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寫作主題:《樞紐:3000年的中國》(八)

這是悟空昱彤五月份發表的第十二篇文章,系列寫作的第九篇文章。

今天繼續系列寫作的內容,還是來聊中國歷史,以施展老師的《樞紐》一書為主要參考。

系列寫作主題:《樞紐:3000年的中國》(八)

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為什麼像元朝、清朝這樣的遊牧民族征服型王朝,卻能夠超越漢人王朝,建立起同時統治長城南北的大帝國呢?他們又是怎樣做到的呢?

系列寫作主題:《樞紐:3000年的中國》(八)

受限於草原的自然生態條件,草原只能依靠一個個小部落來治理。但是,自從西漢以來,草原上出現了匈奴、鮮卑、蒙古那樣的強大的遊牧帝國。這些龐大的遊牧帝國,彷彿一夜之間出現了。為什麼是這樣的?其實答案很簡單:草原遊牧帝國出現的根本原因在於中原的統一。

系列寫作主題:《樞紐:3000年的中國》(八)

正是在秦統一中原,建立龐大的農耕帝國之後,草原上才有可能出現龐大的遊牧帝國。為什麼呢?這還要從草原和中原的雙邊關係談起。草原上的資源有限,除了肉、奶等少數產品外,遊牧者需要的很多生活資料都要從南方農耕地區獲得。獲得的方式主要是兩個渠道:戰爭和貿易,很顯然,貿易的獲取成本更低些。但問題來了,中原地區的人們是否願意與草原地區進行貿易?如果中原沒統一,中原各諸侯國會競相和草原部落進行貿易,因為這樣可以獲得草原上的馬。因為草原上的馬是古時候戰爭的重要工具,不和草原做生意買馬的諸侯國,當發生戰爭時,與有馬匹的諸侯國比起來會處於劣勢。如此一來,諸侯國之間的競爭關係會使得草原與中原的貿易條件達到一個大致的市場均衡價格。這對於草原上的諸多小部落而言是一種十分滿意的貿易條件,小部落自然就沒有慾望想要聯合起來。因為一旦聯合起來,貿易的利潤肯定會被盟主剝去一層,倒不如不聯合。事事都會有變化,中原統一後這個貿易關係就改變了。中原一統一,就不再有各個諸侯國的競爭,統一的大帝國壟斷了中原市場,帝國就可以用政治手段來干涉貿易,要麼壓低貿易價格,要麼乾脆斷絕貿易往來。如此一來,草原上那麼多小部落被斷絕了生活資料來源只好到南方去搶,要從中原帝國手裡搶東西,小部落豈是對手,那就必須聯合成為一個大的部落聯盟,形成與中原帝國抗衡的力量才行。於是,強大的遊牧帝國就此出現了。

系列寫作主題:《樞紐:3000年的中國》(八)

聯合起來的草原帝國,其人口仍遠遠少於中原帝國,不過卻比中原帝國更有戰鬥力。除了身體素質有優勢之外,一方面草原上的騎兵對戰中原的步兵,基本呈現碾壓之勢;另一方面草原上的生產、生活、戰鬥的單位是合一的,戰鬥效率高,後勤壓力小,遠非中原軍隊可比。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草原上比中原貧窮,對於草原帝國來說,戰爭近乎是淨收益。對中原帝國而言,戰爭幾乎淨消耗,兩邊對待戰爭的收益和慾望大不相同。這一系列的原因,使得草原帝國對中原帝國構成巨大的軍事壓力。

系列寫作主題:《樞紐:3000年的中國》(八)

這個所謂的草原遊牧帝國,事實上是一個龐大的部落聯盟。聯盟的大可汗通過壟斷戰利品的分配權,形成一個由戰爭衍生出來的中央財政。草原遊牧帝國的中央財政和中原地區那種靠稅收的財政體制很不一樣,它主要是靠戰爭戰利品形成的財政。所以,只要部落聯盟的大可汗能夠持續從南邊的中原地區搶來東西,持續壟斷戰利品的分配權,那麼他的帝國統一就能夠維持下去;一旦大可汗沒法再獲得戰利品的分配權,他的帝國也就完了。由此,對大可汗的第一要求是他必須特別能打,驍勇善戰。這與中原帝國官僚體系下對於皇帝的要求截然不同,中原帝國的皇帝只要保證最高統治的正當性即可。由於對可汗戰鬥力的要求,意味著可汗的繼承人絕不能是小孩,但是在草原上戰事頻繁,可汗的壽命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當大可汗去世以後,可能他的兒子尚未成年,於是在草原上,繼承製不是中原式的父終子及,而是兄終弟及。當然,歷史上肯定有反例,這不在今天的討論範圍內。

中原有句古話:"胡虜無百年之運",為什麼草原上游牧帝國無法超越百年的國運呢?其實理解起來很簡單,因為開國一代的可汗和他的兄弟幾個加一塊兒也活不過一百年。等到一代全都去世後,第二代的子侄輩們都覺得自己有資格當大可汗,於是便開始分裂,發生內亂。我們看到歷史上所謂大漢遠逐匈奴、大唐遠逐突厥,實際上就是中原帝國終於熬到了草原帝國自然分裂的那一天。只要北邊自己分裂,南邊就有下手的機會了。聊到這兒,終於解開了我多年前讀歷史的疑問:為什麼如此強大的秦漢就無法徹底征服匈奴啊?看了《樞紐》中的觀點和解釋,茅塞頓開,原來如此啊。

系列寫作主題:《樞紐:3000年的中國》(八)

"胡虜無百年之運",簡單來看就是草原帝國會面臨週期性的繼承危機,同樣道理,中原帝國也面臨週期性的衰敗危機。因為皇帝是靠官僚體系進行治理的,皇帝必須有足夠的能力,才能制衡官僚體系。最初的官僚體系是帝國的工具,但是很快它就成為一個寄生蟲,並且這個寄生蟲反過來主導了帝國。由此中原帝國就會陷入離心離德的危機狀態。一般來講中原帝國社會經濟規模足夠大、社會散沙化,組織化的反抗很難建立起來,所以中原帝國不太會像草原帝國那樣,大致還能耗下去。但是,此時如果出現另外一個變量,局勢就會不一樣了,它就是氣候變化。一旦氣候發生變化,人口對資源的壓力就會變大,直接導致北方的胡族大規模南下。而對於南邊的中原帝國要想維持下去必須負隅抵抗,就不得不大規模徵兵和徵稅。可是,此時的中原帝國的農民也遭遇了氣候變化,本來遭遇自然災害沒飯吃,朝廷還要徵稅徵兵,走投無路的農民只好起來造反。於是,中原帝國就在內外夾擊中崩潰甚至瓦解掉了。

就這樣,中國歷史上多次出現中原通過草原力量的注入來重建秩序的。草原力量成功注入中原,是從南北朝時期的北魏開始的,以至發展到後來中國歷史有了強大的元帝國、清帝國。

純粹的中原人無法理解草原,純粹的草原人也無法理解中原。遊牧統治者假如不能克服週期性的繼承危機的話,沒多久也會滅亡,會重蹈覆轍,繼續"胡虜無百年之運"的悲劇。然而,歷史上的元、清帝國找到了另外的道路:胡漢二元帝國。所謂二元帝國,就是在長城以南,能以中原儒家的方式來完成統治,統治者的身份是皇帝;在長城以北,則按草原遊牧的方式來完成統治,統治者的身份是大可汗。

系列寫作主題:《樞紐:3000年的中國》(八)

大可汗在入關後,一方面接受儒家文化,利用漢人統治中原,另一方面可以用中原的財富把自己的草原騎兵養起來,藉以壓制草原貴族勢力,同時用草原騎兵繼續來控制中原。這樣一個正向循環就建立起來,由此,遊牧帝國的繼承邏輯也由原先粗放式的兄終弟及轉變為父終子及,週期性的繼承危機破除掉了,"胡虜"國運終於超越了百年。草原力量注入中原後,令帝國重生,甚至煥發出比以往更大的活力,這就是我們中國歷史上出現的草原與中原相愛相殺、相互塑造的關係。由此,我們絕不能狹隘的理解中國歷史就是中原帝國的歷史,"崖山之後無中國"顯然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說法。正是因為中華文明具有的開放與包容才讓我們中國走到了今天,並將一路走下去,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系列寫作主題:《樞紐:3000年的中國》(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