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儒學?儒學有哪些派別?

儒學,亦稱儒家學說,起源於東周春秋時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等諸子百家之一,漢朝漢武帝時期起,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如果從孔子算起,綿延至今已有兩千五百餘年的歷史了。

什麼是儒學?儒學有哪些派別?

由於孔子的思想學說體系涉及範圍相當廣泛,孔門弟子對孔子言論和思想的理解不盡相同,難免會產生歧見。所以,孔子逝世以後,孔門弟子就開始逐步分化。到了戰國的中後期,儒學在成為“顯學”的同時,在儒家內部也形成了八個不同的派別。儒家八派之說,始見於《韓非子》的《顯學》篇:“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


1.子張之儒


子張姓顓孫,名師,字子張,春秋末期陳國陽城(今河南淮陽)人,生於公元前503年,卒年不詳。子張是孔子晚年的弟子,主張“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率語·子張》),明確反對“執德不弘,信道不篤”,“言不忠信,行不篤敬”的人和事。子張終身未仕,孔子死後,居陳國,收徒講學。子張的弟子以後即成“子張之儒”,被列為戰國儒家八派之首。


2.子思之儒


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子思之儒”發揮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把儒愛道德範疇“誠”這一精神實體提高到世界本原的地位,對儒家的心性之學有重大貢獻。


3.顏氏之儒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論語》中出現有32次,他的思想論清齋,講坐忘,有清淨歸隱的傾向,類似於道家。其學派的最主要特點就是安貧樂道,重在下功夫實踐孔子的仁德思想。此外,在《莊子》一書中,也提到過顏回之學的“坐忘”、“心齋”等修養理論。


4.孟氏之儒


“孟氏之儒”是以孟子為代表的觀點站不住腳。因為韓非子是評價七十子弟子,孟子靠不上邊。司馬遷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明確說孟子“受業於子思門人”。郭沫若認為,“孟氏之儒”不僅與“子思之儒”為一系,而且也與“樂正氏之儒”為一系(《十批判書》)。


5.漆雕氏之儒


“漆雕氏之儒”不願做官,好勇任俠,屬於孔門弟子中任俠的一派,這一派主張人性有善有惡,宓子賤、公孫尼子、世碩等都是這一派的主要成員,《漢書·藝文志》中著錄有《漆雕子》、《宓子》、《世子》、《公孫尼子》,說明他們當時都有著作(均已佚)。此外,《孟子·公孫丑上》稱善於“養勇”的北宮黝,亦當屬於“漆雕氏之儒”、蒙文通《古學甄·漆雕之儒考》)。由此可見,漆雕氏的思想分三方面:知,得智;仁,愛民;勇,剛毅勇武。有似於俠客。


6.仲良氏之儒


據陳奇猷推測,“仲良氏之儒”或許是《禮記·檀弓上》所載的仲樑子一派仲樑子,東漢鄭玄在《禮記注》中說其為魯人。據《禮記·檀弓上》上記:“曾子曰:屍未設飾,故帷堂,小斂而徹帷。仲樑子曰:夫婦方亂,故帷堂小斂而徹帷。”又《毛詩傳》中引有仲樑子語,而《毛詩》源自子夏,所以這一派可能兼有曾參、子夏二家之學(參見陳奇猷《韓非子集釋·顯學》校注)。


7.孫氏之儒


學術界一般認為“孫氏之儒”就是以荀子為代表的一派。荀子是戰國晚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繼承了孔子的治學傳統,是儒家經學的主要傳播者之一。在政治思想上,他發展了孔子的“禮學”,倡言禮法兼治;哲學上主張“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孫氏之儒”中除那些傳承荀子經學的弟子之外,有名者是韓非和李斯,但他們兩人已經突破了其老師荀子的儒家學派的界限,而成為法家中的代表人物。


8.樂正氏之儒


戰國儒家八派中這一派也不可考。據郭沫若推測,“樂正氏之儒”或即孟子弟子樂正克,因此當屬“孟氏之儒”一系。據陳奇猷推測,“樂正氏之儒”或為曾子弟子樂正子春,因此當傳曾子之學(參見陳奇猷《韓非子集釋·顯學》校注)。


另有子夏之儒。子夏之學是最注重禮制的,而禮制的強化,就是所謂的法制,宏觀來講,子夏是法家的鼻祖之一。


以上就是戰國時期的儒學派別,代表著戰國時儒家的學說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