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實踐智力可能會扼殺天才

“僅靠智商很難區分兩個聰明的孩子,實踐智力的缺失很可能扼殺天才。”《異類:成功的故事》的作者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用這句話形象地描述了耶魯大學斯滕伯格教授提出的實踐智力。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論認為,人的智力包括涉及判斷和評估想法的分析智力、涉及解決問題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創意智力以及涉及使用、利用和應用策略、思想和事實的實踐智力。

實踐智力,指個體在實際生活中獲取經驗知識和背景信息、定義問題實質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核心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較好地預測個體未來的工作表現。在斯滕伯格看來,經驗知識是成功智力的一個方面,可以幫助人們適應周圍的環境。可見,培養孩子的實踐智力也是父母的必修課,是孩子應對未來複雜挑戰的必備技能。

父母的養育意識 比孩子的智力更重要

《異類:成功的故事》描述了兩個命運截然不同的天才。其中一個名叫蘭根,智商高達195。他的單親母親養育著4個不同父親的兒子,而蘭根是長子。由於童年悲慘的成長經歷,蘭根的實踐智力非常有限,連續兩次與大學擦肩而過,苦苦地掙扎在生活底層。另一個叫羅伯特·奧本海默,是二戰時期美國著名的物理學家,人類第一顆原子彈“曼哈頓計劃”的領軍人物。奧本海默童年時的智商與蘭根相當,從哈佛畢業後到劍橋大學攻讀物理博士學位,曾與導師發生矛盾並發展到極端想法,後來因事情敗露而被校方詢問。經過長時間協商,奧本海默並沒有受到制裁和懲罰。

基於兩位天才迥異的人生,格拉德威爾設問道:假如奧本海默處在蘭根的位置,他能保住裡德學院的獎學金嗎?他是否有辦法說服教授把課程從早上調到下午?答案是肯定的,卻並非因為奧本海默比蘭根更聰明,而是對於如何獲得自己想得到的更有悟性。

格拉德威爾認為,實踐智力具體包括“懂得在面對一個人時,該說什麼話、何時說、怎樣說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這種能力如同一套程序化的概念,不需要知道為什麼這樣做、如何做,卻能夠自如應對。這是一種正確瞭解形勢,從而獲得自己想得到的東西的能力,與智商測試所考察的邏輯分析能力完全不同。一個人可能有很高的邏輯分析能力,但缺乏實踐智力;也有可能有很高的實踐智力卻沒有邏輯分析能力。或者如同奧本海默一樣幸運,兩種能力都很強。

在格拉德威爾看來,實踐智力是一系列可以習得的技能,獲得這些技能的場所就是家庭。他借用美國社會學家安妮特·拉里奧的科研成果,用兩種教育模式來區分家庭養育風格的不同:用“協同培養”教育模式的家長傾向於發掘孩子的天分,培養孩子的主動性和技能;用“自然成長”教育模式的家長只負責撫養子女長大,把孩子的成長與發展看作是孩子自己的事。

不同教育模式,造就了孩子不同的能力。協同培養模式的家庭裡,孩子的成長機會更加富足,體驗更多,能學會與他人合作,在複雜的組織與人際關係中應付自如,知道如何自信舒服地與大人交往,在需要時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而自然成長模式的家庭裡,孩子常常具有疏離、疑慮和有強迫症的性格特點,在任何情況下都無法找到實現目標的適當途徑與有效方法。

美國著名的特爾曼研究表明,兩種養育方式下長大的孩子行為舉止和後天成就相差極大。研究人員把3組成年人進行對比研究,A組是成功人士,有律師、醫生、工程師和學者,B組是中等水平的人,C組沒有按照預期發揮他們的智力優勢,有的甚至失業。研究發現,A組的家庭多為協同培養風格,C組多為自然成長風格下長大的孩子。也就是說,如果出身於家長沒有養育意識的家庭,幾乎沒有一個天才兒童單憑自己的智力能獲得成功。

為孩子提供有益的訓練機會和真實的成長環境

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從構建內部環境、創設外部環境、規避直升機式養育等幾方面培養孩子的實踐智力。

有利於孩子發展實踐智力的家庭內部環境,主要體現在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圍上。培養孩子的核心任務是引領孩子成長,協助他們由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的小社會,父母是孩子最先互動的社會人。如果希望孩子掌握一套適應社會的實踐智力,父母就得讓孩子從小獲得發掘與訓練實踐智力的機會。

具體來講,就是要在家庭公約、家庭會議以及任何家庭決定中,確保孩子有一席之位,確保孩子作為家庭成員的發言權、知情權、參與權以及決策權。要做到這些,父母必須發自內心地承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而不是自己的私人物品或附屬品。家長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就像《窗邊的小豆豆》一書裡的校長,跟孩子說話時總是彎下腰讓自己和孩子一樣高,這樣的交流方式就是強調尊重孩子的重要性。

專制守舊的家庭氛圍顯然不適合實施協同培養,家長要規避“打是親來罵是愛”“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陳舊落伍的教育理念與方法。拉里奧認為,協同培養意味著父母不會硬性下達命令,總是和孩子商量事情,曉之以理。尤其與中國的傳統觀念不同的是,他們希望孩子與他們頂嘴,和他們討價還價,並站在成人的角度問他們問題。

我們都知道環境塑造人。既然孩子終究要離開家庭,走向社會,父母就必須為他們提供有益的訓練機會和真實的成長環境。但值得注意的是,為孩子建造家庭內部環境,並非特意構建一個真空式的成長環境,這樣的成長環境既不真實,更不利於孩子實踐智力的鍛鍊。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對社會化有更高的需求。他們希望走出家門,去認識和交往除了家人以外的朋友,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因此,家長要順應孩子的發展需求,創設良好的外部條件和機會,促進孩子的實踐智力發展與社會化進程。

當然,在孩子走出家門體驗人際交往和了解世界之前,父母要確保在家庭裡給以足夠的實踐智力訓練,以免孩子以純粹自然人的狀態一頭霧水地走出家門去闖世界,以至於處處碰壁、傷痕累累。有關法律法規、安全意識、社會公德、人際交往、待人接物、環境保護、個人權利等方面的原則與規則,要儘早教給孩子。這些必備常識有助於排除孩子對社會的疏離與疑慮,消除孩子對人際交往的膽怯與恐懼,幫助孩子建立與提升社會適應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直升機式養育其實是剝奪孩子的權利

直升機式養育,是指父母時時刻刻監控孩子的動向,牢牢掌控孩子所有的一切,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猶如孩子頭頂上低空盤旋的直升機。直升機式養育的家教方法是典型的好動機壞結果,也即好心辦壞事。

但是,直升機式養育方法具有極強的隱蔽性,很難被辨別。因為這樣的父母總是任勞任怨、不辭辛勞地為孩子提供各種服務,寧可犧牲自己的時間、精力甚至工作與事業。他們時刻擔心孩子是否餓了、渴了、冷了、熱了、病了或者痛了。總之,不管孩子是否真的需要,他們就像直升機一樣整天盤旋在孩子的身邊,時刻等待孩子的召喚。

直升機式父母竭盡所能地讓孩子遠離傷害和失敗,也不願讓孩子從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他們這樣不顧一切地“愛”孩子,實際上是在害孩子——在孩子弱小無力掙脫和反抗的時候,一次次剝奪了孩子鍛鍊成長的機會,讓孩子一點一點地變得無能與弱智。

直升機式養育的最致命之處,是對孩子權利的剝奪。協同培養家教模式的關鍵,是從小培養孩子的權利意識,也就是讓孩子懂得如何發出自己的聲音,懂得如何引起別人的重視,懂得如何與人合作互動,懂得如何在各種場景中應付自如。這些能力就是實踐智力的具體運用和體現。

父母的身份本該是孩子的知識性引領人,直升機式父母卻把自己降低為保姆和保鏢,大包小攬了本應孩子自己做的一切。他們不為孩子自我學習和自我成長創造條件,而把自己的付出作為孩子成長的一部分,結果往往南轅北轍。一方面扼殺了孩子實踐智力的發掘與發展,弱化了他們在未來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動力和能力;另一方面,由於習慣於父母羽翼的保護,孩子很容易養成懶惰思想與依賴心理,成為長不大也不想長大的巨嬰,最終成為家庭和社會的包袱。

實踐智力是預測孩子在未來工作中表現如何、能否成功的重要指標,是孩子走進社會、步入職場必不可少的社會化技能。家庭是培養孩子實踐智力的重要場所,父母是培養孩子實踐智力的重要老師。智慧的父母懂得積極主動為孩子構建良好的內外部環境,規避直升機式養育方式,用協同培養模式發掘孩子天分,培養孩子主動性和技能,引領孩子努力實現自己心中的目標。(賈瓊 作者系吉首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授,著有《享受孩子成長——留美教育博士十八年教育手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