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少年班》《放牛班的春天》:解讀“天才培養”的育兒觀。

文/光影閒話聊育兒

對比《少年班》《放牛班的春天》:解讀“天才培養”的育兒觀。

關於"天才培養"的話題,一直經久不衰,但在這個特殊而又漫長的寒假中,似乎,父母們對此的關注度更高了。或是怕孩子被同學"彎道超車",亦或是"你與學霸只差了一個寒假",希望孩子能在假期,別人都懈怠的時候奮起直追。

在當下,父母們普遍認可了一個理念,即"天才不是遺傳的,而是教育造就的"。因此,不論父母本身教育程度如何,都想給予孩子更好的教育環境。

就像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裡展現的那樣:每一個孩子都是可塑之才,關鍵在於,教育他的人是否能讓他感受到愛,寬容和關懷。

對比《少年班》《放牛班的春天》:解讀“天才培養”的育兒觀。

下面我們就對比《放牛班的春天》和《少年班》中的人物設定、心理人性表現,來分析這兩部電影對育兒的啟示。

對比《少年班》《放牛班的春天》:解讀“天才培養”的育兒觀。

01、失業音樂老師和"熊孩子";偏執教授和"少年天才":天才和庸才,也許無關於孩子的能力,只在教育者能否更好的發掘。

我們先來聊一聊這兩部電影的故事情節。

《放牛班的春天》,故事發生1949年的法國鄉村,一個落魄的作曲家馬修到被稱為"池塘之底"的寄宿學校當代理音樂老師。

這家學校專門接收一些讓家長頭疼的"熊孩子",而學校的管理方式簡單粗暴,就是體罰學生。

馬修並不認為這些孩子是"問題兒童",決定用音樂敲開孩子們的心靈,並且與孩子們一起,挑戰學校的苛刻的規則制度與權威,還在校長不允許的情況下,組建了小合唱團。

後來,因為種種矛盾,學校辭退了馬修,當他離開的時候,漫天飛下孩子們扔給他的紙飛機,上面寫滿了祝福和感謝的話語。

當年,小合唱團的主唱,內心孤獨封閉的單親家庭孩子皮埃爾,經過馬修的啟蒙、鼓勵以及與他母親的溝通,得以在音樂上有更高的造詣,最終成為了著名的音樂家。

對比《少年班》《放牛班的春天》:解讀“天才培養”的育兒觀。

《少年班》的故事,則發生在1998年的南清大學(原形是西安交大)。"少年班"導師周知庸,在全國各處尋找智商超群的天才少年,組成了《少年班》。

班裡唯一的女孩周蘭善於推理,能輕易洞察人心;暴躁易怒的麥克對於數學有超乎常人的敏銳;王大法擅長易經、八卦、占卜、觀星;11歲的兒童方厚政的智力令人驚訝;就連被母親"強塞"進少年班的吳未,其實也是一個學霸。

周知庸是有私心的,作為第一代"少年班"成員,他希望這些孩子能代替他,完成自己少年時未能完成的願望,獲得世界數學大賽團體冠軍。

這群天才少年,進入高校後,真的如老師期望的"沉浸在於知識的戰鬥"中麼?然而並沒有,反而過早的進入成人的世界,讓他們青春萌動。

最終,解題小組分崩離析,少年班停辦,校長坦白的告訴周知庸,他本身就是"少年班標誌性的廢品"。

多麼鮮明的對比,事業失敗的音樂老師面對一群熊孩子,未必不能把他們培養成才;而所謂的精英教授,面對一群少年天才,最後只留下一聲嘆息,讓孩子們迴歸了自己人生本來的路。

對比《少年班》《放牛班的春天》:解讀“天才培養”的育兒觀。

在我看來,其實周知庸並不是一位老師,而是一個父親。

他當年在少年班時,也曾青春萌動,也曾被自己的"女神"深深傷害,從而不再相信愛情,也終身未婚未育。

他逼迫少年班參加世界數學大賽的舉動,多像是一位父親,將孩子打造成了自己的影子,按照自己設定好的路線,去完成自己未曾完成的夢想?

孩子是天才還是庸才,其實只在於教育者用怎樣的心態來陪伴孩子。就像陪"蝸牛散步"那樣,尊重孩子的生長規律,關注他們與生俱來的天賦,要好過"填鴨式"的高壓教育,讓他們在某一方面能力出眾,成為所謂的"人上人",不是嗎?

對比《少年班》《放牛班的春天》:解讀“天才培養”的育兒觀。

02、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皮格馬利翁效應"在孩子們的身上展現的淋漓盡致。

心理學上,有一個"皮格馬利翁效應",簡而言之,就是"期待"的力量。

只要充滿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一定會順利進行;相反,如果人們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這些阻力就會產生。

《放牛班的春天》裡,校長和沙貝老師刻板的認為孩子們"一肚子壞水兒",當馬修質疑沙貝看什麼事情都是壞的時,沙貝則不假思索地回答:"在這裡嗎?是的"!

校長認為轉校生蒙丹是壞學生,當他得知自己誤會蒙丹偷了十萬塊錢後,依舊選擇讓警察帶走蒙丹,在他的期望裡,蒙丹是個不折不扣的壞人,於是蒙丹在被校長趕出去後,選擇了縱火燒了學校。

馬修也對孩子們有所"期待",在與孩子們的相處中,他了解到,其實他們都是心懷美好夢想的小可愛,只是因為原生家庭的放棄,讓他們將自己封閉,用重重劣跡來掩飾自己的內心。馬修期待能打開孩子們的心。

對比《少年班》《放牛班的春天》:解讀“天才培養”的育兒觀。

也許,有人會質疑,那《少年班》的周知庸為什麼失敗了,他希望孩子們獲得"世界數學競賽"冠軍的信念簡直近乎偏執啊!

我卻認為,周知庸的內心並不認為這些孩子能夠獲得競賽冠軍。

五人小組裡的吳未,周知庸坦言不過是"金槍魚群中的鯰魚",用來保護少年天才的。而在教育麥克、王大法、方厚政時,他直擊三人的痛處"家境貧寒"。

當他得知男孩們去參加學校的舞會時,在四個男孩的寢室裡留言:"你們應該沉浸於知識與戰鬥,這樣你們的孩子才能歌舞昇平"。毫無說服力的教育,周知庸本身就無兒無女,又用"下一代"來激勵一群未成年的孩子好好學習。真是可笑至極。

一直被周知庸選擇性忽視的周蘭,其實早已看穿了一切,他們,不過是周知庸的祭品,去完成他根本完成不了的天才夢。

對比《少年班》《放牛班的春天》:解讀“天才培養”的育兒觀。

皮格馬利翁效應認為,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讓人們重拾社會信任感,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

其實,教育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沒有誰"人性本惡",只是有些無情的手,將他們推向深淵。

對比《少年班》《放牛班的春天》:解讀“天才培養”的育兒觀。

03、培養孩子,先將孩子視為一個正常的"人"來對待。

嘿,誰還不把孩子當人看了?

反觀我們身邊,有沒有這樣一些父母,孩子視為自己的影子,自己生命的延續,自己夢想的"實現者"。

父母做不到的"完美"人生,轉嫁到孩子身上,讓他們代替自己實現夢想;父母改變不了現狀,無法掌控外界,那就去控制自己的子女。

就像是《囧媽》裡,徐伊萬說的那樣:"你的心裡住著一個幻想中的兒子,他應該吃幾塊紅燒肉,臉上的肉應該是橫著長還是豎著長,什麼時候要孩子,膀胱應該幾點排水,你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的改造我呢?這麼多年過去了,你難道還沒有意識到我不是你想的那個人麼"?

對比《少年班》《放牛班的春天》:解讀“天才培養”的育兒觀。

過高的要求,壓的孩子喘不過氣,卻又無法逃離。

別忘了,任何人都是自己人生的絕對主角,憑什麼要聽從父母的安排,去完成上一輩人的夢想,然後將自己的遺憾,留給下一代呢?

就像是少年班的結尾,周知庸說的那樣:別總想著主宰、控制孩子們。一個管字,體現了父母絕對的權威性,也限制了孩子們的自我發揮,可太多家庭依舊如此……

其實天才也好,普通人也罷,作為父母,最需要認識到的就是孩子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而不是自己想要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馬修就是在讓孩子們唱歌的過程中,發現了皮埃爾的唱歌天賦,然後引導,開解,讓皮埃爾順著自己的本心,去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周知庸,面對的是一群天才少年,卻只想著用高壓政策去壓榨孩子的天賦,結果就連他本人,中國第一屆少年班成員,也被校長定義為"少年班標誌性廢品"。

很多人不理解校長這句話的含義,我的解讀是,周知庸成為了知識的奴隸,只追求學術,卻不懂得感知四季,感知人情冷暖,其實用現代的觀點來看,他與人工智能,又有多少差別呢?

對比《少年班》《放牛班的春天》:解讀“天才培養”的育兒觀。

多帶孩子出去走走吧,好好的體驗生活,聆聽音樂,欣賞繪畫,就連馬雲都說:"如果我們繼續以前的教學方法,對我們的孩子進行,記、背、算這些東西。不讓孩子去體驗,不讓他們去嘗試琴棋書畫。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孩子們找不到工作。"

(全文完)

我是光影閒話聊育兒,一個擁有影視和心理學雙學位的全職寶媽,育兒路上,讓我們一起聊一聊新鮮有趣的教育方式,拒絕做焦慮媽媽或缺席爸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