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依然可以適用於現代社會教育?

侃侃談教育


以天下社稷為己任而學習,儲備學識,為天下而擔當,為民族人民而嘔心瀝血,去除名聞利養的毒瘤,為國家社稷而反省自己的不足,面子不重要,重要的是利益國家民族的就是頭等之事,當時無人理解,不難過,不糾結,不斤斤計較,因為聖人知道後人會知曉,知曉者得福,踐踏者滅頂,故,聖人總是風輕雲淡。


師太73362816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者,儒學教育理論的奠基人。

孔子教育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傳承兩千多年,一直指引著中華民族教育發展,時至今日,仍然影響著現代教育發展。

提起孔子教育思想,自然想到“治國安民要靠教育”“性相近,習相遠”“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等,涉及包括教育作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育對象、德育及教師素質等教育領域的諸多方面。這些震古爍今、歷久彌新的教育思想經過歷代傳承至今,是我國教育發展中的寶貴財富,對現代社會教育仍有著深遠的影響。

"有教無類"的辦學方針仍是當今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思想。

孔子提倡“有教無類”,並將此作為其辦學方針。“有教無類”指不分貴賤、貧富、種族、國別和年齡,人人都可以入學,接受教育。孔子認為,只要有學習的願望,並履行師生見面流程,就可以拜師學習,成為其弟子;其弟子有貴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賤人”仲弓,“鄙家”子張,有家累千金的子貢,也有捉襟見肘的原憲和窮居陋巷的顏回。孔子的教育對象不論出身貴賤,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滿足了平民渴望接受教育的願望,培養了大量人才,推動了當時社會的正向發展。

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歷經傳承演變至今,推動了教育公平理論的深入發展。我國實施了九年義務教育,部分地區試行了十二年義務教育,義務教育成為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讓學生接受平等教育,並大力倡導全民終身教育。此外,國家行政部門根據各地區實際發展的現狀來科學合理的優化配置教育資源,使全國各地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相對平等,人人享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權利。

“仁愛”的教育主張培養了德才兼備的人才,也為當代教育重視德育做了重要的鋪墊。

孔子主張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在他“學而優則仕”的教育觀點中,強調要通過培養平民中德才兼備的人才去做官。孔子非常重視弟子的德行修養,向弟子傳授“禮”外在的道德規範和“仁”內在的仁愛之心的德育內容。

《論語》中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體現了“仁”,孔子告訴弟子,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強加於別人,要學會推己及人,給予對方倫理關懷。

孔子要求弟子克己內省,吾日三省吾身,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還要求做到言行一致、表裡如一;以及要有立志有恆,安貧樂道的遠大志向才能成為真正德才兼備的人。

孔子“仁愛”的教育主張培養了德才兼備的人才,也為我國當代教育重視德育做了重要的鋪墊。現如今,我國同樣非常重視學生的德育,旨在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完善學生人格,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孔子的教學方法仍是現代社會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孔子教導弟子在學習過程中要做到學、思、行結合。“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的主導思想,而獲取了知識之後,就要思考。在《論語》中,孔子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來論述學與思的關係,說明要想有效學習,就要學思結合。孔子強調“學以致用”,說明學習是收穫知識的一種手段,行才是真正掌握知識的目的。因此,正確的學習和教學過程,就是要做到學而思而行。對於現代教育而言,正需要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活動,在活動中考察學生對已學知識的運用程度。

孔子提出啟發式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孔子提倡啟發誘導教學法,目的在於訓練弟子的思考能力。孔子認為,應該引導弟子積極思考探索新知識,激發弟子的求知慾望,進而提高弟子的思考能力。或在弟子遇到疑惑時,擺明道理正確引導,讓弟子深入思考,舉一反三。時至今日,啟發誘導教學法在我國當代教育教學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國家要求中小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置課堂導入環節來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慾望,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使得孔子的學生年齡、社會成分、文化水平、性格等差別很大,沒辦法進行統一教學,因此,孔子採用了因材施教教學法,有效解決了個體差異性問題,加速弟子成長成才。應用因材施教教學法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學生的特點,孔子認為可以通過談話法和觀察法進行。通過與弟子交談及觀察他們的所作所為了解其思想,根據弟子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教育。在《論語》中,有孔子對兩個弟子相同問題的不同解答,是因為兩個弟子的性格不同,處事的態度也不同,這也體現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教學法傳承至今也運用在當今教育教學中。

孔子的教師觀是現代教育仍需遵循的重要教育思想

孔子認為教師應該首先具備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職業素養。學而不厭是指教師應該掌握廣博的知識,博學多識,並在自己教授的領域裡充實自己,不斷學習,熱愛學習的精神。誨人不倦是指教師熱愛教育事業,對學生有高度的熱情和責任感,全心全意投入到教育事業中而不知疲倦的精神。孔子終生好學樂學,一生熱愛教育事業,投身教育事業,他的教育精神令人敬佩不已。孔子作為教師的楷模,他對教師職業素養的要求至今也沒有改變,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成為當代教師為之努力奮鬥的目標。

孔子提出師愛生敬,教學相長。孔子認為,教師應該愛護學生,學生也應該尊敬老師,要保持師愛生敬的融洽的師生關係,並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僅是教學生,也可以向學生學習,不恥下問,相互切磋,教學相長。孔子非常關心弟子的健康,同時他的弟子也十分尊敬他,在教學時,孔子經常從弟子的思想言論中受到啟發。孔子的師愛生敬,教學相長的教師素質觀對兩千多年後的當代教師職業素質產生了巨大影響。

孔子提出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孔子對其弟子進行教育的過程中,不僅有言傳,還要身教。前者是為了傳授理論知識,後者是為了示範實際操作。作為教師,為人師表,要教導弟子們身正,首先要端正自身作風,為弟子學生做好榜樣。為人師表,就要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榜樣,以身作則,從自身做起。學生會潛移默化地模仿教師的言行,想要培養出品德優秀的學生,教師的師德就要過關。加強教師師德建設,是當今社會教育任重道遠的重大課題。

孔子將其畢生精力投入到教育事業中,培養了大量人才,推動了當時社會的發展,為我國教育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孔子的有教無類,對德育的重視,學、思、行結合、啟發誘導、因材施教等教學方法,及其教師素質觀等,這些震古爍今的教育思想不僅對古代教育發展起了推動作用,更對當代教育發展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值得我們後輩學習傳承。


風雨無懼


因材施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講的是教學方法。

學而時習、溫故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舉一反三,講得是學習方法。

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厭、不恥下問,講的是學習態度。

誨人不倦講的是教學態度。

孔子教育思想的名言警句,大都收藏在《論語》裡。它不僅是我國教育文化的瑰寶,也是世界教育文化的瑰寶,對世界教育文化所起的作用是無法估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