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自由職業、詩與遠方,聊聊寫作是怎麼一回事

如果要說出我內心最嚮往的職業,那便是作家。說到作家,我第一聯想到的便是自由和詩意,一本書、一支筆和一沓紙稿,胸中另一番奇妙的世界,這是我向往的詩與遠方。

我以我中學獲獎的作文發誓,我是懷揣著一個作家的夢想,在成為一個作家之前,我卻對作家創作有諸多猶豫與好奇,如創作一部小說時如何構思,情節如何發展,故事如何自圓其說,寫一部小說需要多久的時間,中間如何改稿、投稿,中途寫不下去又該怎麼辦,寫作是否能養活好自己,作家與生活又該如何平衡等等?

斯蒂芬.金的《寫作這回事.創作生涯回憶錄》這本書一股腦兒回答了我的所有這些問題,甚至超出我的預期。如果你沒有聽過斯蒂芬.金,你肯定看過《肖生克的救贖》這部印象深刻的電影,沒錯,斯蒂芬.金就是這部電影的原著作者。斯蒂芬.金一生寫過40多部書和200多部短篇小說,被《紐約時報》譽為“現代驚悚小說大師”,有超過70部電影和電視節目取材於他的小說,從而創下吉尼斯世界紀錄,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他的作品在歷年的美國暢銷書排行榜中總是名列榜首,居高不下,版稅已逾億萬美金之巨,一生獲獎無數,最終被授予美國國家圖書獎終身成就獎。

創作《寫作這回事》時斯蒂芬.金已經發表了三十多部作品,還險因車禍身亡,在鬼門關轉了一圈後,斯蒂芬·金在髖部粉碎性骨折、身受巨痛的情況下重新提筆寫作,艱難地續寫《寫作這回事》,他笑稱是拼著老命寫出來的。《寫作這回事》出版之際,美國《娛樂週刊》大聲歡呼“Long live the King!”(一語雙關,既是“國王萬歲!”,“ 斯蒂芬·金萬歲!”)”

寫作、自由職業、詩與遠方,聊聊寫作是怎麼一回事

《寫作這回事》書不厚,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敘述自身成長經歷,第二部分論寫作者需準備的工具,如詞彙、語法和風格的要素等,第三部分直論寫作,如關門寫作,開門改稿,少用副詞等。整本書皆談論寫作,但卻沒有死板地說教,而是以第一人稱娓娓道來,讀來像觀摩了一個大師寫作的全過程,輕鬆自在,卻受益匪淺。

1. 你如果寫作,總會有人想讓你覺得自己很差勁,僅此而已

猶豫、自我懷疑經常是阻礙寫作進展的攔路虎,猶如我,還未開始提筆寫,便有諸多的疑問和顧慮,懷疑自己寫的不好,寫不下去,懷疑寫作的意義,甚至寫出了作品,也不敢投稿。

寫作需要自信。

斯蒂芬第一次寫作的自信來源於母親,那時他才一年級,因為生病,九個月休學在家,期間讀了大概6噸重的連環漫畫書,他將故事抄錄下來,偶爾也在適當的地方加入自己的描寫,他把其中的一篇拿給母親看,她很喜歡,臉上露出難以置信的笑容,並鼓勵斯蒂芬說:“我打賭你會寫得更好,自己寫一個吧。”

斯蒂芬被媽媽的神情鼓舞,覺得自己彷彿被領進了一棟大房子,房子裡面全是一扇一扇的窗戶,打開哪一扇都可以,好像自己擁有了無限的選擇。之後他真的自己試著寫了四個魔法動物的故事,而他媽媽以2毛5一個買了他的故事,並且寄給了她的四個姐妹。

這是他獲得的第一筆稿費。

後來,他在寫作班遇到了她的妻子塔碧莎,她也很支持他的寫作,他回憶說,如果他的妻子哪怕透露一點這樣的意思:他在旁德街上的出租房的門廊上,在荷爾門的克拉特路出租拖車屋的洗衣間裡花那麼多的時間寫作是浪費功夫。他想他的寫作的心肯定早就失去大半了,可她沒有說過一句。

但是,曾經在他13歲的時候卻碰了釘子。他酷愛恐怖驚悚的電影,在觀看了《陷坑與鐘擺》之後,萌生要把它寫成小說,並興致勃勃地出版成書,在學校兜售,結果卻被希斯勒小姐叫到校長辦公室,責問:“斯蒂文,我想不通,你為什麼要寫這種垃圾東西?你有天分。你為什麼要浪費自己的天分呢?”

寫作、自由職業、詩與遠方,聊聊寫作是怎麼一回事

為此,斯蒂文很長一段時間都為自己寫的東西感到羞愧。直到他40歲時才想明白,他說“幾乎每一個,哪怕只出版過一行字的小說家或是詩人都曾經被人指責,被人說他(她)是在浪費上帝賦予的天分。哪怕你畫畫、跳舞或是唱歌,總會有人想讓你覺得自己差勁,但這僅此而已。”

是的,僅此而已,不要拿別人的態度過多地懷疑自己,我們沒必要討好所有人。衝著熱情和自我滿足寫作,就要堅定不移地寫下去,哪怕沒有人相信你,你也要像籃球運動員上場一樣,堅信自己是有戲的。

2. 故事猶如埋在地下的化石,是被人發掘出來的

寫作前不構思情節,這點很讓人意外。

斯蒂芬認為故事有如埋在地下的化石,是被人們發掘出來的,需要細細地處理,有時候發現的化石很小(短篇),有時候很大(長篇鉅著),過程都很驚喜,對於作家來說,構思情節就像用一把開山錘挖掘化石,會嚴重破壞故事的完整性,讓人感覺造作。

斯蒂芬開始創作通常都是從一個簡單的點子開始,然後依靠直覺,循著故事發展的情勢一步步推進,這樣的故事發展下去,最終得出他們自己的結局。他在這個過程好像沒有決定任何情節的發展,人物是根據自己的個性、情緒在發展,故事也像早已存在的化石一樣,他只是把它挖出來,結果出來都不賴。

寫作、自由職業、詩與遠方,聊聊寫作是怎麼一回事

如他的作品《頭號書迷》,創作起因是他在飛機上做了一個夢,依稀夢見一個作家,有一個女粉絲,女粉絲養了好些寵物,其中一隻寵物豬的名字和作家的名字一樣,作家被關在一間臥室裡,還斷了一條腿。夢醒之後,他很快抓住這靈光一閃的記憶,將點子記錄在一張紙巾上面:

她講話很快,但很少和你對視。是一個大塊頭女人,身體結實。她是一個滴水不漏的人。“我給豬起名米澤麗並非是惡意取笑,不,先生。請您別這麼想。不,我給豬起這樣的名字是出於崇拜者的熱愛之情,這是世上最純的愛。您應該感到榮幸。”

回到酒店,他因這個點子很興奮,感覺自己發現了化石的位置,接下來的工作只需要耐心地挖掘。

我很喜歡他的這種創作方式,我經常也有這種靈光乍現的時候,只是經常還沒開始創作就急著冥想情節,在冥想情節的過程中耗盡了心力,最後又一一地否決,最終落到紙面的故事一個都沒有。

斯蒂芬的這種創作方式至少可以讓我們的大腦從“情節發展”轉到一些更有趣的東西上,在真正創作的過程中可能迸發出更有意思的情節,事先設計好的情節框架也可能被打破,他說真正讓讀者情不自禁地往下讀的作品是有一個完美的情境,只要情境足夠強,情節設計就變得沒有意義。最重要的是故事得以落實。

3. 公式:第二稿 = 第一稿 * 90%

創作一部作品要寫幾稿?這是我很好奇的。《寫作這回事》里斯蒂芬創作作品一般是二稿+潤色。

他稱第一稿是關起門來寫給自己。關起門來創作是全神貫注於故事,能寫多快就寫多快,中間極少回看,只有在核對人名或是一些背景故事才會回看,這樣也避免糾結、懷疑自己,只管把故事寫完。這個過程短則持續3、5個月,長則7、8個月。

完成一個故事之後,他把它鎖起來,然後適當地休息兩三天,放鬆自己,再轉入別的創作,如寫篇短篇小說之類的。

最短六個星期之後,等他都把第一稿忘的差不多的時候,他覺得時間到了,然後準備好一隻筆和一個筆記本,開始重讀手稿,斯蒂芬說讀第一遍時感覺奇異而愉快,像讀別人的作品,但又知道它就是你的,重讀也經常能發現巨大的漏洞-開得進卡車的漏洞。這個時候他會修改錯字、語法,刪除儘可能多的副詞,此外集中於故事本身,專注於故事的連貫性,寫法是否能引起讀者共鳴等。

寫作、自由職業、詩與遠方,聊聊寫作是怎麼一回事

第二稿就是敞開門給讀者,他會將稿件寄給幾個有興趣的好友看,得到他們初期反饋,當然他最在乎的還是他妻子塔碧莎的反饋,他的妻子懂得欣賞作品,並且有自己的見解,他很在乎她的見解,會死乞白賴地看著妻子閱讀作品時的神情,看她讀哪段在笑,哪段緊張,哪段讓她讀的愛不釋手,哪一段又興致不大。此外,他也會適度地考慮其他幾位讀者的建議,特別是專業背景領域的建議。收集反饋之後他專心改稿,增加必要的場景和事件,以加強讀者的共鳴,注意小說的節湊,刪除枯燥的部分,他從一位編輯那得到很受用的公式,即通常第二稿=第一稿*90%。最後就是打磨潤色,凸顯象徵、隱喻之類的(如果有的話),到真正出版之前,稿件可能看了不下幾十遍了,自己對作品的每一個細節都瞭如指掌,但即便這樣也可能還是存在一些問題,這時就算了吧,讓它出版吧。

《寫作這回事》是我目前看的最好的一本寫作書,它沒有艱深難懂的創作理論,只是敘述了自己的創作經歷與感悟,但卻能幫人卸下很多沒必要的疑慮和防備,勾起人的創作慾望,這與寫作本身就是自然而然抒發情感的本質一致。如果你熱愛寫作,想要在寫作方面成長但又疑慮重重,那麼推薦你看看這本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