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兩國企業合作的引擎——芬蘭駐上海貿易和創新領事米卡博士(MikaKlemettinen)專訪

本刊記者 楊 易

中芬兩國建交七十週年

國際市場系列報道之二

創新,是兩國企業合作的引擎——芬蘭駐上海貿易和創新領事米卡博士(MikaKlemettinen)專訪

創新,是兩國企業合作的引擎——芬蘭駐上海貿易和創新領事米卡博士(MikaKlemettinen)專訪

米卡博士在赫爾辛基大學畢業留校,畢業留校若干年之後,又相繼在諾基亞、芬蘭國家技術創新局(Tekes)和芬蘭國家商務促進局(BusinessFinland)工作,負責技術創新領域;現在他出任芬蘭駐上海貿易和創新領事。


從學術界到商界(企業),再到政界(政府機構)的工作經歷,米卡博士從中積累了豐富的學術理論和實踐經驗,他談論起中芬的創新合作,侃侃而談,頭頭是道。


芬蘭為何擁有卓越的創新力


“芬蘭是全球第三大創新型國家,就創新環境而言,芬蘭屢次在世界排名中拔得頭籌,芬蘭為什麼擁有如此先進的創新力?”記者問。


“教育、合作和創新環境。”米卡博士回答。


據米卡博士的介紹,芬蘭教育在全球已經打響自己品牌。芬蘭人從小持續到16歲,甚至未來可能延續到18歲,都實行義務教育,這樣就確保所有人都能接收教育,而且機會均等。米卡博士說,芬蘭教育最難能可貴的是對創造力的培養——鼓勵孩子們學習新生事物,發掘自己內在的好奇心,發現有趣的知識並學會應用,這是芬蘭在創新領域取得優勢的堅實基礎。


米卡博士告訴記者,在創新領域,芬蘭不僅不斷地增進政府與私人機構的合作,更是在此基礎上讓產品服務的終端用戶也參與到創新相關的探討和決策中來。

創新,是兩國企業合作的引擎——芬蘭駐上海貿易和創新領事米卡博士(MikaKlemettinen)專訪


“如何進行創新合作呢?”記者問。


米卡博士回答,芬蘭國家商務促進局針對創新合作項目專門成立了創新基金,用以提供資金支持。據介紹,大部分創新項目往往有多家不同規模的企業參與,通常是一到兩家大企業和多家小企業,還有應用科學的高校和研究機構共同參與。這樣做的優勢是容易使應用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運作。在這種合作創新機制下,企業提出實際中需要解決的課題,這就有了合作創新的起點。每年,芬蘭相關創新基金會會撥備5-6億歐元作為資金支持,參與項目的企業也會提供對等的資金支持。如此一來,芬蘭政府及企業在創新項目中的投資約達10-12億歐元。與此同時,在學術界,芬蘭科學院(AcademyofFinland)每年也有對基礎研發項目5億歐元的全額資金支持,這部分資金不需要企業對等投入。


“這一套創新體制實現了從研發實驗室到實際生產間的有機循環,企業既是創新項目的參與者,也是獲益者。”米卡博士自豪地告訴記者。


創新,是兩國企業合作的引擎——芬蘭駐上海貿易和創新領事米卡博士(MikaKlemettinen)專訪


“有什麼具體的例子嗎?”記者問。


米卡博士談起了他參與芬蘭5G研發的經歷。他說其實關於5G項目的設想很早就有了,甚至早於相關通訊領域技術的基礎研發。畢竟,研發一開始必須從多維度進行,這樣才能進行比較,從而獲得一種更可行的方案。所以,等到基礎技術相對成熟,對5G的發展方向有了一定了解,研究方向的預選就基本完成了。下一階段在芬蘭幾大主要城市建設聯合基建,進行網絡試點,實現了城市間的聯通,繼而創造了覆蓋全國的虛擬測試環境,為其後5G的功能性技術研究打下基礎。


“把芬蘭稱之為‘適合創新項目’的試點環境,並不為過。芬蘭許多項目的測試環境是不斷成長的,當所試點的項目取得滿意的結果,且不再需要進一步測試時,我們便會將創新項目的成果實際應用。”米卡博士笑著說, “開放的態度、健全的合作機制、不斷完善的創新場景,讓芬蘭將許多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創新,是芬蘭人的特質。”


芬蘭的商機在這裡


“根據最新數據,中國是芬蘭的第五大出口市場、第四大進口國。就芬蘭對對華出口產品分類來看,有一點頗為耐人尋味——芬蘭雖然在高新技術領域頗有建樹,但這並沒有體現在這些行業的出口體量上。”米卡博士說,“目前,芬蘭對華出口集中在造紙、林業、能源等領域,它們佔到出口的近三分之一,我們在十分先進的領域上的出口量甚少,這反映了芬蘭國家商務促進局當下及將來應該推動促進的方向。”


“那麼,芬蘭有哪些行業值得中國企業關注呢?”記者問。


米卡博士介紹說,芬蘭正處於飛速攀升的食品行業,會有不少機遇。不過,要說重點合作方向,非可持續城市建設領域莫屬。據悉,芬蘭國家商務促進局每年會挑選5至6個主題作為與中方合作的主要方向,今年的主題是可持續城市,它涉及到循環經濟的組成部分,如能源效率、數字化轉型、清潔能源等。另外,在芬蘭最具優勢的通訊領域也有巨大的合作空間。


米卡博士告訴記者,目前芬蘭已經開展對6G網絡的研發,這勢必會給物聯網、數字經濟、數據共享等方面帶來新的機遇。


“任何與智能、安全、可持續城市概念相關的領域,都是我們重點關注的。我們聚焦的不僅僅是某一單項技術或解決方案的研發,而是如何將不同的技術結合起來,探索這種結合創造的附加值。”米卡博士接著說,“如何打破各項創新間的壁壘,這是我們近年來一直在做的,我們還在做如何把創業與商務融合起來,以可持續的方式打通創新成果到市場應用的各種環節。”


米卡博士坦言,芬蘭不缺創新,有能力提供中國市場需要的創新方案,但要對這些產品進行規模升級,達到中國市場需要的規模,就超出了芬蘭企業的能力,將芬蘭的創新與中國的大規模生產能力可持續性地結合起來以滿足中國的需求,這才是中芬合作的真正前景所在。


“請舉例說明兩國合作的成果。”記者說。


創新,是兩國企業合作的引擎——芬蘭駐上海貿易和創新領事米卡博士(MikaKlemettinen)專訪


他介紹,2015年9月南京南部新城成為首批中芬低碳生態試點示範城市,著名的芬蘭PES建築設計事務所設計的南京中芬經貿文化合作交流中心是南京首屈一指的低碳生態試點項目,它採用多項芬蘭綠色建築、能源效率、低碳生態創新技術。這反映出了目前雙方合作的一個普遍現象。芬蘭在中國不同地區有不少項目落地,除了南京,還有廣州的分佈式供冷試點項目等。


“芬蘭和中國的合作是互利的。”米卡博士總結道。


兩國企業如何彌補差異


中芬合作有什麼挑戰嗎?


“芬蘭人其實不是很健談,可能我們的基因裡就少了寒暄,但我們對彼此有著強烈的互信。”米卡博士笑著告訴記者。


他說,在芬蘭或者歐洲,雙方合作並不需要較長期的溝通才能建立互信。見客戶,談生意,不用提前準備冗長的文件,大家見面直奔主題就可以談妥,回去履行各自義務。但在中國,建立信任的過程不短,經常要拜會客戶,面對面溝通才能維繫彼此間的關係。


創新,是兩國企業合作的引擎——芬蘭駐上海貿易和創新領事米卡博士(MikaKlemettinen)專訪


米卡博士說,語言也是一個問題。在上海、北京等一線大城市,大部分人都會英語;但到了其他地區,即便是杭州、南京等二線城市,也能明顯感到用英語溝通有些吃力。芬蘭國家小,本土市場無法滿足當地企業需求迫使不少企業走出去,掌握英語成為海外做生意的必需。中國則不然,本土市場的體量對於國內企業已綽綽有餘,如中方公司負責人名片只有中文,負責人員不會英語。雖然可以聘請譯員,但畢竟直接用英語交流會更好。


“瞭解彼此間文化、語言的差異,以開放的態度擁抱一切。若是雙邊已是國際化企業,很深地瞭解對方,那問題還不大;但常見的是,有些企業擁有出眾的創新能力或者生產能力,但國際合作經驗不夠,這時需要努力磨合,加強溝通,最後的收效是喜人的。兩國企業合作,彌補文化和語言等方面的差異也很重要。”米卡博士說,“這是我對芬蘭企業的建議。”


米卡博士補充道,雙方合作一開始規劃做得大一點未必不好,不過,實際著手切口要小。通過較小的試點項目起步,加深彼此瞭解,看看彼此的想法、方案是否合拍,商討如何改進,這未嘗不是兩國企業合作的好模式。


“我相信中芬合作有很大成長空間——不僅僅是行業合作,我們希望能在商務、創新、甚至是文化上更進一步,為未來創新合作構築一個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框架。”

創新,是兩國企業合作的引擎——芬蘭駐上海貿易和創新領事米卡博士(MikaKlemettinen)專訪


米卡博士與上海的淵源頗深,他的妻子便是上海人,一雙女兒跟著他們頻繁往返於中國與芬蘭。他說,教育孩子我更傾向於中芬結合的模式。中國注重理工學科的紮實基礎;芬蘭則鼓勵對創造力的培養。“這就好比是學鋼琴,基本功很關鍵,但也需要即興發揮的錦上添花,兩者間儘可能做到平衡。”米卡博士總結道,“兩國合作也是如此,找到彼此相似點和差異,然後在此基礎上挖掘合作的切入點。創新是芬蘭的強項,大規模生產力以及對地方市場的瞭解是中國的優勢。一旦找到了契合點,就能產生惠及彼此的成果。”


歡迎微信關注《國際市場》雜誌,我們的公眾號是:gjscqk。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