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孩子是教育,但“情緒型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得彌補

我小區單元對面的五樓,住著一位單身媽媽和他上四年級的兒子。這位媽媽在小區裡被大家熟知,因為她的“河東獅吼”總穿梭在小區裡。

這位媽媽控制不住情緒,兒子稍微有一點不順她心,她就對兒子大聲咆哮,“你是傻子嗎?”“你簡直比豬都笨”“滾,看見你我就想發脾氣”“你怎麼又闖禍了,還想讓我活嗎?”這些話語因為她太常說,我腦海裡都時常響起來。

本以為,媽媽和孩子說話的方式就“吼”這一種,因為我們倆很少直接見面,都是聽她在家裡吼孩子,直到前幾日,我和她在家門口的商店碰到了,才發現這是一位情緒多變的媽媽。

批評孩子是教育,但“情緒型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得彌補

男孩想吃雪糕,媽媽不給買,本以為媽媽要罵孩子,沒想到她溫柔地對兒子說:“現在天已經轉涼了,你看,今天還在下雨,吃雪糕會感冒的。”男孩不樂意地說:“夏天都過完了,我還沒吃過幾次雪糕,太倒黴了。”聽了兒子的話,媽媽有點變臉了,接過兒子的話語氣沉重地說:“你倒黴,我還倒黴呢,天天不順心。”兒子不服氣,撇著嘴回媽媽:“你不開心和我沒關係。”兒子這句話,徹底把媽媽激怒了,她喘著粗氣,眼睛裡佈滿憎意對兒子大喊:“咋和你沒關係,生了你這麼不爭氣的東西,學習不好又不聽話,你說,你有沒有害我,有沒有?”媽媽說最後一句“有沒有”時,面部已經扭曲了。

這位媽媽從溫柔到歇斯底里,不過一分鐘的時間,這一分鐘裡,她的情緒經過了很大變化。通過對這位媽媽在家和在外的種種表現,可以判斷,她是一個控制不住情緒的媽媽,在心理學中,稱作“情緒型父母”。

批評孩子是教育,但“情緒型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得彌補

01、“情緒型父母”是怎樣的父母?

“情緒型父母”通俗講就是,他們容易受感情支配,在面對孩子時,感性大於理性。這些父母情緒變化很快,上一秒和顏悅色,下一秒就歇斯底里。“不穩定性”和“不可預測性”是他們的特質,隨時爆發的情緒讓家人特別是孩子,精神常處於高壓狀態。

生活中,“情緒型父母”並不少見,我們經常可以看見一些父母在面對孩子時,平靜不了幾秒就控制不住自己,於是大吼大叫。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情緒型父母”很難有同理心,很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傾聽孩子的聲音,他們短暫和孩子溝通或者根本不和孩子溝通後,就根據自己的情感需求(比如想表達自己內心的憤怒、不滿、絕望)對孩子做出評價,並且說話時情緒激烈。

也許“情緒型父母”對孩子爆發情緒後,會悔恨不該對孩子發脾氣,並決定下次一定好好談,但真正再次遇到孩子不和自己心意時,他們又會被情緒操控。

“情緒型父母”是如何形成的呢?可能情緒型父母的父母就是控制不住情緒亂髮脾氣的人,孩子繼承了父母的情緒,並演繹在自己孩子身上。也可能是這些父母身心承受不起生活壓力,煩躁、焦慮感積壓過多,演變成了習慣性地爆發情緒。但是,不管是在原生家庭裡形成的情緒,還是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情緒,“情緒型父母”都是自私的父母,因為他們總是從自身的情感需求出發,卻以愛的名義責罵孩子,認為孩子不夠好,對不起自己的,卻很少自我反省。

批評孩子是教育,但“情緒型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得彌補

02、“情緒型父母”在給孩子製造無法消除的傷害!

孩子面對情緒無常的父母,很受傷害。父母毫無徵兆變化的情緒,讓孩子時刻處在沒有安全感中,日積月累,對孩子造成各種負面影響。

1、孩子容易成為“治癒型幻想”的人

《不成熟的父母》一書將“情緒型父母”定義為不成熟的父母。不成熟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影響就是使孩子成為“治癒型幻想”的人

我想世界上應該沒有天生就排斥父母的孩子,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孩子生命初期要滿足底層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求、歸屬和愛的需要。這些需要靠養育著提供,最好是父母,這也就決定了,孩子天然想要靠近父母,以獲取這些能量。

“情緒型父母”帶著責備爆發的脾氣使孩子恐懼接近他們,但孩子本能又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和愛,於是,孩子會把父母發脾氣的原因歸咎在自己身上,並認為如果自己變成父母理想的樣子就好了。

這種想法,使孩子設法逃離真實的自己,用“要是……就好了”完成自我期待,比如“要是我聰明一點就好了”“要是我漂亮一點就好了”“要是我有錢就好了。總之,孩子通過幻想一個好自我來治癒自己被父母攻擊受到的傷害。

“治癒型幻想”使孩子逃避面對自己,不能肯定自己的價值,同時自我厭惡,被自卑感深深地折磨。

批評孩子是教育,但“情緒型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得彌補

2、孩子成為低自尊的人

“自尊”指我們對自己總體的看法,以及如何評斷或評價自己,是我們賦予自己作為人的價值。

“低自尊”者對自己的評價大多都是負面的,他們只能注意到自己的缺點、錯誤,並對它們進行放大。

和“情緒型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最容易感到的就是“我不夠好”,所以讓爸爸或媽媽如此惱火。這些想法,漸漸使孩子真的認同自己的感覺,加上父母情緒失控時說的批判孩子的話則更加加深了孩子對自己的負面認同。孩子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就會成為“低自尊”的人,只能看見自己的缺點、不足,認為自己是無用之人,他們的情緒狀態也總是處於羞愧、焦慮、不安、憤怒、絕望之中。

低自尊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是一生的,在兒童期,低自尊水平的孩子不敢和別的同學交朋友,遇事總是躲在後面。青春期,低自尊水平的孩子敏感多疑,他們認為自己不夠好,卻也害怕別人看見自己不夠好,總是偽裝自己,不與別人坦誠相見。在工作之後,低自尊水平的人害怕參與集體活動,自卑感使他們總是想要放棄努力的機會。

批評孩子是教育,但“情緒型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得彌補

3、孩子未來難以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父母偶爾一次控制不住情緒或被孩子很嚴重的錯誤行為激怒而爆發情緒,都算不上“情緒型父母”。“情緒型父母”的特徵是“不穩定性”、“不可預測性”,他們面對孩子隨時會控制不住情緒。親子關係中這樣的相處模式對孩子未來與朋友、伴侶、自己孩子的關係都造成了威脅。

首先,孩子與朋友的關係。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父母喜怒無常的情緒會讓孩子產生極大的不信任,產生“最親的人都不愛我,外人更不會喜歡我。

因此,孩子很難與他人建立親密的友情,總是帶著面具交朋友。

其次,孩子與伴侶的關係。心理學認為,一個人與妻子或丈夫的親密關係,其實是自己與父母關係模式的複製。在夫妻相處時,被“情緒型父母”操控長大的孩子,因為缺少愛和關注,他們很容易繼續在夫妻關係中忍受對方的情緒,甚至服從對方,結果就是,成年後的自己繼續過著孩童時痛苦的生活。

批評孩子是教育,但“情緒型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得彌補

最後,孩子與自己孩子的關係。受“情緒型控制”的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成為兩種大相徑庭的父母,一種是對孩子特別溫柔的父母,因為自己年幼時,父母的暴躁使自己想盡辦法想要逃離這樣的父母,於是自己成年後,選擇做相反的對孩子溫柔體貼的父母,這是一種補償心理,補償自己曾經受過的傷。另一種是繼續延續自己父母的情緒,他們的心理是,自己小時候不能違抗父母的情緒,自己做了父母后,自己的孩子也同樣不能違抗自己的情緒,於是把自己受過的傷傳承給孩子。

批評孩子是教育,但“情緒型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得彌補

03、“情緒型父母”一定要彌補自己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情緒型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很大,貫穿孩子的一生,但也是可以慢慢彌補的,但彌補的前提是父母要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做出改正。妄想孩子自行消解痛苦,這是不可能的。

1、覺悟自己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拒絕做情感勒索者

改變情緒的前提是,覺悟到自己情緒產生的危害,包括對自己和他人。

“情緒型父母”在情緒失控時、失控後,很難意識到自己是有問題的,他們往往覺得都是孩子不好,是孩子惹的自己情緒爆發,於是用責怪孩子的方式對孩子展開攻擊,並讓孩子產生深深的內疚感。其實,有問題的是父母自己,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面對生活的壓力,選擇用孩子做自己情緒的排解者,他們是孩子的“情感勒索”者。

“情緒型父母”要主動認識到,引發自己情緒失控的原因並不是孩子,而是自己對世界的錯誤認知,自己不合理的評判標準。當父母能夠覺悟到自己的問題,才可能嘗試改變自己面對孩子的態度。

批評孩子是教育,但“情緒型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得彌補

2、採用4C管教法,以尊重為基礎與孩子展開情感交流

當“情緒型父母”覺悟到自己對孩子的情緒是有問題的後,父母需要通過一系列措施彌補自己曾經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一書,給出了一個父母與孩子交流的4C法則。

溝通(communication)

選擇(choices)

結果(consequences)

連接(connection)

溝通(communication)當孩子出現問後,“情緒型父母”要告誡自己,停止心中一貫被激怒的怒火,告訴自己,眼前的孩子需要自己的關心和愛,然後嘗試與孩子進行溝通。溝通時,父母的眼神和動作要呈現出對孩子發自內心的尊重,並使用鼓勵性的言辭。

選擇(choices)“情緒型父母”以前常常是責令孩子要怎樣做,孩子絲毫沒有選擇權,現在,父母要給孩子選擇的權利,當然也是要在父母的能力範圍之內。比如,選擇自己喜歡顏色的衣服,自己喜歡的玩具。

批評孩子是教育,但“情緒型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得彌補

結果(consequences)許多時候,孩子惹父母生氣的原因是,父母並沒有給孩子建立清晰的規則,卻責怪孩子沒按要求辦事。父母一定要給孩子建立行為規則制度,讓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了哪些事要受到懲罰,明白自己要承擔的結果,這樣孩子犯了錯就不會抱怨。

連接(connection)父母管教孩子的核心是鏈接,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感、需要被父母連接到了,他們就會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也會發自己內心的與父母交流。

批評孩子是教育,但“情緒型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得彌補

3、真誠地向孩子道歉

“情緒型父母”一定要認識到自己喜怒無常的情緒對孩子的殺傷力,併為之前自己不合理的失常情緒給孩子道歉。切忌道歉要真誠,這樣孩子才會接納,並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小。

道歉可以分為三步:

第一步,向孩子描述自己的錯誤,承認自己沒有控制好情緒。

第二步,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主要讓孩子說出自己內心的委屈、傷心。

第三步,和孩子商量以後自己出現情緒問題時,讓孩子及時提醒自己。

當你面目猙獰地吼向孩子時,別以為你在教育他,你是讓他害怕,害怕你,害怕這個世界。“情緒型父母”要認識到自己持續這樣爆發情緒會對孩子產生難以磨滅的傷害。一個溫和的、有愛的孩子,需要溫和、有愛的父母。拒絕做“情緒型父母”,讓孩子在愛的包圍中健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