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平臺創新……深圳金融賦能經濟創新,助力深企升級轉型

金融科技、平臺創新……深圳金融賦能經濟創新,助力深企升級轉型

探路

今年深圳金融機構重要“作業”:

降費讓利“做減法”,提速增效“做加法”

日前,中央部署引導金融機構進一步向企業合理讓利,助力穩住經濟基本盤;要求加快降費政策落地見效,為市場主體減負。因此,降費讓利“做減法”與提速增效“做加法”,是今年以來深圳金融機構重要“作業”。

一家主營硅基微顯型技術開發的光學高新技術企業負責人向記者透露,剛剛獲得某深圳銀行的500萬元信用貸,而通過深圳市級政府和區級政府貼息之後,實際利率降低到兩個點左右。而從申請到放款,不到一個星期時間。

這家科技企業,成為這道“算術作業題”的最好註解。

南都課題組瞭解到,深圳各大主流銀行通過加大信貸投放、下調貸款利率,組合運用寬限期、延期、調整結息週期、無本續貸等差異化幫扶政策來為市場主體減負,在一定程度承擔部分費用,降低融資利率。

按照不完全統計與梳理,不包括貼息,今年深圳銀行針對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一般可以做到低於5個點,比去年普遍下降。整體上看,綜合融資成本率下降超過1個百分點。

在提速增效方面,今年來“秒批”越來越多。據觀察,一些銀行率先通過系統化的技術改造,實現“智能AI自動審批+資金配置秒到賬”,使得小微企業獲貸審批再提速,效率進一步提升。不少深圳銀行針對小微企業在一週到兩週左右可以完成從審核到放款,而80萬以下的信用貸也可以做到兩天內“秒批”。

速度效率還在加碼。由於銀行引入了智能AI,有的企業從融資客戶平臺註冊到融資到賬整個環節,最快僅一天時間。

拓寬免抵押信貸的邊界、降低門檻:

重報表、重流水、重抵押三大“魔咒”的破解

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表面上看是三個問題,究其核心痛點在於“缺信息、缺信用”,隨之伴生的風險高造成了“難”,“貴”和“慢”則是具體表現。傳統信貸模式下,銀行授信重報表、重流水、重抵押,與小微企業缺信息、缺信用、缺資產的特徵有著天然不可調和的矛盾,必然陷入“難”的困境。破解之道既需要信貸思維的深刻轉變,更需要技術手段的升級加持。

課題組注意到,深圳一些大型銀行機構已經藉助金融科技的“手術刀”,來紓解免抵押信貸模式的傳統“頑疾”。深圳有海量的輕資產的科創型初創企業。拓寬免抵押的信貸的邊界,降低門檻,對於這座城市的創新活力有著現實意義。

創新大數據審查模型,精準畫像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是破解小微信貸難題的關鍵密碼之一。至於“辦貸流程長”的新難題,據觀察,深圳傳統信貸模式各環節均需客戶經理參與推進,單個客戶經理辦理20多筆小微企業貸款已達到極限,無法滿足小微企業“短、頻、快”的資金需求。而在集約經營機制下,小微企業貸款辦理效率是傳統模式下平均1個月週期的1/15。

深圳一家國有大行的管理層表示,對科技企業有了全新的評估體系和標準,特別注重從企業創新能力、管理能力、市場認可度與創投認可度四個方面對企業進行精準畫像,注重科創企業的創新能力和高成長,這意味著銀行完全改變了過去重點關注企業財務數據的模式。換句話說,企業的創始團隊背景好,技術牛,專注度高,或者獲得大訂單,或者有創投投資,都是獲得信貸的“絕對加分項”。

而對於“效率低”問題,課題組看到,深圳金融機構推進線上化服務體系建設開發微信小程序支持客戶自主在線測額及意向登記,創新商機流轉系統無縫銜接客戶申貸、意向、實時分配商機、定時跟蹤進度,提升商機落地轉化成效,並與深圳不動產登記中心數據直連,運用人臉識別等技術手段,支持客戶隨時隨地辦理抵押登記,不斷完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一些金融機構也借力區塊鏈、大數據科技引擎,以“普惠+供應鏈”、“普惠+科創”和“普惠+大數據”持續提升信用貸款覆蓋率和可得性,降低小微企業的融資門檻。這些努力,讓深圳免抵押免擔保的信用貸款的筆數和金額,愈發密集起來。

Y公司是一家擁有超過80項國家發明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深圳金融機構為其創新設計融資方案,基於其自主知識產權成功,創新知識產權融資新模式,向該公司提供了授信額度500萬的信貸,幫助企業盤活了核心的無形資產,這個路徑值得更多深圳擁有核心技術的初創企業參照。

而在不少銀行的共識中,高成長、硬核科技是他們可以獲得信用貸款的最好“護城河”。課題組在一些銀行獲得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信用貸與首貸的佔比都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尤其是信貸產品場景化豐富性大大增強,更適配企業需求。

課題組還發現,越是硬核科技的企業,在這次疫情中越容易脫穎而出,獲得金融機構信貸模式的青睞。比如核酸檢測技術、移動光學技術、邊緣計算人工智能等。

幫助企業紓困有效“穩外貿”

金融科技加持,創新跨境金融護航外貿重鎮

當前世界經濟低迷,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深圳外貿雖於三季度在全國前五大外貿城市中率先實現止跌回升,但外貿企業仍面臨複雜嚴峻形勢。課題組走訪瞭解到,深圳外貿中小企業除了與全行業企業存在共性問題之外,外貿企業的商貿洽談活動部分延期或取消,國際物流班輪減少導致檢疫成本和運費上漲,運輸時間拉長;另外,供應鏈變得不穩定,進口物資價格上漲10%-50%,大部分企業預測2020年訂單規模、出口額較2019年將下降。

外向型企業面臨困難,金融如何幫助企業紓困有效“穩外貿”?“擴投放、降成本、促便利”成為深圳主要銀行機構的普遍做法。不過,課題組注意到,金融創新不僅在具體業務模式上,更需要金融科技的助力與服務模式的革新,更能契合深圳外貿經濟的實際需求,更好護航“穩外貿”方略。

在“常規動作”之外,創新跨境金融是深圳“穩外貿”的一個看點。創新外匯避險工具守好外貿企業“錢袋子”,同樣是金融業的必修課。

按照業界共識,外貿企業進行匯率避險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就是通過銀行機構提供的金融衍生產品進行避險。課題組走訪注意到,深圳有銀行建立了“避險專家團隊”,針對不同的市場環境幫助企業定製貼合企業需求的外匯套保策略和產品組合。

深圳金融業還另闢蹊徑,通過協同聯動,支持外貿出口轉內銷。課題組注意到,這類銀行的主要做法是擴大信保保單覆蓋範圍,加強與深圳市商務局、中信保公司的協同合作,在出口信保融資基礎上創新內貿險保單融資服務,支持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同時,利用銀行境內網點多、客群廣的優勢,針對已拿到訂單的內銷企業給予便利化的結算和低成本的融資支持。

官方政策同樣有章可循。按照10月出爐的《實施方案》,深圳要從金融業對外開放、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金融服務創新水平、防範跨境金融風險等方面提出舉措,對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形成有力支持。

覆蓋經濟創新的訴求

構築平臺生態圈層,金融服務仍是“硬核”

在平臺化時代,常規的金融服務顯然不足以覆蓋經濟創新的訴求。最近一兩年,深圳不少金融機構搭建政企銀協同的生態圈,構築平臺中的平臺,倡導創新對接加速協同發展,發揮各自優勢而又各有側重發力點。

作為總部在深圳的平安銀行,就在發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平安銀行2019年承辦了由深圳人行發起、數研所統籌規劃的“灣區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打造一個“一級與二級市場兼備、境內外打通、商業與監管兼顧、線上與線下相銜接”的全功能區塊鏈貿易金融商業服務平臺,為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式貿易生態奠定了基礎。

順應深圳的經濟潮流,今年8月農行深圳分行啟動“千帆企航”科創企業全生命週期服務品牌,並與深圳金蝶賬無憂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及多家創投機構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探索創新科創企業服務模式。據悉,這個“千帆企航”科創企業全生命週期服務品牌把科創企業金融服務作為戰略性業務,加大股權投資,加強信貸供給,加深專屬服務,助力科創企業價值提升。通過“1+1+N”模式,解決企業初創、成長、成熟等全生命週期的融資、融智、融信需求,提供全方面、多領域、跨界別的服務。

實際上,建行深圳分行在更早的兩年前就把硬核科創企業納入視線。去年,“創業者港灣”在深圳成立,這是建設銀行與政府部門、知名創投、核心企業、科研院校、孵化機構等平臺合作。作為銀行打造的綜合孵化生態,金融服務自然是“硬核”。據悉,該“創業者港灣”通過創新投貸聯動機制,為中小科創企業提供全景式、全要素、全生命週期的資金支持,並依託建行大學愚公學院為其提供免費教育。在業界看來“創業者港灣”基於科創企業成長週期前移金融服務,有效增加科創企業金融供給,這有別於目前市場上其他的科創企業金融服務模式。

金融服務沒有天花板,也沒有終止符。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深圳有7萬多家科技型企業和1.7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以及海量的外向型企業。未來這些銀行系的平臺或生態圈將如何發揮新金融力量的效能,精準助力科創中小企業發展,彰顯“先行示範區”效應,還需要持續跟蹤。

建言

中國民企觀察家、博商學院院長曾任偉

聯、新、準、近、快、低:深圳金融賦能

理念傳遞“先行先試”價值觀

深圳作為全球民營企業密度最高、數量最多的城市,此次疫情之後能強勁復甦,2020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2.6%,超過北京、上海二位老大哥,其中民營經濟強勁的韌性功不可沒。

作為一家長期服務深圳民企教育機構的負責人,我認為本次深圳市政府主導下針對民企的金融救助方案,和以往相比呈現出“聯”“新”“準”“近”“快”“低”六個字的特點。

首先是“聯”,本次行動是最多相關方參與的一次行動,聯合多個政府對口部門、銀行等金融機構、媒體和園區等相關方統一認識統一行動;其次是採用創“新”手段,除了藉助制定政策之外,通過大數據、科技和風險準備金等手段,這比看流水、看報表和看資產等傳統銀行借貸更適合深圳廣大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經濟主體。再次是“準”,本次相關行動尤其難得的是針對科創型企業、外貿型企業、製造型企業等行業,分析行業特點、對企業精準畫像為其訂製方案;第四特點就是“近”,通過與社區園區合作互動貼近服務,打通最後一公里;第五個特點就是“快”,藉助多方聯動、創新手段和精準方案、線上服務等方式讓更多企業融資週期大幅縮短;最後一個字“低”,通過政府讓利、金融機構讓利和政府承擔風險等方式降低民企融資成本,讓廣大民企拿到低成本的錢。這些拿到融資的民營企業家“家中有糧心不慌”,利用其敏銳的市場嗅覺、快速配置資源,抓住疫情特殊時期的商業機會實現發展,從而為深圳經濟的增長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我非常期待有關各方能沉澱經驗,持續迭代,建立具有深圳特色的民企金融政策和幫扶模式,從而為全國其他區域所借鑑,促進中國民營經濟發展,這也將為深圳作為中國先行示範區增添一抹亮色!

案例

A

“硬科創”的老闆們怎樣從銀行借到錢?

調研對象:建行深圳分行

中小微科創企業融資難在哪裡?南都記者日前走訪建行,並對部分獲得該行信貸的科創企業進行調研訪問時,發現與前幾年的風投熱潮相比,今年以來創投融資市場有所下滑,科創企業僅依靠技術與概念難以獲得資金。由於投資機構更加註重短期投資收益,初創科技企業獲得資金難度增加。

納德光學董事長彭軍華透露,“科創企業投資回報週期較長,引進資金時會遇到一些波折。投資機構更加青睞中後期項目,希望項目上市後能在短期內獲得收益。因此,對於初創企業而言,吸引資金難度更加大,前期資金壓力較大。小微科創企業融資過程,一般投資者需要看到成熟的產品。”

實際上,初創企業對融資需求卻是更大的。騰視科技總經理謝兮煜則表示,“初創企業剛開始接觸市場,只能瞭解初步需求。看準市場後重點投入,快速迭代地開發產品,逐步解決產品缺陷,才能真正解決切合用戶需求。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資金投入進行嘗試。因此,除了專業領域的產業概念與優秀的技術團隊外,初創企業融資需求更大。”

在調研過程中,課題組發現,除了企業在初創階段缺資金支持外,較有競爭力的企業在遇到發展機遇期時可能遭遇資金短缺問題。

受疫情影響,VR可穿戴設備市場迎來發展。然而,2017年後,VR可穿戴設備行業投資熱潮消退,創投機構對該領域投資較為謹慎,導致有競爭力的企業較難獲取資金支持。今年9月,建行已向納德光學發放了500萬孵化雲貸助力企業擴張。同樣,疫情態勢也使得此前做核酸檢測儀的尚維高科得到快速擴張。尚維高科總經理高一博表示,“上年度公司營收才百萬級別,今年已經達到數千萬級別。

與此相反,疫情期間,開發交通智能系統北斗智能則遭遇短期流動性風險。北斗智能聯合創始人張帆稱,疫情暴發之初,相關部門主要專注解決疫情帶來的問題,對交通系統智能化改造業務有所滯後,當時企業的資金壓力很大,因此申請了其他貸款,但大部分銀行對企業的貸款抵押方面的要求提得很高。他在今年3月加入建行‘創業者港灣’獲得300萬信用貸款,緩解了疫情帶來的資金壓力。

如何給初創型企業資金支持呢?在調研過程中,南都記者發現,從信貸角度看,科技型初創企業難點是如何“定貸”。

對此,建行相關負責人解釋,主要通過“三步走”,一是通過合作的政府部門、知名創投、核心企業、科研院校和孵化機構等五大類平臺,瞭解他們推薦的企業以及推薦的邏輯。二是建立服務科創企業的員工隊伍,設立專門的運營部門。三是量身定製“四位一體”看企業的評價體系,分析企業未來成長邏輯,不再單純依賴企業財務指標。

“最主要的還是改變了貸款的審批邏輯。以前更看重企業的財務指標、抵押物等等,但對於輕資產的科創型企業,會更加看重他的創新能力,比如有多少發明專利,有多少軟件著作權等。”建行深圳分行相關人士表示。

將初創企業貸款和認股權“打包起來”,也是一種探索。據瞭解,以貸款維持企業現金流,以入股降低企業槓桿率,並用投資的超額收益彌補可能的信貸損失,是建行“投貸聯動”目前的打法。選擇權貸款是投貸聯動的一部分,操作模式是銀行向企業放貸時,附加一定數額的股權認購期權,在約定的行權期限內,可指定第三方按約定價格認購公司股權。

記者注意到,“投貸聯動”邏輯是股權投資降低企業融資槓桿,用股權投資收益補償貸款風險。在其風險緩釋上,建行首創創投機構增信“見保即貸”模式,並引入高新投、中小擔等專業增信機構,並加入深圳市政府的風險補償機制。

B

中小微企業如何實現線上融資?

調研對象:深圳高新投

成立於1994年,深圳高新投系深圳市委市政府為解決中小科技企業融資難問題而設立的專業金融服務機構,具備資本市場主體信用AAA最高評級。二十多年來,相繼扶持華為、比亞迪、創維、大族激光、海能達等近300家企業在境內外公開掛牌上市,被媒體稱作資本市場的“高新投系”。今年以來,疫情疊加經濟下行壓力,眾多中小微企業面臨融資壓力,遭遇現金流困境。

遭遇疫情這隻“黑天鵝”,抗風險能力差的中小微企業更是步步危機。深圳高新投在疫情期間曾多方走訪調研,發現疫情對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影響較大,特別是在停工停產期間,廣大中小微企業在採購、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都受到了較大沖擊,尤其是在收入無法保障的情況下,企業仍需支付工人工資、房租、貸款等剛性支出費用,資金壓力非常大。

疫情期間,深圳高新投對廣泛的中小微企業,承諾不斷貸、不抽貸,提供臨時性週轉資金和中長期融資擔保支持。為提速增效融資擔保金融服務,還開闢了“信新貸”專屬綠色通道,安排專人跟進,極速審批。

由於疫情防控需要,線下活動受阻。深圳高新投創新推出“深圳中小微企業線上融資平臺”,企業足不出戶、手機掃碼後幾步操作,就有融資專家對接分析、制定方案,減少人員聚集的同時,也確保疫情防控期間融資服務不斷檔。

一個案例是,今年2月13日,深圳高新投通過專屬綠色通道,僅用一天時間,成功為深圳市醫療防護服生產企業——深圳市興業卓輝實業有限公司審批通過500萬元額度的“信新貸”專屬融資產品並順利發放貸款,並享受擔保費7折、利率基準以下的優惠,緩解該公司擴大產能的資金需求。

同時,作為深圳“四個千億”計劃的主力踐行者,深圳高新投還克服疫情帶來的各種不利因素,確保“四個千億”計劃順利落地,加大力度推進民企千億發債工作取得實效。

深圳高新投預估,疫情以來,公司主動降低中小微企業擔保費率,從2%逐步降至1%,全年可為深圳中小微企業節省融資保費逾四千萬元。

02-03版 統籌:南都記者 盧亮

採寫:“深圳金融創新觀察課題組”成員:南都記者 盧亮 程洋 黃良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