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加快我們的轉型之路,3個關鍵詞:創新,製造業,消費

這一篇是回顧對最近對政策的一些觀察。

挺過抗疫最難關後,剛剛過去的整個四月,中央和領導人一直緊密研究部署經濟加快恢復和發展舉措。雖然一季度GDP增速是負6.8%的歷史低點,但絕大多數人願意相信這是疫情給我們帶來的短期衝擊。疫情,不會改變我們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與長期走向。

4月初,我們聽到:“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幾乎同時,一部全方位推進我國要素市場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被頒佈印發。

我們還看到一系列具體的動員與強調:思想上“堅定信心、保持定力”;制度上“讓人口、技術、土地、資本、數據等生產要素充分自由地流動”,讓生產活動更公平活力,帶動經濟發展;行動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做實做強做優,推進5G、物聯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建投資,加大交通、水利、能源等領域投資力度,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疫情之下,全球形勢極端複雜嚴峻,外國政客“甩鍋”抹黑、產業鏈“搬家”、國內外需求下降。要做到有信心和定力並不容易,唯有更加加快推動經濟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增長的轉型才能讓我們未來的步伐有力。

疫情加快我們的轉型之路,3個關鍵詞:創新,製造業,消費

而創新永遠是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和源動力,是高效率增長的關鍵所在。高質量經濟增長首先需要科技創新來推動。技術創新使各種要素投入發揮最大作用,實現以少投入獲得較大的收益。中美貿易摩擦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大力推動諸如5G等領域的科技創新,以實現經濟高效增長的決策行動及取得的成就已經觸及到了美國的核心競爭力之一:科學技術。只有科技創新才能支撐我們從過去依靠人力、土地、水、能源、空氣質量等環境資源的高投入、高消耗的增長模式中轉型向更高效率和高質量的增長模式。

另外,制度創新能更充分調動各要素的積極性,使生產效率得到提高,比如文初提到《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是疫情之下對生產要素的重大制度改革。戶籍制度的改革讓人口的流動更加自由開放,數據被正式提出為生產要素等等幫助最大化釋放生產力。

疫情加快我們的轉型之路,3個關鍵詞:創新,製造業,消費

從產業政策來看,提出了“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產業鏈”。在產業結構上,我們過去較長時間是一種中低端增長,其結構包括傳統制造業、建築業及房地產產業等。但是,建立在更高科技創新水平上,我國現在正在向中高端結構增長轉變,由戰略新興產業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助力中高端結構增長。新的中高端結構的支柱產業將調整為由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業和現代製造業構成。

1. 戰略性新興產業,例如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生物工程、互聯網技術與新一代互聯網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高端裝備製造等;2. 服務業,例如消費服務業、商務服務業、生產服務業、精神服務業;3. 現代製造業,例如航天器與航空器、高鐵、數控機床、核電裝備製造、特高壓電力傳輸、現代船舶製造與海洋裝備等。

我們舉例聊聊讓我們實現綠色增長的節能環保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經過多年的努力治理,在城市我們已經罕見前些年的沙塵暴、濃霧霾,在鄉村我們看到了失而復得的綠水青山。為了發展的可持續性,發展節能環保業是為造福後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長遠看來,產生汙染、過度消耗資源環境的汽車、餐飲油煙都將在利用新能源等新技術替代或改善。近期,我們也看到領導人在杭州和陝西的大海、大山面前的駐足遠眺......​

以上戰略新興產業和現代製造業都需要技術創新的發展和突破,而服務業更多受政策約束影響。《中國經濟的未來》(魏傑 著)一書中寫到,到2035年,通過結構調整,中國每年GDP可能達到130萬億元以上(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50萬億元,服務業:40萬億元,現代製造業:40萬億元)。

結合5G、物聯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建投資,要做強做優的現代製造業,是經濟加快轉型的重要方向。短期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4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8%,比上月回落1.2個百分點。其中,新訂單指數為50.2%,比上月回落1.8個百分點,表明製造業市場需求環比升幅收窄。

疫情加快我們的轉型之路,3個關鍵詞:創新,製造業,消費

製造業PMI指數(來源:國家統計局)

疫情加快我們的轉型之路,3個關鍵詞:創新,製造業,消費

中國製造業PMI及構成指數 (來源:國家統計局)

再來看經濟的需求端,擴大內需,增強居民的消費能力,把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起來,也是為適應新的內外環境,而進行的經濟轉型方式。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我們的國際環境出現巨大改變,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消費市場地位下降,全球總需求出現收縮。我們很早就意識到不能過度依賴國外市場的有效需求,而是重新定位在全球經濟的角色擔當,既發揮全球製造業中心作用,又能逐步成為全球的市場大國。今年的疫情更是讓西方國家儼然遭受了自二戰以來最大的考驗與壓力,對各個國家經濟帶來的損失不計其數。林林種種的內外環境,讓我們必須從消費端拉動經濟增長。

而增強中產階層的消費能力,最大的矛盾在於解決中產的高房價問題。大量中產階層因為揹負房貸重壓導致消費力不足,學區房成了中產家庭頭上的緊箍咒,讓人動彈不得。4月30日,北京市西城區教育委員會發布《關於西城區2020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全國名校雲集的西城區將實行多校劃片入學。未來,學區房的高價投資很難繼續擊鼓傳花了,因為政策的改變,歷史可能再也不會有學區房曾經的壟斷身份。“房住不炒”,去掉房子的附加功能,教育屬性後,解救了中產家庭,釋放了消費力,另外更大的意義在於,向老百姓推進了普通教育資源的公平性。有消費能力,這既是為自己,也是為國家。

“危機危機,危中有機,疫情是嚴峻的挑戰,但辦法總比困難多。​”​政策的發生是為促進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真正辦實事、解決問題,這些都為了經濟真正的“穩中向好、長期向好”。人們因獲得希望、信心而期待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