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北大隻靠一篇作文? 看一看那時上個大學有多難

民國時期,中國處於歷史上的亂世,前有軍閥混戰,後有十四年抗戰和三年內戰。如今卻有不少人對那個所謂的“黃金年代”懷念不已,認為那個時代“大師”輩出,如果當個教授或者作家,一個月就有幾百塊大洋的薪水,生活得如何舒服云云。讓我們看一看真實的民國時代的大學教育情況,上個大學有多難,畢業後是不是能夠成為“人上人”。

民國時期北大隻靠一篇作文? 看一看那時上個大學有多難

民國風畢業照

對於民國時期的高等教育來講,那是絕大多數普通中國人所無法觸及的地方,除了個別有錢有勢的家庭,只有極少數幸運的人才有機會進入大學。而絕大多數人都是文盲,好一點的還能上幾年小學,認識幾個字。如果能夠上個高小(大致相當於初中),在鄉村中已經算是文化人,能勉強把信寫通順,進行簡單的計算,很多時候都可以幹個賬房先生什麼的,脫離了體力勞動。

正因為社會整體教育水平低下,當時大學招生也比較簡單,初期都是各校自己組織進行招生考試,科目少,題數也少。如北京大學1929年入學僅考:國文、外文、中國歷史、外國曆史、化學五門,其中國文考試就是一道作文題。只有在1938年開始到1941年間,實行全國統一招生考試,後來也因為抗戰和內戰的原因無法組織。

民國時期北大隻靠一篇作文? 看一看那時上個大學有多難

燕京大學

考上大學以後,能不能交得起學費是個問題。當時的學費與社會平均收入相比,算得上昂貴無比。公立大學學費較低,一般每年在50-60塊大洋,教會大學較高,一般在150-200塊大洋,普通的勞動家庭,是無法負擔的。當時社會各階層的收入差異很大,普通工人月薪15-30銀圓,技師能達到40-50銀圓,30年代大學畢業生的起薪一般是50銀圓,中學教員、工程師、記者等知識分子,月薪80-200銀圓之間,大學教授平均月薪350銀圓。

根據統計,在1931年,果粉認為的黃金十年中,全國專科以上學校數量約107所,在校學生人數為4.4萬人,教師人數約7000人,校均學生420人左右,在校大學生佔總人口比例只有萬分之一。當下高校擴招之後,高校體量惡性膨脹,四五萬人規模的高校不在少數,一所學校就能頂民國全部的100所學校了吧。從民國元年到1946年累計培養專科以上畢業生18.6萬人,每年平均也就5000人左右,後期數量逐漸增多。也就是說,當時的知識分子階層只是一個很小的群體,屬於精英中的精英,在今天上不了985、211學校的,回到民國同樣上不了大學。

民國時期北大隻靠一篇作文? 看一看那時上個大學有多難

國立中山大學

在有限的招生規模下,文科生的比例佔絕大多數,如1930年,全國在校大學生為37566人,文科生佔四分之三,理工科少的可憐。與當時社會的需求主要是理工人才相比,這個比例顯然是極不對稱的。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師資力量和教學設施,不足以支撐理工科的發展。對於貧窮落後的舊中國,再多的文科“大師”,也無法發展實業,無助於國計民生。

1920年代前期,全國每年大學畢業生僅有一兩千人,這些人完全不擔心找不到工作。到了1930年代,隨著大學畢業人數的逐年增長,限於社會發展水平無法吸納這麼多文科生,就業問題日漸凸顯,“畢業即失業”已經成為一句口頭禪。特別是一些私立大學,招生無門檻,教學無保障,畢業也就無出路了。在民國當大學生,特別是後期,真不一定有多麼光明的前途。

在高校拼命擴招的今天,高等教育普及率遠遠高於民國,還有很多人抱怨大學難考,如果這些人放在民國,可能連上小學的機會都不一定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