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年前的今天,公元1200年4月23日,朱熹去世。
雖不屬於“背誦默寫朝你走來”男團,朱老師也屬於歷史課本里的名人,那麼,先複習下這些標籤:
南宋儒學大師——那還是一個出大師的時代;存天理滅人慾——朱老師的名言警句聽說過伐?
在元明清評價極高——康熙帝把朱熹列入孔廟大成殿十二哲人,他也是唯一與孔子處於不同時代但被列入十二哲人的後人。
儒學的集大成者——他通過對儒學的改造,比如出版《四書集註》,將儒學民間化和世俗化等,把中華文化重新拉回孔孟之道,這是朱熹地位的重要體現。
朱子《家禮》——對於中國人生活的影響巨大。今天,我們奉行的婚喪嫁娶、飲食起居、倫理道德、長幼尊卑的種種儀制都是由朱熹流傳下來的。
小學和大學——他給教育分為了兩個階段:小學與大學,並以此編著了《小學》,修訂了《大學》。他強調小學在於知事,也就是培養具體的習慣,而大學在於明理,也就是懂得哲理。今天,這樣的理念,依舊有現實意義。
以上這些知識點,我是在央視正在播出一部最新的紀錄片裡拎出來的。
4月21日到4月24日,央視科教頻道開播了全新紀錄片《朱熹》,每晚21點20分,可以說,要了解朱熹的基本生平,今天晚上追看就是了。
但是,我今天要從另一個角度說朱熹,那就是他家的墓,還有風水。
不要慌。
作為考古記者,我每次寫墓葬的文章,常常會提到風水,同事就緊張,風水,是那個風水嗎?封建迷信不要寫哦。
朋友們,風水在古代是一門科學。朱熹,孔子之後中國最大的聖人,這樣的大儒,也是風水的迷戀者,粉絲。
中國傳統是一個家族社會,家族最基本的單位是家庭。按照儒家倫理的價值觀,生前要聚族而居,死後要聚族而葬。
總之,生死都要在一起。這是人之常情。
三人合葬墓 墓穴由左向右依次為妻子、丈夫、繼室
但是,道理大家都懂,等到要做的時候,古人真的做不到啊。
南宋時,幾乎每個人,只要有條件,都會追求一個更好的風水辦身後事。
按照當時主流的“形勢派”風水,那就是尋找一個山環水抱的“環抱之地”。比如錢報記者採訪過的迄今發現南宋最大規模的墓地蘭若寺墓,就是標準的“形勢派”風水擇址。
蘭若寺墓地的環抱之地
蘭若寺墓地,就是典型的居於山水中的“懷抱之地”。
我們都是凡人,都有私心,為了個人、子孫的禍福貧賤,會追求獨立的、封閉的“環抱之地”,那當然就不可能實踐儒家標榜的家族倫理,形成多代人合葬的墓地。
朱熹老師作為大儒,說:我也做不到啊。
我們來看看他的家族喪葬是怎麼樣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鄭嘉勵曾經做過詳細的考證分析。
朱熹的爺爺朱森,墓在福建的政和縣,朱熹的父親朱松埋在武夷山,朱熹本人埋在建陽。他的三個兒子,長子朱塾埋在建陽的另外一個鄉鎮,小兒子是埋在建安的。更加不可思議的是,朱松墓在武夷山,朱熹的母親祝氏埋在建陽。
也就是說,朱熹的父母居然沒有完成最常規的夫妻合葬。
朱熹墓
這是為什麼?
因為他們迷信風水,每個人都想去佔一個好山頭。所以,朱熹的子孫清明節上墳苦啊,一家人的墓離得這麼遠,沒有半個月哪裡跑得完。
朱熹《朱子家禮》,太有名了,應該是講國學之人的必讀書,書中詳細地規定了祠堂禮、冠禮、婚禮、喪禮、葬禮、祭禮,條條槓槓,把人從出生到死亡的各種禮儀規定得很詳細,幾乎是一本操作指南,用以指導大家的日常生活。
比如三合土,是非常重要的築墓技術,宋明以來,江南地區出土了很多的有機質文物,主要原因就是三合土墓的成熟和流行。朱熹在《朱子家禮》中把三合土稱為“灰隔墓”,並把這種技術推薦給廣大市民。三合土非常堅硬,考古發掘時,用電鑽都衝不開。2005年徐謂禮墓被盜的時候,盜墓者掀開石板,徐謂禮墓誌是蓋在石板上,被砸碎了,然後把棺木鋸開一個洞,洞口非常小,充其量只能夠一個小個子出入。
話題轉回來。
朱老師寫了那麼多“禮”,忘記是誰說過,死亡,才是一生中最大的節日,這句話一點不錯。婚禮最多三天,可是古人喪禮是三年,丁憂是兩年七個月。所有的人生禮儀中,喪葬禮是內容最複雜,也是最重要的。”
但是,恰恰對於最能反映儒家倫理的族葬禮,《朱子家禮》居然隻字未提。
為什麼?
“那不廢話嘛,他自己都沒有這麼做,還怎麼指導別人?”鄭嘉勵說。
朱熹迷信風水,事實是很清楚的。
這就讓後代的儒生很為難,一開始,他們試圖為祖師爺辯護。
明代永嘉有一個叫做項喬的人,早期曾為朱熹辯護,說我去過朱熹晚年居住的家鄉考亭,朱熹老家的風水很差啊,後面的靠山還沒有前頭的案山高呢,以此說明朱熹並未惑於風水。朱熹的子孫升官發財,不是因為風水,而是因為朱熹的積德,蔭及子孫。
但在幾年後,項喬同學在《風水辯》中,終於再也無法為老師辯護了。他說,即便是朱熹這樣的聖賢,在喪葬中也不免惑於風水,這是不足為訓的。
連朱熹也不能免俗,可見古人既有追求族葬的理想,但又深深地被世俗的禍福觀念所困擾、所左右。
在宋人的實際生活中,世俗的、功利的風水觀念,通常要遠遠大於儒家倫理合葬、族葬的觀念。所謂的南宋墓葬等級制度模糊,只是表現在地下墓室,而地表墓園依然有明顯的等級之分——地上是給活人看的,地底下只是給死人享用的嘛。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