河人)經辦,時經一年許,建造了高 8.23 米,厚3米,佔地面積135畝的正方形城池。土方工量為 29880 立方米。

城池開有南北二門,南曰:“中正門”,北曰:“北辰門”。四角及門頂之上均建有小房,為守衛宿舍。城內設縣政府、縣黨部、羈押所及兩所中心小學,縣政府位於城西。

百年前的西吉縣城,原來是這般模樣……

70年代縣委、武裝部

民國三十二年, ( 1943 ) ,破土興建,歷時四年竣工,有土磚木結構瓦房,還有土窯,建築面積約 2500 平方米。前院設有“中山禮堂”一座(位於現在縣政府辦公樓背後)。可容 300 人集會。縣黨部設在城東北角(老公、法檢辦公樓處),與縣政府同年興建,經兩年落成,為“四合院”形式,亦屬土磚木結構瓦房和土窯洞,佔地面積 425 平方米。

城內兩所小學即“穆家營中心學校”和“中正中心女校”,均位於城池西側(今武裝部佔址),民國三十五年先後落成開學。城北有羈押所。城中央有人造土臺一處,上建“忠烈祠”,為大會講演之用,上供關、嶽二公及抗戰陣亡將士牌位。城內除了這些建築設施,則無居民落戶。

城池外面西有 30 畝苗圃一處。署名“中山公園”。城外面有東西走向的街道一條,長 1 . 5 公里。街道南北兩側及東西兩端為居民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 ,城關鎮又在街道兩端修建磚箍柵門二座,東曰:“光烈”、西曰:“西月”。依此為界,將街道分為東關、西關、中山街三段。設縣治後的穆家營,工商經濟劇增,農貿市場繁榮,文化、教育、衛生、體育事業初創。

百年前的西吉縣城,原來是這般模樣……

70年代西吉縣城一角

1949 年 8 月 9 日西吉縣解放。在新中國經過幾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縣城各方面均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面貌煥然一新。北、南、中三條街兩旁一幢幢樓房拔地而起,使城鎮建設井然有序。1942 年始建的城池舊址,已被黨、政、軍機關的新建築所取代。

百年前的西吉縣城,原來是這般模樣……

(注:此資料由王佩瑚據有關史料考證,在參閱 《 縣誌 》 的基礎上,通過馬忠賢、李鳳歧等八旬老人的口述,整理成文。向作者表示致敬)

#寧夏身邊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