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中心不是來購物的,而是社交、看書和發呆的.....

購物中心不是來購物的,而是社交、看書和發呆的.....

未來,消費者是去購物中心享受生活,來此社交、看書、發呆,它的公共性和服務性將會越來越突出。

顧客不是消費者,而是生活者

發源於上海徐家彙的“東方商廈淮海店”改名“淮海755”,隸屬於百聯股份,轉型為以“無印良品”為旗艦店的精緻型購物中心。儘管是一個多業態組合的商業體,但門前最為顯眼的是“百聯”LOGO下面的“MUJI無印良品”。

開張那天,從瑞金二路到思南路,人聲鼎沸,7.6萬人雲集於此。無印良品的開業,同時揭開了它所在的商場“淮海755”的神秘面紗。

它似乎與無印良品高度吻合,裝飾簡潔時尚,充滿生活美學,以至於很多人幾乎想不起來這棟樓原來是什麼。

購物中心不是來購物的,而是社交、看書和發呆的.....

無印良品旗艦店

這裡曾經是“新華聯商廈”,後來又成為“東方商廈淮海店”,2015年方才變成“淮海755”。三次名稱更迭,也是三次轉型。如今的淮海755,不僅外觀耳目一新,內部肌理也經歷了一番脫胎換骨。

一位正在商場閒逛的白領金女士舉了一個自己的例子。

幾年前,她在上海某家商場辦點事,怕90後的女兒無聊,於是給了她500元,讓她在商場裡隨便看看買買。哪想到幾個小時後,女兒把500元原封不動還給了她,說:“看了老半天,沒什麼東西想買的。”

其實,淮海755所屬的百聯集團已經意識到,傳統商場已經不符合年輕人的口味。這種不符合,不單單是搞一些互聯網APP、弄些微信公號就能彌合的,商場必須從裡到外,從觀念到形態,發生質的轉變。

購物中心不是來購物的,而是社交、看書和發呆的.....


究竟怎麼轉呢?淮海755總經理楊敏介紹,現在商場的定位非常明晰,就是吸引年輕客戶。整棟樓面積不大,但是力求每家店都有特色。

2014年,戴維辭職創業,先在環球港做了為期3個月的鬼屋,那一次,一天接待1000人,很多客人排5小時的隊還進不去,每天早上都有黃牛在門口晃悠。當時,這種針對年輕人玩的都市鬼屋,國內還比較少見。

戴維還記得,環球港開業第一天,他的鬼屋人氣太旺,商場安排了六七個保安,環球港的老總帶隊逛了一圈,若有所思。3個月之後,戴維走了,但是環球港自己買下國外品牌IP,把上下兩層連起來做成了主題遊樂園,動作之快令人驚歎。

“這說明,至少他們也是認同這種模式吸引人氣。”如今,在淮海755開了這麼一間長期的實體店鋪,戴維對實體商業有了更多認識,他總結說,自己屬於“目的型消費店鋪”———鬼屋在哪裡,他們的消費者就去哪裡。消費者是特意衝著鬼屋而來,這對商場的引流作用非常大。

購物中心不是來購物的,而是社交、看書和發呆的.....


實體商店的冷清,大家都看出一個關鍵原因:年輕人已經不會特意為了買東西,而去某家特定商場。

如果目的明確,直接網購更加方便。他們之所以還去實體商場,往往只是順路、約人、吃飯,或者漫無目的恰好走到這兒。如何才能吸引人們特意跑去商場?這可以說是所有實體店轉型的核心。

楊敏說,如今商場的顧客,已經不能稱為“消費者”,他們未必是來商場消費的,他們僅僅是為了閒逛、偶遇、發呆。楊敏給了他們一個新稱呼:生活者。

為此,淮海755商場裡的音樂、氣味、光線、一草一木、一桌一椅,所有細節都精心設計,力求展現生活美學。“未來的商場,不僅是櫃檯裡賣商品,更應該是一個可以看、聽、聞,引起美學遐想和愉悅感的生活場景。”楊敏這樣總結。

購物中心不是來購物的,而是社交、看書和發呆的.....


核心不是商品,而是情感體驗


購物中心不是來購物的,而是社交、看書和發呆的.....


位於西藏北路海寧路的大悅城如今已是“魔都愛情地標”。有一句口號說:如果你不知道談戀愛該怎麼辦,那就來大悅城吧。

它最讓人津津樂道的特色之一,是頂樓的摩天輪。許多情侶手牽手排隊乘坐摩天輪已是常態。這個創意是怎麼來的?

購物中心不是來購物的,而是社交、看書和發呆的.....


初建時,管理方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商場的高層區如何吸引消費者?

起初,一些商業老法師建議:可以做IMAX影院、電玩城、KTV等等。但上海大悅城總經理危建平卻覺得,這些都是傳統老做法,大悅城要做別人沒做過的。

那麼,首先它得是一個目的型的消費場景,就好比人們會不顧路遠去迪士尼,不管迪士尼在上海的哪裡。

但是迪士尼一年可能只去一次,而購物中心恨不得你每天都來。什麼東西可以高頻次、具備遊樂體驗,還要有高客單價?

大悅城做了無數調研探討,甚至還詢問年輕的90後員工,最後得出的答案就是摩天輪、過山車這類場景。

如果只有孤零零的摩天輪,那還不足以吸引那麼多人。大悅城摩天輪所在的樓層,也被打造成一條富有特色的主題街區。

景觀彷彿是上海里弄、日韓小街,又帶點英倫風格。人們穿梭其間,差點以為是在小馬路上走街串巷,風景獨特。

購物中心不是來購物的,而是社交、看書和發呆的.....

而其中的店鋪也很有特色,大部分是手工藝類,可以讓顧客自己製作一個手工皮包,自己用木材打磨出一把尤克里裡,自己編織衣物,自己烘焙餅乾……

於是在這裡,常常看到情侶們或交頭接耳,或埋頭苦幹,一起專注於手工勞動。

不是購物中心,而是生活方式中心

新天地商圈,已經成為上海的一張城市名片。尤其南里和北里,多年前已吸引一波特定的消費群體慕名而來,至今人氣不減。

而後起之秀湖濱道購物中心,則和南北里截然不同,主打生活方式,定位“健康”、“運動”、“生活”。比如:

引入的瑜伽會所,場地配以屋頂花園,還有泳池和健身房;

國內首家XBODY IMPULSE店,據說是通過電脈衝進行運動,試圖在20分鐘裡實現健身房2小時的運動量;

還有全球首家NBA主題樂園,是以運動探索為主題的親子活動中心,面積達1500平方米……

購物中心不是來購物的,而是社交、看書和發呆的.....


新天地太平橋項目總經理張良軍坦言,湖濱道目前的地理位置不及南北里交通方便,所以他們更加註重如何讓人們特意前往,而“健身”就是一個典型的目的性消費場景。

購物中心不是來購物的,而是社交、看書和發呆的.....

湖濱道購物中心

湖濱道開業之初,上海新天地發現,傳統以餐飲來拉動人氣的方式,已經不是一種一勞永逸的做法。基於這樣的挑戰,湖濱道漸漸摸索出“生活方式”的概念。“健身本身就是一個風口。”張良軍說,“時尚的生活方式,一定是未來大勢所趨。”

但是新穎的店鋪,也帶來一些管理上的煩惱。比如有些店鋪,營業額在網絡上體現得更多,未必體現在實體店鋪中,這讓商場如何評估?

如今,越來越多的新店基於互聯網模式,這對商場本身的管理方式、運營模式都提出了挑戰。

購物中心不是來購物的,而是社交、看書和發呆的.....

“但無論怎麼變,商業的本質,是解決人的需求。”張良軍說,現在所謂的體驗式消費,其實就是整個過程為消費者呈現輕鬆、愉悅的環境,讓他們不知不覺中做出水到渠成的消費選擇。

說白了,就是讓消費者不理性。一旦購買過程很理性,他們最終可能不買了。“我一直強調,未來的商場不能叫購物中心,而是生活社交中心。”張良軍說,“購物不再是我去商場的原因。看展覽、運動、體驗、吃飯,隨後順便有可能再購物。”

商場將會成為一座城市文化的培育土壤,各種文化在此交匯、形成、傳播。

一座城市經濟騰飛後,下一步必然是文化的強大,而城市文化空間正在很多商場中孕育延展。

簡單“買買買”的時代已經過去,商場對城市的重要性,已經遠遠超出經濟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